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41.
初步研究了中国海南省的革菌,共发现37种革菌,其中绝大部分种类为海南首次报道。锗边刺革孔菌(Hymenochaete ochromarginata)为中国一新记录种,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台湾丝齿菌(Hyphodontia taiwaniana)为大陆首次发现。名录中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信息。  相似文献   
42.
中国菌物已知种数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戴玉成  庄剑云 《菌物学报》2010,29(5):625-628
据作者对1978年以来国内外主要菌物学期刊和专著进行的系统搜集,中国大陆发表的菌物累计有2,849新种,129新变种,5,260新记录种。若加上戴芳澜编著的《中国真菌总汇》所记载的6,737种和168变种,中国大陆已知菌物计14,846种297变种。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和台湾报道的菌物种类中分别约有800种和400种在中国大陆未曾记载,因此全国总计已知菌物应为16,046种297变种。假设其中有10%为同物异名,则目前我国菌物已知种数约为14,700种,其中管毛生物界(主要是卵菌)约300种,原生动物界(主要是黏菌)约有340种,真菌约14,060种。  相似文献   
43.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两株地理隔离的桦褐孔菌中国牡丹江菌株(IOM)和芬兰万塔菌株(IOV)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主要代谢产物组成的差异。IOM和IOV两菌株在培养过程中积累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酚类(TMP)以及三萜化合物(TMT)的过程相似,但IOM菌株产生较高水平的TMP。代谢产物组成动力学比较结果表明,IOM在第3天含有较高水平的硬毛素类似物、桦褐孔菌二糖和TMT,但在第5天均有所下降。导致这些差异的代谢产物为fuscoparianolD,21,24-羊毛甾-7,9(11),23-三烯-3β,22,25-三醇,羊毛甾-8,23-二烯-3β,22,25-三醇,23,24-环戊羊毛甾-3β,21,25-三醇-8-烯,桦褐孔菌二糖,phelligridinsC,D及H,甲基地花菌素A和C,地花菌素B,davallialactone及methyl davallialactone。这些代谢产物在IOV的提取物中均参与清除自由基,而在IOM的提取物中主要是酚类化合物参与自由基的清除。两菌株的这些差异反应了环境条件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代谢的影响,即不仅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还影响代谢产物在防止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为查明该林型中木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分布状况,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的大样地为平台,2009年对样地中主要建群种槭属树木上生长的木生真菌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群落组成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共采集到木生真菌79种,分属于14科45属,总个体数为690。综合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重要值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优势种明显,以淡黄丝齿菌,白囊耙齿菌,杨锐孔菌,扁韧革菌和云芝栓孔菌为主,5种个体数之和占样地总个体数的45.2%,而个体数为1的26种,个体数之和仅占总个体数的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中槭属树木上的木生真菌中,有4种生长于活立木上,其中齿白木层孔菌和杨锐孔菌为病原真菌。其余75种均营腐生生活,其中有55.7%的种类分布于寄主倒木的初始腐烂阶段,属于先锋物种,这对该生态系统中槭属倒木的降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基于ITS序列的栓菌属部分种的分子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栓菌属 Trametes 的一些近缘种宏观和微观形态学非常相近,传统分类学方法难于对其进行准确分类定位。测定了 34 个分类单元的 ITS(包括 5.8SrDNA)序列,并对得到的 43 个分类单元的 ITS 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构建了聚类分析树状图。该树状图显示,栓菌属类群与其他属类群明显分开,Trametes versicolor 聚类到一个高支持率的独立分支。形态学上定名为 T. hirsuta 和 T. pubescens 物种聚类到同一高支持率的独立分支,试验分析表明这两个种应视为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46.
我们以Sindbis病毒感染BHK-21细胞为模式,研究了病毒的感染与细胞骨架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早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迅速被抑制,细胞的多聚核糖体(polysome)和mRNA从骨架上脱落,而病毒的RNA结合到骨架上。我们的结果还进一步表明,病毒的RNA是通过其3′-尾端与骨架结合的。另一方面在对Sindbis病毒非结构蛋白在体内与体外合成与加工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病毒蛋白在体外翻译加工的速度远低于体内,并且出现很多未成熟蛋白(premature protein),这种区别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细胞骨架在蛋白质合成与加工中的作用。此外,在用秋水仙素和细胞松驰素B破坏微管和微丝后,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合成与加工没有明显变化,而结构蛋白的合成则受到明显的抑制。这表明病毒的两类蛋白的合成所依赖的细胞骨架成分可能有所不同,在结构蛋白合成过程中,微丝和微管起了重要作用,在非结构蛋白合成过程中,中间丝很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灵芝科的种类在中国很多,特别是在华南广大地区种类更为丰富。其中有许多种类是珍贵的药材。同时,有些种类也危害木材和引起树木的病害。作者除过去巳报道中国灵芝59种和1变型外,本文又报道了5个新种。它们是大孔灵芝(Ganoderma magniporum Zhaoet Zhang),茶病灵芝(G.theaecolum Zhao),三角状树舌(G.triangulum Zhao et Xu),马蹄状树舌(G.ungulatum Zhao et Zhang),华南假芝(Amaurodcrma austrosinenxe Zhao et xu)。  相似文献   
48.
灵芝科的种类在中自很多,特别是在华南广大地区种类更为丰富。其中有许多种类是珍贵的药材。 同时,有些种类也危害木材和引起树木的病害。作者除过去巳报道中国灵芝59种和1变型外,本文又报道了5个新种。它们是太孔灵芝(Ganoderma magniporum Zhaoet Zhang),茶病灵芝(G.Theaecolum Zhao),三角状树舌(G.Triangulum Zhao et Xu),马蹄状树舌(G. ungulatum Zhao ct Zhang),华南假芝(Amauroderma austrosinense Zhao et Xu)。  相似文献   
49.
中国锈革孔菌科三新记录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玉成  张小青 《菌物系统》2000,19(2):291-294
本文报道了我国锈革孔菌科三个新记录种--浅色小集毛菌Cotriciella subpicta(Lloyd)Corner,浅苋针孔菌Inonotus flavidus(Berk.)Ryvarden,颇氏针孔菌Inonotus patouillardii(Rick)Imazeki,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这三种多孔菌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50.
中国锈革孔菌科三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锈革孔菌科三个新记录种──浅色小集毛菌Coltriciellasubpicta(Lloyd)Corner,浅黄针孔菌Inonotusflavidus(Berk.)Ryvarden,颇氏针孔菌Inonotuspatouillardii(Rick)Imazeki,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这三种多孔菌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