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王晨旭  刘焱序  于超月  苏冲  张文新 《生态学报》2022,42(21):8650-8663
构建面向居民福祉的生态安全体系,统筹考虑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生态系统要素连通关系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是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成果,提升居民生态福祉的重要途径。研究基于"源-汇"理论,构建景观生态安全维育网络与生态系统服务亲近网络。结果显示:(1)45%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是实现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低机会成本的合理阈值,基于此识别的生态供给源地面积为1230.89km2,中心城区及部分主要街道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呈现高需求-低供给现象;(2)共识别景观生态安全维育廊道75条,其中重要廊道1054km,次重要廊道1154km,一般廊道1366km;(3)生态系统服务亲近廊道分为10个组团,网络化程度低,西北部主要由森林构成,中东部主要由沿河湿地提供服务;(4)构建临沂市"三区两带五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在保障景观生态安全的同时有效协调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求关系,促进生态-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2.
水杨酸(SA)是植物重要的信号分子,低浓度的SA能够诱导植物的抗病反应,而高浓度的SA导致植物细胞死亡。本文采用500μmol·L-1的SA处理烟草悬浮细胞BY-2,研究了细胞外ATP在SA诱导的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外源ATP可缓解SA诱导的细胞死亡水平的上升。另外,SA导致NADPH氧化酶活性下降,而外源ATP则刺激其活性上升。外源ATP能缓解SA对NADPH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且这种缓解作用可被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二亚苯基碘(DPI)所消除。DPI还可部分消除外源ATP对SA所诱导的细胞死亡的缓解作用。上述结果表明,胞外ATP通过刺激NADPH氧化酶活性缓解SA诱导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43.
以一年生红叶石楠‘鲁班’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其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和叶片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0.4%和0.6%的NaCl胁迫下植株生长正常,而在0.8%、1.0%和1.2%的NaCl胁迫下植株生长受抑制;叶片最大荧光(Fm)、光系统II(PSII)最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在0.8%、1.0%和1.2%的NaCl胁迫下比对照显著降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的比值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2%、0.4%和0.6%的NaCl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对照显著上升,而当NaCl浓度为0.8%、1.0%和1.2%时显著下降;在0.4%和0.6%的NaCl胁迫下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0.8%、1.0%和1.2%的NaCl胁迫下显著升高;叶中栅栏细胞在NaCl浓度为0.2%、0.4%和0.6%时逐渐纵向伸长且排列更紧密,浓度为0.8%、1.0%和1.2%时逐渐缩短且疏松,且栅栏组织厚度在0.6%的NaCl胁迫下达到最大。由此表明,红叶石楠‘鲁班’在NaCl浓度不高于0.6%的基质中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4.
王伴月 《化石》2014,(3):22-27
正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收集到产自山东省临朐县解家河中中新世(现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硅藻土层中两件很漂亮的标本。一件是带有毛、须印痕的近于完整的骨架,保存有大部分牙齿。另一件仅保存了前半身的骨骼,头骨上保存有完整的齿列。这两件标本所共有的、独特的特点是:(1)它们具有松鼠型的下颌骨(即角突向后延伸,与下颌骨水平部约在同一垂直面上);(2)它们的颊齿很特别:上、下颌均具四枚颊齿(一枚前臼齿和三枚臼齿),而且四枚颊齿冠面都只有两条近于平行的横脊。这种类型的颊齿  相似文献   
145.
跨农业:研制水稻智能育种机器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面临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但粮食产量增速明显放缓的粮食安全问题,探索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是实现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突破,促进粮食单产和总产较大幅度稳步提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核心。在结合传统农业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整合多学科的"跨农业"研究模式,可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全新的思维和研究模式。"跨农业"是现代农业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是指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等重大农业问题背景下,整合政治、经济、科技和农业等各学科领域的优势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和跨产业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以解决重大农业问题的研究模式和解决方案。目前水稻育种理论、基因组学、表型组学、图像识别与处理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为这种"跨农业"的研究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论文在"跨农业"思维指导下,结合课题组在"种子基因分型仪及水稻SSR指纹图谱云计算终端"上的联合研制工作,对水稻智能育种机器人的研制背景、基础与技术条件、可行性、研制方案和应用前景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6.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NT-proBNP,Hcy和cTnI的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5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将所选患者分为并发症组(83例)和无并发症组(69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7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对象血清中NT-proBNP,Hcy与cTnI的水平,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NT-proBNP,Hcy与cTnI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并发症组患者NT-proBNP,Hcy与cTnI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患者的BUN,UA及CysC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Hcy和cTnI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7.
