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房福金  肖金兰  王东 《生态学报》2023,43(7):2927-2937
氮(N)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大气N沉降的增加将会对植物的化学元素含量和生物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凋落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养分归还。高寒灌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N沉降对高寒灌丛凋落物尤其是凋落枝的化学元素和生物量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难以深入揭示N沉降对高寒灌丛土壤碳(C)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机理。基于此,以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优势高寒灌丛类型—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Rehd.) Hand.-Mazz.)灌丛为研究对象,连续4年人工模拟N沉降,分析了凋落枝C、N、磷(P)、木质素和纤维素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归还量对不同N添加浓度(0、20、50、100 kg hm-2 a-1)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1)N添加对凋落枝C、N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P、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不同年份间的影响趋势不一致;(2)4年的N添加并未改变凋落枝的C/N、N/P,但显著降低了凋落枝的木质素/N(第3年)、C/P(第1年和第4年)和C/N/P(第1年);(...  相似文献   
92.
单纯疱疹病毒(GSV)是重要的人类DNA病毒。国内外学者正在对其基因结构、功能和基因调控机制进行探索,以及利用其作为病毒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等,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年来,尽管对HSV-1的分子遗传学做了包括序列分析在内的大量研究,但对HSV基因组许多部位的功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某特定部位对活病毒生物特性的作用(病毒生长、繁殖、毒力等),所知很少。为了深入了解HSV-1基因组中Bam H I C片段这一未知部分的功能,我们对它进行了克隆、次级克隆和酶谱分析,并且利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小Mu噬菌体系统(TK-mM)组建了在HSV-1的Eam H I C片段上有TK-mM插入的重组质粒。本文报道利用组建的重组质粒DNA和提纯的TK-HSV-1毒株DNA共同转染细胞,获得了在HSV-1基因组Burn H I C片段上有插入突变的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93.
由链格孢菌引起的菊花黑斑病严重降低了菊花的品质和产量.链格孢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粗毒素是菊花黑斑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文从菊花黑斑病发病叶片中分离筛选出致病真菌链格孢菌1株,研究其粗毒素对菊花幼苗‘神马’生长的影响以及测定盆栽幼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抗性物质含量、诱导酶活性及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链格孢菌粗毒素对菊花‘神马’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均有抑制作用,毒素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且粗毒素原液处理14 d后,菊花幼苗株高、茎粗、根长受到显著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8.9%、21.4%和23.3%;链格孢菌粗毒素处理菊花‘神马’幼苗后,根系组织细胞膜透性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毒素浓度处理下,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毒素原液处理菊花幼苗后,菊花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链格孢菌10倍稀释液处理对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链格孢菌粗毒素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致病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菊花幼苗根、茎的正常生长,增加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影响切花菊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代谢以及提高叶片保护酶活性而影响植株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94.
Edman化学降解法迄今仍然是蛋白质(或多肽)顺序分析中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蛋白质(或多肽)在反应中的状态不同,可分液相顺序分析法和固相顺序分析法。固相顺序方法,由于操作方便,洗涤干净,肽不会因洗涤和抽提而受损失等优点而迅速发展。但是由于Edman降解反应产物PTH-氨基酸检出的局限性,影响了Edman液相和固相顺序法的灵敏度和精确度。近十年来,发展的高灵敏的顺序方法,主要集中于二点:一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基团或有色Edman试剂;二是  相似文献   
95.
鉴定北艾(Artemisia vulgaris L.)和辽东蒿(Artemisia verbenacea (Komar.) Kitagawa)对蚜虫的趋避和毒杀效果,并对其挥发物成分进行分析,旨在挖掘菊花近缘种属抗蚜性种质。本研究通过Y型嗅觉仪行为趋向测试和室内蚜虫接种鉴定试验检测北艾、辽东蒿对菊姬长管蚜的抗性,并利用有机提取和GC-MS对其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北艾和辽东蒿的挥发物对菊姬长管蚜表现出强烈的驱避性;室内蚜虫接种鉴定试验表明北艾和辽东蒿对菊姬长管蚜的繁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GC-MS分析发现,不同植物部位挥发物成分差异明显,叶中的特有成分明显多于茎和根,大多数共有成分在叶片中的含量较高;北艾和辽东蒿的叶和茎中存在桉树脑、叶绿醇、β-可巴烯、香豆素等抗虫成分,根中的主要成分是(Z)-3,7-二甲基-2,6-亚辛基-1-醇丙酸酯;北艾、辽东蒿对蚜虫具有明显的趋避和毒杀效果,且其叶和茎中含有大量抗虫挥发物成分,为抗蚜性种质。  相似文献   
96.
