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了解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中Argonaute (AGO)的功能, 经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巨桉中存在14 个AGO基因家族成员, 基因长度为2676~3225 bp, 编码的蛋白质具有保守的Piwi、PAZ、DUF1785 结构域。巨桉EgrAGOs 基因可分为3 组, 内含子和外显子结构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组内成员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高, 同源性分别达到88.14% 和82.97%。EgrAGO基因分布于第2、4、7、8、10、11 条染色体上, 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着串联复制和大片段基因复制机制。预测巨桉的大部分AGO 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胞质中, 表现出偏碱性和亲水性, 具有较高的脂溶指数。基因表达分析表明, 桉树EgrAGO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 与木材形成相关的组织/ 器官中有较高的表达。这些为深入研究EgrAGO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向盆栽土壤中分别添加茶树修剪叶和无菌水(CK),茶树修剪叶和灭菌短密木霉菌发酵液(BY),茶树修剪叶、短密木霉菌和无菌水(FG),茶树修剪叶、短密木霉菌和灭菌发酵液(BF),研究茶树内生真菌短密木霉菌(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茶树修剪叶的降解作用,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检测土壤真菌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短密木霉菌后能加速茶树修剪叶软化,提高褐化程度;处理60 d后,与CK组相比,FG处理组中茶树修剪叶纤维素降解率增加了18.16%;而BF处理组相对于BY增加了19.02%。FG和BF处理组中促进木质素降解效应较为明显,30~45 d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加快;与CK和BY相比,在处理60 d后木质素降解率分别增加了12.49%和9.61%。处理前期,FG和BF组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质素酶活性要远高于CK和BY;处理后期则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处理60 d后各处理组之间土壤真菌群落数量存在一定差异,但群落结构较相似。可见,短密木霉菌能促进茶树修剪叶的降解,对土壤真菌群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RF-1基因+141 G/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经过冠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有一条主要分支狭窄大于70%的675例冠心病患者和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小于20%或完全正常的636例对照患者进行检验检,分析核呼吸因子IRF-1基因+141G/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情况。结果:核呼吸因子IRF-1基因+141 G/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三种基因型(GG型,GT型和TT型)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3.8%,36.2%和10.1%,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5.6%,46.2%和8.2%,核呼吸因子IRF-1基因+141 G/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冠心病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别校正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后,核呼吸因子IRF-1基因+141 G/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冠心病的发病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核呼吸因子IRF-1基因+141 G/T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发病存在相关关系,IRF-1基因+141 G/T多态可能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4.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柱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柱滑脱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4例采取保守(非手术)治疗;观察组66例采取手术治疗,对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6至9个月不等(平均8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两组结果,比较保守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根据VAS和ODI评价结果,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两治疗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柱滑脱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5.
146.
【目的】针对易腐垃圾成分快速构建一种高效堆肥复合菌剂。【方法】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支持建设的微生物资源库为基础,根据菌株产酶活功能信息,针对易腐垃圾有机成分定向挑选出高产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脂肪酶)菌株,通过测定菌株间拮抗作用,构建了一种高效堆肥复合菌剂CM菌剂。进行了菌剂发酵条件优化和易腐垃圾堆肥应用研究。【结果】CM菌剂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7%的种子液于红糖培养基中,30°C下培养48h,此时菌剂产生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脂肪酶酶活分别为181.76、52.92、1.57、12.81、9.94 U/mL。堆肥结果表明CM菌剂堆肥产品pH、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均满足生物有机肥标准(NY884-2012)。CM菌剂堆肥过程中最高温度为63.5°C,高温期9–12 d,30 d后含水率为28.7%,有机质降解率为30.4%,C/N为8.93,与商品菌剂BM相比堆肥效果更好,可使堆体高温期延长4–7d、含水率降低3.8%,可加快易腐垃圾中有机质降解,降解率提升6.2%,并具有更强的固氮能力,缩短腐熟时间,提升堆肥产品品质。【结论】基于环境微生物资源库功能信息构建堆肥复合菌剂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菌剂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7.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两种复合污染(中度污染土壤S1和重度污染土壤S2)条件下硅(Si)、皇竹草生物炭(BC)单施和复配对空心菜生长和吸收重金属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单施Si、BC及其二者复配均可显著促进空心菜的生长, 其中复配组对空心菜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 S1和S2土壤中复配组空心菜的株高相较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1.72%和123.08%, 根长分别提高了117.66%和165.66%; 单施Si、BC及其二者复配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的pH值0.48—2.06个单位, 其中Si+BC复配组的提高效果最显著; 单施Si、BC以及Si+BC复配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态含量以及空心菜体内的各元素含量, 其中复配组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 对S1和S2中Cd、Pb、Zn、Ni、Cu、Cr有效态含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29.82%、57.72%、64.97%、71.37%、44.63%、82.85% 和42.37%、52.18%、69.48%、49.45%、37.98%、62.75%, 对S1和S2中空心菜地上部六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60.36%、47.07%、74.74%、68.90%、62.14%、34.19%和66.32%、65.48%、51.97%、94.47%、68.59%、72.83%。因此, 硅和生物炭互作可以协同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空心菜体内重金属的含量, 二者互作可用于菜地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钝化修复。  相似文献   
148.