内蒙古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大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记述了近年来采自二连浩特附近呼尔井组中的大哺乳动物化石:Hyaenodon sp.,Metatitan sp.,Aprotodon lanzhouensis,Symphysorrhachis?sp.,Cadurcodon houldjinensis sp.nov.和Entelodon gobiensis。新种Cadurcodon houldjinensis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齿冠高,上前臼齿外壁无明显的肋;上臼齿前附尖和前尖肋窄而紧靠;下臼齿外中沟弱;内齿带高,封闭内谷;具外齿带;m1下三角座稍短于下跟座Matthew和Granger(1923)所记述之Cadurcotherium sp.和Cadurcotherium?sp.标本被分别归入Cadurcodon houldjinensis和C.ardynensis。对呼尔井组迄今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分析表明,该组的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48.
中国内蒙古的阿尔丁鼠(Ardynomys)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阿尔丁鼠(Ardynomys)是圆柱齿鼠科(cylindrodontids)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和北美的晚始新世,在亚洲主要发现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虽然Dawson(1968)和王伴月、王培玉(1991)报道了在我国内蒙古也有Ardynomys化石存  相似文献   
149.
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sus(Protarctos)yinanensis十分接近,而被归入该种。该种修订后的鉴别特征是:头骨长头型,头长接近中等大小的现生黑熊,头骨最大宽约为最大长的一半;矢状嵴长,约为顶长的1/3;眶下孔与眼眶前缘相距近,两者均在M1上方;颧骨前端仅组成眼眶下缘,其后端止于关节窝前缘水平;硬腭短,齿列之后的腭长小于P4长的1.5倍或M2长的3/4。前臼齿数目全;P4原尖小,位于裂凹正内方;M1短长方形,宽/长~80%;M2跟座中长,M2宽/长56%~58%;M2长/M1长133%~153%。m1无前下后尖及前下内尖,分隔下三角座和跟座的横沟窄(前后),横沟中没有明显的嵴和沟;m2短于m1,其前、后接近等宽。与U.boeckhi相比,P4相对更小;臼齿相对更窄长;M1不呈五边形;M2跟座更大;m1横沟短,V形。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生化特性上非常接近,且其分异的时间非常短。这使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的遗传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归入同一个属,即Ursus。但是以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家却大多依据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把它们分成多个属。不过古生物学家也常把欧亚大陆上新世-第四纪早期的熊类化石简单地归入Ursus一个属。在对比研究东乡熊化石时,我们对欧亚大陆同期的熊化石作了较仔细的观察,发现m1的形态变化在熊亚科的演化中分异显著,在分类中应具重要意义。结合头骨及牙齿的其他特征,这一时期熊类化石主要可以分为三组:1)m1形态简单者,无前下后尖和前下内尖,横沟表面基本光滑。2)m1具嵴形图案者,具前下后尖,但无前下内尖,在三角座后壁和横沟中形成V,Y或X形嵴。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黑熊者最为接近。3)m1具前下后尖、前下内尖,次级附尖很发育,主尖及附尖多为圆锥形。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棕熊者最为接近。属于第一组的有Baroth-Kopecz的U.boeckhi,沂南熊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左下颌(1890年描述)。第二组包括产自Perrier,Weze,Layna,Wolfersheim等地点的熊类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头骨及下颌(1892年描述)。第三组包括发现于欧洲众多地点(Val d'Arno,St.Vallier等)的U.etruscus。上述三组熊类在m1形态上的差异和组内变异的程度,使我们倾向于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属,其属名分别应为:Protarctos,Euarctos和Ursus。Protarctos包括P.boeckhi(MN 14),P.ruscinensis(MN 15)和P.yinanensis(相当于MN 16-17)。Euarctos包括E.pyrenaicus(MN 15),E.minimus(MN 16-17)和现生美洲及亚洲的黑熊。而Ursus则包括U.etruscus(MN 17)及许多后期类型,如U.spelaeus等,以及现生的U.arctos(可能还有U.maritimus)。  相似文献   
150.
对我国西藏小反刍兽疫病毒野生株China/Tib/Gej/07-30进行基质蛋白(M)和融合蛋白(F)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首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M和F基因片段,对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然后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China/Tib/Gej/07-30的M基因由148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5个氨基酸,与其他分离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4%~97.7%和97.0%~98.2%。F基因由241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46个氨基酸,与其他分离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5.5%~96.1%和94.3%~98.2%。China/Tib/Gej/07-30的F蛋白含有信号肽序列和跨膜结构域,序列高度变异。F蛋白第104~108位和第109~133位氨基酸位点分别是高度保守的裂解位点和融合肽结构域。F蛋白还含有序列高度保守的三个七肽重复区。China/Tib/Gej/07-30的M基因3′端的非编码区(UTR)长度为443个核苷酸,GC含量高达68.4%,与其他PPRV毒株的同源性为82.4%~93.5%。China/Tib/Gej/07-30的F基因5′UTR区长度为634个核苷酸,GC含量高达70.0%,与其他PPRV毒株序列相似性为76.2%~9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