菊属与亚菊属属间杂种的鉴定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获得了栽培菊花“奥运火炬”Dendranthema×grandiflorum“Aoyunhuoju”和亚菊属Ajania矶菊A.pacifica的属间杂种。形态学、细胞学以及RAPD分子标记鉴定表明22个杂种为真正的属间杂种,成功地将矶菊的某些性状(叶色)转移到栽培菊花中,但同时也掺入了某些不良性状。杂种的叶色、叶形、花色、开花枝的分枝性和花期等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边缘舌状雌花大小、数量和形态不一;杂种根尖染色体数目正常(2n=7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矶菊与栽培菊花属间杂交的成功以及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正常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近,从而推测菊属Dendranthema与亚菊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相似文献   
97.
菊花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器官POD和EST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2个酶系统的12个同工酶位点,分析了4个菊花品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不同器官(嫩叶、老叶、嫩茎、木质化茎)的同工酶变化.结果表明:(1)4个品种共有16种POD酶带,15种EST酶带;(2)菊花的POD和EST具有组织特异性和阶段特异性,其中以嫩叶的酶带最多,其次为老叶,再次为嫩茎,而木质化茎的酶带最少;(3)与生殖生长阶段相比,营养生长阶段的POD酶带更清晰,更整齐,分离更好,但生殖生长阶段的EST同工酶比营养生长阶段的更清晰;(4)营养生长阶段的嫩叶最适合用于菊花POD同工酶分析,而EST同工酶研究宜取生殖生长时期的嫩叶.  相似文献   
98.
利用0、1、2、4、8 mg/L平阳霉素(PYM)对小菊品种‘意大利红’、‘银星’离体培养的叶片和茎段进行诱变处理20d后,再转移到不添加PYM的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结果表明:PYM对‘意大利红’、‘银星’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PYM浓度的增加,2个品种叶片与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8 mg/L PYM处理后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均为最低;2种不同来源的外植体相比,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均高于叶片;2个品种相比,‘银星’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高于‘意大利红’;品种与PYM浓度的互作、外植体类型与PYM浓度的互作以及品种、外植体、平阳霉素浓度三者的互作也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品种与外植体类型互作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的F测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
以标准切花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品种'优香'('Yuuka')为母本、品种'神马'('Jinba')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F1代群体的单株侧枝平均长度、单株侧枝数、单株侧枝数与单株叶节数的比值(R1)、主蕾直径与侧蕾直径的比值(R2)、单株侧蕾数以及主蕾与侧蕾间距离6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检测这些性状的主基因效应.结果显示:杂交F1代群体6个侧枝侧蕾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78%~5065%,且侧枝性状的变异系数总体上高于侧蕾性状;各性状的频次均呈现连续性的正态分布趋势,说明这些性状可能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F1代群体的6个侧枝侧蕾性状均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中亲优势,表明各性状均存在显著的杂种优势.6个性状中,单株侧枝平均长度的中亲值最大(6230 mm),R1的中亲值最小(026);单株侧枝平均长度、R2和主蕾与侧蕾间距离的中亲优势均为正值,单株侧枝数、单株侧蕾数和R1的中亲优势均为负值.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5374%~3128%,其中,单株侧枝数的中亲优势率最小,而主蕾与侧蕾间距离的中亲优势率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株侧枝平均长度和单株侧枝数均与R1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与R2和单株侧蕾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2与侧蕾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二者均与主蕾与侧蕾间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单株侧枝平均长度、R1、R2和单株侧蕾数均受2对主基因控制,符合B-1模型,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这4个性状的遗传率分别为7707%、9672%、6438%和5307%;单株侧枝数也受2对主基因控制,符合B-2模型,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该性状的遗传率为7438%,表明这5个性状的遗传存在主基因控制效应.而主蕾与侧蕾间距离符合A-0遗传模型,说明该性状无主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估校园种菜的成本 效益,探讨其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中的作用,为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经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校园种菜的成本、产量和收益等信息;通过与校长访谈,了解开展校园种菜的总体情况;实地考察学校食堂和菜地,了解学生就餐情况以及在校园种菜项目中的受益情况。结果:校园种菜可降低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种植0.07hm2蔬菜需投入成本为3 970元,净效益为1 030元。种菜学校提供200g蔬菜的成本为0.3元,比直接购买节省0.3元。每0.07hm2能满足31名学生一学年、每日400g的蔬菜需求。用近0.87hm2的地种菜,能满足大规模学校(800人)学生一学年、每人每日200g的蔬菜需要。结论:在农村学校开展蔬菜种植,既能减少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还能增加学生新鲜蔬菜的摄入量,弥补其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可在农村学校开展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