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利用克隆的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外壳蛋白(CP)基因cDNA,用切口平移法制成^32P标记探针,通过核酸斑点杂交,对马铃薯卷叶病毒RNA,提纯的马铃薯卷法病毒和感染PLRV的马铃薯茎、叶、声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介绍了以抗病毒药病毒唑生产中产生的副产物乙酰次黄嘌呤为原料,经水解、氯代及氨解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嘌呤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毛细管电泳非放射分析蛋白质和多肽磷酸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建立了运用毛细管电泳同时非放射分析蛋白质或多肽中的各种O-磷酸化氨基酸方法。将蛋白或多肽部分水解成自由氨基酸,然后衍生为PTH-氨基酸,再用毛细管电泳仪分离分析PTH-磷酸化氨基酸。在25至250pmol/μl浓度范围内,3种O-磷酸化氨基酸的浓度对其衍生物UV吸光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2。方法均在fmol水平。运用该方法对3个模型磷酸化肽及天然的磷酸化蛋白β-酪蛋白和卵黄高磷蛋白的磷  相似文献   
54.
蓝花参为桔梗科蓝花参属植物蓝花参的根或全草,具有益气健脾、祛痰止咳等功效。临床实践中蓝花参被用于肝病治疗,效果较好,但目前未见其保肝活性的相关报道。该研究采用80%甲醇冷浸提取蓝花参全草,提取液浓缩后经冷冻干燥得到蓝花参提取物。对以刀豆蛋白A造模的急性肝损伤小鼠分别给予联苯双酯及不同剂量的蓝花参提取物灌胃,测定血清中 ALT/AST 活性,HE 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表明:蓝花参提取物可以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 ALT/AST 水平,且对减轻肝脏病理组织损伤有积极作用。进一步利用多种现代色谱学方法从蓝花参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位分离单体化合物,经过波谱学分析( MS、1D-NMR、2D-NMR等)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Wahlenoside D。其它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demethyl syringin (2)、3,5-dihydroxyphenethyl alcohol-3-O-β-D-glucopyranoside (3)、芦丁(4)、异牡荆素(5),其中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为蓝花参的保肝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促进了蓝花参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感染结局将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分娩且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179例新生儿分为感染组(34例)和无感染组(145例),检测两组新生儿的PCT、IL-6及CRP水平,并比较其对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新生儿脐带血PCT、IL-6、CRP水平均高于无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新生儿各单个指标阳性率、两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无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新生儿PCT、IL-6阳性率高于CRP,PCT+IL-6的阳性率高于PCT+CRP、IL-6+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IL-6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单个指标及其他两个指标联合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检测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宫内感染采用脐带血PCT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联合IL-6检测是临床诊断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6.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将琼脂糖包埋染色体DNA的方法与ExoCET重组技术相结合,建立放线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捕获方法。然后将克隆基因簇导入通用底盘宿主中,实现目标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方法】首先,利用低熔点琼脂糖包埋技术制备菌株的染色体基因组总DNA,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含有染色体DNA的琼脂块,获得线性化的DNA样品;然后利用ExoCET重组技术,以p15A线性载体片段将目标基因簇线性片段进行捕获;再通过PCR-targeting的方法向目标质粒中引入所需的接合转移DNA元件。接着,将改造质粒通过接合转移导入到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1252宿主中,获得不同的重组菌株。最后,对不同的菌株进行发酵并提取化合物,最后进行活性检测以及质谱检测。【结果】通过该方法,从菌株S.lincolnensisNRR2936中成功获得了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lmb-BGC),从菌株Nonomuraea nitratireducens WYY166T中克隆得到了2个核糖体肽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nioblantin,niob-BGC和nitblantin,nitb-BGC),并实现了lmb-BGC在天蓝色链霉菌M1252中的成功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将低熔点琼脂糖包埋技术与ExoCET重组技术进行合理整合,定向克隆得到了林可霉素以及2个新颖的羊毛硫肽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然后,分别对重组质粒改造后,在天蓝色链霉菌M1252宿主中进行表达,分别获得重组菌株MJX01、MJX02和MJX04。最后,利用质谱以及活性测试的手段对发酵提取物进行了检测,确定了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天蓝色链霉菌M1252中成功表达。本研究为通过基因簇克隆和异源表达发掘新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结合青藏高原地区黑土滩型退化高寒草甸改建成人工草地后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分的数量特征变化,基于中心差分法、相对误差热图、ODE算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计算机模拟,对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进行非线性化改进,建立了适于高寒草地人工恢复演替过程中的竞争效应预测模型,与经典的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实证了改进模型的可解性和准确性。并分析了改进的Lotka-Volterra模型的系统动力学行为,预测人工恢复植物群落各组分的竞争结局,判断人工草地恢复演替状况。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栽培植物(垂穗披碱草或草地早熟禾)与原生植物在经历一个激烈的竞争阶段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表明人工种植的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等本土植物,可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黑土滩"型退化高寒草甸的有效恢复;(2)综合各分组的恢复演替阶段特征,可食牧草、栽培植物和顶极植物均从第7年开始竞争力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建议在对人工草地的恢复管理中,7—10年间进行适度的人为干预,如施肥、灭鼠害以及适当去除有毒有害杂草等;(3)综合各类植物的竞争演替预测情况,均从第20年左右开始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因此,根据该模型分析,从生态恢复的角度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至少需要20年以上,才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58.
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及其各功能群的物种组成、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探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在人工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以期回答人工恢复的草地植物群落何时才能接近天然草地、人工恢复的时间阈值应为多长等问题,从而为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恢复前5年内,禾本科植物的数量大量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增加了847.6%,植物群落盖度增加了134.5%;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都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恢复8年后植物群落组成达到阶段性的稳定状态,在恢复时间达16—18年后,逐渐向更稳定的状态转化;恢复18年的草地与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Jaccard及Sorensen相似度指数分别为0.596、0.747,Cody差异度指数为9.5。由此可见,建植人工草地的方式恢复退化草地,可在建植8年后达较好的恢复效果;恢复时间达16年以上的人工草地采取适度的调控措施,有利于其向天然草地恢复演替;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物种组成情况与天然草地最接近,但仍有差异。因此,"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人工促进恢复,到未退化的状态至少需要18年以上。  相似文献   
59.
RING型E3泛素连接酶在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该研究从圆叶牵牛中克隆出RING型E3泛素连接酶基因PnLOG2,该基因序列号为XM_019321049.1。利用ORF Finder预测PnLOG2基因编码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12 bp (51~992 bp),编码313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34.38 kD,理论等电点为5.1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nLOG2基因与番茄亲缘关系最近。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PnLOG2基因在牵牛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在老茎和新叶中表达量较高。qRT PCR分析结果表明,PnLOG2基因在圆叶牵牛根和叶中受干旱、盐碱胁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通过异源表达PnLOG2基因于酵母细胞中,发现干旱、盐碱胁迫下PnLOG2基因提高了重组酵母的耐盐和耐旱能力,但降低了对碱的耐受性。该研究初步阐明了PnLOG2基因在干旱、盐碱胁迫下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RING型E3泛素连接酶在非生物胁迫中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氧化应激影响。方法:以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缬沙坦干预治疗1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8脱氧鸟酐(8-OHd G)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CR测定心肌NADPH氧化酶亚型NOX2m RNA、p47phox m RNA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糖尿病大鼠经缬沙坦干预治疗后,8-OHd G含量,NOX2和p47phox m 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血糖导致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增强和心肌细胞凋亡增加,缬沙坦可降低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及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因而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