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选取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的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样本作为数据集,在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肺鳞状细胞癌病人从正常到发病I期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与LUSC发病密切相关的早期标志物,并建立一种基于早期标志基因的肿瘤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模式识别分类法和基因通路和功能分析相结合的筛选方法,对LUSC的早期标志物进行识别,并运用Fisher判别建立肿瘤预测模型。得到12个LUSC的早期标志物,分别是CLDN18, CD34, ESAM, JAM2, CDH5, F11, F8, CFD, MRC1, MARCO, SFTPA2 和 SFTPA1,机器学习建模后对LUSC早期癌症样本和正常肺组织样本的分类精度达到了98%以上。由基因SFTPA1和ESAM建立的LUSC早期肿瘤预测模型,对正常肺组织和LUSC肿瘤Ⅰ期样本的分类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18%和100%,并且独立验证集的分类准确率也在90%以上。结论 筛选出的12个早期分子标志物有望成为LUSC诊断的标志分子,并且建立的肿瘤预测模型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可以为LUSC的发生机理研究以及早期肿瘤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2.
设置全光照(L0)、透光率60%(L1)、透光率25%(L2)、透光率10%(L3)4种光环境,通过遮荫试验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香果树幼苗生理特性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影响叶片含水量及叶片形态。随着遮荫强度的加大,叶片含水量(LWC)递增,单叶面积(SLA)增加,单叶干重(SLWd)和比叶重(LAM)减小,比叶面积(LAM)增大。遮荫条件下幼苗光合作用效率呈现显著变化。全光和L1处理的PnTr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午休",其余处理的变化相对缓和,双峰和"午休"现象不明显;Gs的日变化与Pn类似。PnTr的日均大小排序为L1 > L0 > L2 > L3。轻度遮光有利于香果树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遮荫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且随着遮荫强度的加大其含量递增,提高了叶片的捕光能力。遮荫条件下MDA变化较为缓和,SOD、P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但遮荫下的MDA含量始终小于全光照,可溶性糖也呈现类似的变化。全光下叶绿体与细胞壁平行分布,呈梭形,类囊体排列均匀,淀粉粒和嗜锇颗粒较少;遮荫条件下细胞内叶绿体数量有所增加,在整个细胞中占有比例显著增大,淀粉粒含量增多,类囊体排列紧密,堆叠程度增高,提高了弱光下的光合效率。适度遮荫香果树幼苗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有效辐射光强须为自然光强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旨在寻找能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浸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的生物因子。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0例ESCC和3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masp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情况。结果在正常食管组织和ESCC组织中,masp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43.0%,差异有显著性(P<0.01);masp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全部P<0.01);MVD计数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有关(全部P<0.01);且maspin的表达与MVD计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 maspin的表达和MVD计数与ESCC组织的分化程度、转移和预后等均有关;maspin和MVD联合检测对ESCC的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探讨VEGF—C和VEGFR-33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方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CmRNA和VEGF—C的表达,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相同组织中VEGFR-3表达状况。结果VEGF—CmRNA及VEGF—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17%(36/69)和49.27%(34/69),VEGF—C基因和蛋白表达基本相符合。VEGFR-3表达阳性率为43.48%(30/69),正常黏膜未见VEGFR-3表达(P〈0.05);大肠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中,VEGF—C与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21/31)和64.52%(20/31),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C及VEGFR-3表达与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VEGF—C与VEGFR-3表达可增加大肠癌淋巴道转移和侵袭能力,其检测有助于大肠癌恶性程度评价及预后的判断,两者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COX-2与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OX-2与VEGF-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大肠癌组织中COX-2与VEGF-C的表达。结果COX-2和VEGF-C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22%(39/54)和64.81%(35/54),COX-2与VEGF-C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中,COX-2与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g(21/24)和91.67%(22/24),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2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VEGF-C表达与浸润深度、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COX-2蛋白与VEGF-C共表达可增加大肠癌转移和侵袭能力,其检测有助于大肠癌恶性程度评价及临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6.
