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6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鼎湖山异龄马尾松针叶长度序列元素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植物体元素化学分析结果来诊断环境污染对森林健康影响和监测环境污染程度已成为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学者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该研究选择广东肇庆鼎湖山健康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前年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为研究对象, 将相同年龄针叶分为叶尖、叶中、叶基等长3段, 分析了两种针叶全S、全P、K、Mg、Na、Ca、Al、Mn、Zn、Cu、Fe、Pb、Cr、Cd和Ni15种元素及相应Ca/Al值在叶尖、叶中部、叶基部和叶鞘的分布模式。结果表明: 前年生针叶元素平均值除全S、全P、K和Cd外, 其它元素浓度都高于当年生针叶, Ca/Al值则是当年生针叶小于前年生针叶, 表明当年生针叶受Al毒大于前年生针叶; 在针叶长度序列不同部位间, 元素分布不均匀, 全S、Na、Ca、Al和Mn在两种针叶长度序列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K、Mg、Zn、Fe、Cr、Cd、Ni和Ca/Al值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而全P、Cu、Cd和Pb仅在前年生针叶不同部位间差异显著; 针叶Al浓度和Ca/Al值都表明马尾松已经处于严重Al毒胁迫下; 两种针叶各部位Fe、Zn和Cu浓度远超出该地区马尾松元素的背景值, 暗示马尾松针叶已受到严重重金属毒害; 马尾松叶鞘Fe、Cu、Zn、Pb、Cd、Ni和Cr含量显著高于针叶其它部位, 表明叶鞘能累积环境重金属, 可以作为马尾松在污染环境下遭受重金属危害指标加以利用, 是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指示物。该研究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对环境监测, 尤其是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评价环境污染对森林健康影响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生物监测指标的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可为今后评估相似环境污染地区森林健康和树木正常生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刈割时间和次数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刈割时间和频率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使牧草的茎/叶比值和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粗灰分、P、K等的含量显著下降,其中K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粗灰分、粗蛋白和P等.刈割时间对粗脂肪、Ca、Mg的含量影响不大,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适宜的刈割频率可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隔50-55d收割1次,可使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均维持较高的水平,隔57d割1次,牧草的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而粗纤维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03.
对皇草(Pnnisetum purpureum ×P glaucum)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glaucum×P purpureum)、矮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和墨西哥玉米(Zea mnys subsp.mexicana)等4种牧草在生长期进行了4次割草试验,探讨了不同割草次数对牧草单兜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进行1次割草的情况下,4种牧草的营养生长时间分别为53、96、153和208 d时,单兜株数分别为20.2,8.5,17.2,11.7株,牧草的单兜株数随营养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呈大小相间排列;2)在可靠性为95%以上时,第二次割草时的单兜株数与第一次割草时有明显的差异,而多次割草后的差异性逐渐减小;3)营养生长的时间长短和前一次的单兜株数对牧草后一次的萌发和分蘖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一次的单兜株数;4)杂交狼尾草在多次连续割草后,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变得不均匀,而皇草、矮象草和墨西哥玉米则逐渐均匀化,这个作用使得杂交狼尾草在退化坡地水土保持上的价值减少.  相似文献   
104.
不同基肥对退化坡地及牧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不同基肥组合处理对退化坡地的改造利用和对牧草生产的影响.在相同的肥水管理条件下,以“鸡粪+牛粪+石灰”的基肥组合(A)处理退化坡地土壤,可使皇草、杂交狼尾草、矮象草和墨西哥玉米的年产量比“猪粪+牛粪+石灰”的组合(B)处理分别高出9.7%、12.8%、43.0%和9.9%,前者(A)生产出的牧草的粗蛋白含量略高于后者(B),粗纤维含量略低于后者,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5.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0 0 0 4 2 ·H1 932 3.应用该模型得到的估算值 ,与收获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 1 8% ,具有良好的精度 .此外 ,还通过改变取样面积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06.