以伊犁特克斯河河岸带阶地和河漫滩两种生境镰叶锦鸡儿(Caragana aurantiaca)灌丛为对象,研究了结荚数量、重量、荚果大小与灌丛分株高度、分枝数量、丛径等指标的关系,探讨了荚果生产过程在种群更新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阶地中的镰叶锦鸡儿荚果数量、荚果长度和荚果生物量显著高于河漫滩,而有性繁殖分配和单个荚果重显著低于河漫滩。荚果数量和荚果生物量大小分布特征较一致,均呈现L型分布格局,符合gamma分布,集中于0~20枚和0~0.5 g。单荚重在两个生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集中于10~30 mg。两种生境荚果大小变异性主要由大个体引起。标准主轴回归分析表明,除河漫滩生境的荚果生物量与分株高的回归方程未达到显著水平之外,荚果数量、荚果重与分株高、分枝数、丛径的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水平。不论荚果数量还是荚果重,在两种生境中的斜率大小顺序均遵循分株高>丛径>分枝数的变化规律,其中分株高和丛径的斜率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大于分枝数。两种生境镰叶锦鸡儿均可产生大量的荚果,在阶地中倾向于产生大量、小的荚果,河漫滩倾向于产生少、大的荚果,种群更新不存在种源限制,生产管理中应注意增加灌丛高度和丛径,提高结荚量,促进种群的自我更新和维持。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抑制肠癌的生长及调控肠道菌群的作用。方法 20只C57BL/6J小鼠通过AOM-DSS诱导结直肠癌发生,分成2组每天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及二甲双胍溶液,12周后处死小鼠,收集结直肠组织及粪便,比较2组小鼠肠道肿瘤个数及大小并进行HE染色分析,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使用QIIME软件分析菌群物种分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组间显著性差异。结果 2组小鼠体质量随周龄增加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实验结束时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3 1,P=0.469 7)。与对照组相比,接受二甲双胍灌胃的实验组小鼠结直肠肿瘤数量减少(t=2.260 0,P=0.040 3)且尺寸偏小(t=2.570 0,P=0.014 4)。粪便菌群测序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增加(P0.05),而在多样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实验组Akkermansia、Ruminococcus及ClostridiumⅩⅣa和Ⅳ等细菌的丰富度增加。结论二甲双胍能够调控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肠道内产SCFAs细菌的定植,并抑制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0.
梁远飞  梁远英  邱莉霞 《蛇志》2011,23(1):36-38
目的探讨土茯苓、金银花等中药对隐性梅毒的疗效和免疫功能变化。方法将67例隐性梅毒患者分为青霉素联合大剂量土茯苓、金银花等中药辨证治疗组(治疗组)33例,单纯青霉素治疗组(对照组)34例,并观察两组患者血清RPR有效率和阴转率,检测其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RPR有效率和阴转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CD4+CD25+T细胞比较,治疗组(7.62±1.45)%,对照组(11.04±2.85)%(P〈0.01);CD4+CD25+CD28+T细胞比较,治疗组(88.55±6.57)%,对照组(90.74±5.86)%(P〉0.05);CD4+CD25+CD152+T细胞比较,治疗组(3.83±1.64)%,对照组(3.62±1.93)%(P〉0.05)。结论土茯苓、金银花对隐性梅毒治疗有效,可提高RPR有效率和阴转率,降低了CD4+CD25+T细胞数量,而活性功能不变,从而改善免疫抑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