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引发的炎症与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近来被发现在免疫系统中,可发挥抑炎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脂多糖(LPS)刺激的BV2细胞,取其培养基培养SH-SY5Y细胞,检测炎症因子及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在BV2细胞中,与无处理组相比,LPS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P<0.01)。同时,细胞活力和细胞毒性的结果也表明,释放的炎症因子会诱导SH-SY5Y细胞活力衰退;进一步使用GABA及GABA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Muscimol)进行干预处理,检测其抑炎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结果表明,与LPS组相比,GABA,GABAAR激动剂Muscimol预处理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释放(P<0.05)。细胞活力和细胞毒性的结果也表明,GABA,GABAAR激动剂Muscimol的预处理挽救了炎症因子造成的SH-SY5Y细胞活力衰退(P <0.05)。另外,通过免疫荧光分析以及双荧光素酶的检测表明,Muscimol可以抑制NF-κB的入核和相关炎症因子的转录(P<0.0001,P<0.01)。总之,本文的结果提示,GABA可能通过抑制BV2小胶质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的方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GABA的这种作用主要是依赖于GABAA受体-NF-κB通路。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GABA抗炎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中枢系统抗炎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为了明确沙障材料差异性对固沙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013年布设的麦草、尼龙网两种沙障模式下的固沙林地为研究样地, 于2018年春、夏、秋季, 研究了沙丘底部和顶部不同沙障模式下的固沙林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发现: (1)沙丘底部, 2种沙障林地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除了均包括蠼螋科、步甲科、叶甲科外, 麦草方格林地还包括拟步甲科和鞘翅目幼虫2个类群, 而尼龙网方格林地还包括鳞翅目幼虫1个类群; 但在沙丘顶部, 2种沙障林地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均为蠼螋科、步甲科、叶甲科和拟步甲科。(2)沙丘底部和顶部, 优势类群步甲科、叶甲科个体数在2种沙障林地间均无显著差异; 但优势类群拟步甲科个体数表现为麦草方格林地显著高于尼龙网方格。在沙丘底部, 蠼螋科个体数表现为2种沙障林地间无显著差异; 而在顶部, 蠼螋科个体数表现为麦草方格林地显著高于尼龙网方格。(3)沙丘底部和顶部, 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均表现为麦草方格林地显著高于尼龙网方格, 但Shannon指数、优势度指数2种沙障林地间均无显著差异。(4)RDA和偏RDA分析结果表明, 花棒冠幅与高度、油蒿冠幅是不同微生境中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分布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5)研究表明, 沙障材料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均产生显著影响, 而且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分布亦受到沙丘微地形的影响, 但沙障材料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3.0TMR高分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DAI的30例患者行SWI及常规序列扫描,观察患者病灶等,对比SWI与常规MR序列对DAI病灶形态、分布、数目显示的敏感性,并分析与哥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0例DAI患者SWI序列平均病灶个数为22.83个,明显高于T1WI、T2WI、T2flair序列的1.5个、2.13个、4.1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4,P<0.05);2SWI序列皮髓质交界区、白质区、基底节、脑干、小脑、胼胝体DAI病灶呈边界清晰、大小不等点状、片状、串珠状、条状、团状不均低信号;3GCS分值越高DAI平均病灶数目越少,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715,P<0.05);4痊愈、好转、死亡患者DAI平均病灶数目、脑中线累及率依次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9,X2=13.52,P<0.05)。结论:3.0TMR高分辨SWI序列对DTI的敏感性优于常规序列,病灶数目与GCS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在97例胃癌组织及89例相应癌旁组织中表达。结果97例胃癌组织中30例LMP-1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0.9%,EBV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89例相应癌旁组织中33例检测到EBV LMP-1的表达,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EBV阳性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00)。结论EBV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本文提供了一个方法,可以根据蛋白貭某些功能团的改变与其生物活力之間的定量关系;作图求得这些功能团中的必需基团数。当不只一种功能团为某一試剂破坏时,也可以据此判断必需基团的性貭。由于无需測定基团改变反应速度,在推理过程中一般也不包含反应速度为一級的假定,因而較Koshland的动力学方法,有更为广泛的应用。根据文献上記載的,有足够定量数据的一些实例計算获得了滿意的結果。从这些結果看来,在一些侧鏈功能团中的必需基团数常小于3。在討論中列举了这一类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限制,对于这些限制所可能采取的补救方法,以及在使用这些方法时的一些应注意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