该研究旨在探讨转导酵母NDI1基因对线粒体ND1基因突变的Leigh综合征细胞模型的恢复效果,从而为线粒体复合体I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的基因治疗提供研究基础。已知线粒体复合体Ⅰ的ND1基因的m.3697G>A突变是Leigh综合征的致病突变之一。该研究采用已构建的携带该ND1基因突变的胞质杂合细胞作为线粒体复合体I基因突变的Leigh综合征细胞模型,将酵母NDI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转导至该细胞模型中表达NDI1蛋白(即酵母复合体I),检测NDI1蛋白对线粒体复合体I各方面功能的恢复效果。酵母NDI1基因转导该细胞模型后能高效表达并定位于线粒体。转导酵母NDI1基因可以恢复复合体I酶活性(外源酵母复合体Ⅰ的补偿)、线粒体有关的氧耗水平、线粒体偶联效率、线粒体有关的ATP水平,并且可以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线粒体自噬水平。在线粒体复合体Ⅰ基因突变的Leigh综合征细胞模型中,酵母复合体Ⅰ可以替代性补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并且可以缓解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和自噬状态。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线粒体复合体Ⅰ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的基因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7.
人皮肤菌群分离株与成纤维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微生物群(微种群)与宿主的关系,我们在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物中,定量的加入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和其它菌株的纯培养物进行混合培养,设立不加菌液的对照组,发现加入疮疤丙酸杆菌(A_(14-1)、表皮葡萄球菌(F_(65))等常住菌,以及从皮肤上分离的干酪乳杆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有促进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延缓其老化等作用。而加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脆弱美杆菌(A104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89株),则出现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脱核、裂解和死亡等毒害作用。我们的实验表明:皮肤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皮肤有生理性的滋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8.
我们对已驯化和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F_(65)株,疮疤丙酸杆菌A_(14-1)株,干酪乳干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株和婴儿双歧杆菌Bf_2株,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和慢性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受试动物的皮肤无毒性和无刺激性,使用SPF大鼠重复皮肤刺激试验,结果同样。我们还进行了兔角膜刺激试验和局部封闭涂抹试验,结果表明它们既无刺激性,也无致敏性,这些菌株的鼠尾静脉注射毒性试验结果如下:F_(65)株和A_(14-1)株LD_(50)为6亿,ad_3和Bf_1,Bf_2 LD_(50)都大于6亿。鼠腹腔注射毒性试验结果,F_(65)菌株LD_(50)为24亿,A_(14-1)株LD_(50)为3亿,ad_3,Bf_1,Bf_2株LD_(50)都大于30亿,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证明它们都属于口服无毒株,使用SPF小鼠重复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相同。实验表明,它们是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致敏性菌株。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在10L发酵罐中D-葡萄糖串联发酵生产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的发酵工艺条件。第一步发酵采用欧文氏菌(Erwinia sp.)的突变株SCB247,培养36小时,可将D-葡萄糖转化成中间体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在发酵液中约累积180mg/ml。第二步发酵采用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SCB3058,可将2,5-二酮基-D-葡萄糖酸专一性地还原生成2-酮基-L-古龙酸。在细胞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后期时,加入经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的第一  相似文献   
110.
线粒体病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异质性,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诊断非常困难.本研究分析了中国线粒体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点,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2012年10月~2015年1月就诊北京儿童医院的141例已进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的疑似线粒体病患儿,分析基因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遗传学特点.本研究共收集了40例基因确诊病例,包括8种不同类型的线粒体病,而Leigh综合征是最常见类型,其次是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不同的线粒体病发病年龄各异,但是普遍临床早发.40例基因确诊病例中, 25例(62.5%)为mtDNA突变, 15例(37.5%)为nDNA突变. m.3243AG突变7例,在mtDNA突变中最为常见, nDNA突变包括SURF1 7例, PDHA1 2例, NDUFV1, NDUFAF6, SUCLA2, SUCLG1, RRM2B,以及C12orf65各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