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91.
调痢生是一种活的细菌制剂,从健康动物体内分离、鉴定,筛选出SA38,将SA38制成粉剂或片剂,即为调痢生。我们利用调痢生防治雏鸡白痢,进行两批试验观察,结果如下: 方法 1、随机将雏鸡分为试验组(A组)和药物对照组(B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 2、试验组每只用调痢生25mg,拌料自服,连用5  相似文献   
592.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而西氏贝蛔虫是大熊猫体内最为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对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危害极大。考虑到大熊猫因分布区域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亚种以及寄生虫与宿主间广泛的协同进化关系,西氏贝蛔虫是否也存在与大熊猫相适应的亚种分化一直是野生动物学家极其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此,本文选择中国两大山系(岷山和邛崃)大熊猫种群体内共计34株西氏贝蛔虫虫体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出了岷山(14株)和邛崃(20株)西氏贝蛔虫的线粒体12S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4个样本包含9个单倍型,呈现出一个高单倍性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2)负的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值及“多峰型”的种群歧点分布图暗示种群不久前曾经历过突增长的现象;(3)低的种群间的分化系数和高的基因流表明两个地理种群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4)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两山系种群分布无区域特异性。因此,岷山和邛崃山系的大熊猫体内的西氏贝蛔虫种群遗传变异性较低,分化不明显。该发现不仅暗示了西氏贝蛔虫与其宿主(大熊猫)的进化不同步,而且还为不同区域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的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3.
在进行中国野生棕榈科植物调查中,首次发现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的鱼尾葵野生种群,并对其分布、生境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漳州龙海为鱼尾葵在福建省的最新发现野生分布点,也是已知的中国鱼尾葵自然分布的最北缘和最东端;鱼尾葵在漳州龙海自然分布区生长良好,有开花结果植株,有小植株的分布,具有自然更新能力。鱼尾葵分布范围较狭窄,呈零星块状分布,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94.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柠条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柠条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柠条栽植7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坡耕地显著增加,随后每5~7a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在前13a无显著变化,20~30a处于基本稳定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天然侧柏林;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20~25a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30a时达到最低值;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30a后回落至坡耕地之下,但仍显著高于天然侧柏林;不同灌木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年限相同的沙棘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明显高于柠条林,但qCO2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显著相关.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可通过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理化指标,必须加强林地管理,促进植物群落的拓殖与更替,且此过程相对于生态破坏过程要漫长的多.  相似文献   
595.
Artemia is not only valuable for aquaculture but also exhibits unique biological character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silkworm Bmdsx gene, a pair of primers was designed. After amplification with these primers, a DNA fragment Apdsx900 from parthenogenesis Artemia genomic DNA wa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Southern blotting and FISH analysis also proved the fragment was specific for Gahai parthenogenesis Artemia genome.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arthenogenesis genome specific DNA fragments. Apdsxg00 shares little similarity with the silkworm Bmdsx gene. [Acta Zoologica Sinica 50 (3): 470-474, 2004].  相似文献   
596.
为了建立适用于南药益智的SRAP-PCR体系,并筛选特异性引物用于研究不同地理居群的南药益智的遗传多样性,采集了海南不同地理居群的益智资源,利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益智基因组DNA,并检测其纯度和浓度。采用正交试验对SRAP-PCR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建立了最优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 μL):Taq酶0.5 U,dNTPs 4 mmol/L,Mg2+ 2 mmol/L,引物各2 μmol/L,DNA模板10 ng,10×PCR buffer 2.5 μL。再利用最优反应体系对144对引物进行筛选,共获得7对特异性引物,其扩增片段的大小均在100~2 000 bp以内且分布较均匀,多态性条带比率皆达8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南药益智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7.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根据对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更新层的样带调查数据,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及Alatolo均匀度指数(E)来研究更新层物种多样性的林隙梯度变化。结果表明:从非林隙到林隙中心,更新层物种多样性逐渐升高,即非林隙<林隙边缘<林隙近中心<林隙中心;物种丰富度变化与其一致,而均匀度变化则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现象;更新层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程度受林隙发育阶段的影响较大,随着林隙的发育,变化程度为早期林隙>中期林隙>晚期林隙。  相似文献   
598.
棉酚对Jurkat T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棉酚(gossypol)对Jurkat 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将不同浓度的棉酚作用于Jurkat T细胞,用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膜联蛋白V-PE染色分析细胞凋亡;用Hoechst33342染色观察核形态:用荧光染料Mitocapture结合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变化.结果显示棉酚作用Jurkat T细胞24 h、48 h、72 h,其IC50值分别为77.2μmol/L、57.3 μmol/L、23.3 μmol/L,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与药物存在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终浓度为8、16、32 μmol/L的棉酚处理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30%、15.20%、51.19%,对照组凋亡率为3.43%;高浓度棉酚作用后大量细胞核呈现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和致密浓染等凋亡特征;随着浓度增加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降低.研究表明棉酚能有效抑制Jurkat T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其诱导凋亡的作用可能依赖于线粒体途径.  相似文献   
599.
常规基因剔除小鼠的获得主要是利用ES细胞的全能性先获得嵌合体小鼠,再利用:ES细胞的生殖系传递能力,通过嵌合体与野生型小鼠的交配获得杂合子小鼠.而四倍体补偿技术则可绕过嵌合体小鼠阶段,直接获得基因修饰杂合子小鼠.利用电融合技术和Piezoelectric microinjecfion显微注射技术建立了四倍体补偿技术,小鼠四倍体胚胎的获得率(电融合率)为(93.01±l.37)%,经体外培养囊胚形成率为(82.49±2.08)%.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2种129品系小鼠来源的ES细胞(CJ7和SCR012)注射到四倍体囊胚腔中,获得了完全ES细胞来源的小鼠,ES鼠的获得率分别为2.7%和8.3%.经微卫星DNA检测,成体小鼠的10个被检测组织均为129小鼠来源的.同时,也利用基因修饰的ES细胞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种基因修饰的完全ES细胞来源的杂合子小鼠,部分小鼠具有繁殖能力,经繁育已获得了纯合子,其中凝血因子Ⅷ基因敲除小鼠获得了预期的血友病小鼠表型.上述结果说明四倍体补偿技术可应用于基因修饰小鼠的制备.  相似文献   
600.
记述了从我国浙江省淡水蚌中采到的蚌螨科Unionicolidae水螨1新种,壮肢蚌螨Unionicola(Anodontinatax)ischyropalp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