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建立高效简便的人尿源干细胞(Human urine-derived stem cells,hUSCs)培养和鉴定体系,在无菌条件下收集青年志愿者的尿液分离培养人尿源干细胞,然后用克隆计数、形态观察、核型分析、生长曲线测定、表面标志物检测、成骨和成脂分化等方法对hUSCs进行鉴定。人尿源干细胞克隆具有纤维样、鹅卵石样和丝连样三种形态。第二代hUSCs高表达抗原CD44、CD73和CD90,阳性率均高于99.6%;而低表达抗原CD34和CD45,阳性率均低于0.3%。第六代hUSCs高表达抗原CD44和CD73,阳性率均高于99.5%;而低表达抗原CD34和CD45,阳性率均低于0.5%。第六代hUSCs仍然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稳定的核型,并经诱导可分化为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简便的hUSCs培养和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72.
为了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本文根据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拥有较强的抗原性、亲水性以及表面性等特点,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FTSV 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潜在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根据已解析的SFTSV N蛋白晶体结构,使用PyMOL软件分析预测出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的柔性及其在整个SFTSV N蛋白中的分布情况。人工合成相应多肽片段并以其为抗原,与SFTSV临床感染者的血清反应,采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检验多肽片段的免疫原性。结果共预测出六个可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即A(40-KKLKETGGDDWVKDTK-55)、B(71-ASGKMSNSGSKRL-83)、C(94-ERAETRL-100)、D(135-LKVENYPP-142)、E(157-GVSEATT-163)和F(184-KMRGASKTEVYNSFRDP-200),均位于N蛋白表面且含有柔性较大的loop区。相应的六段人工合成多肽都与SFTSV临床病例血清呈阳性反应,确定它们均为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其各自检测结果与商品化N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应检测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呈正相关。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本研究成功地预测并确定了SFTSV N蛋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为该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摘要:目的 分析致ICU与非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差异,为临床科学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从临床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582株进行比较分析,常规方法分离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利用WHONET 5.6软件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结果 检测菌株582株,其中ICU分离208株,占35.7%,非ICU分离374株,占64.3%;从ICU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除头孢替坦外明显高于非IC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都较高,均>40.0%,对头孢替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都较敏感,耐药率<25.0%;产ESBLs率ICU和非ICU分别为70.7%和4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ICU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高,且对1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该菌感染时,必须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应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了解其耐药趋势,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4.
生物有机肥对猕猴桃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施用生物有机肥、传统有机肥和化肥对猕猴桃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生物有机肥在猕猴桃生育期内可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出12.2%~129.4%、18.8%~87.4%.施用生物有机肥在膨大期和成熟期的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iolog微平板法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在猕猴桃生育期内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改变了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降低了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碳源的相对利用能力,提高了微生物对多酚类和多胺类碳源的相对利用能力;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土壤中微生物起分异作用的碳源种类主要是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  相似文献   
75.
王小娟 《化石》1999,(4):6-7
能享受观赏、收集化石之乐,明白野外采集化石之苦的人很多,但能体味修化石之趣,了解修化石之难的人却极少,而我是在品尝了修化石的甘苦后方才开始懂得欣赏化石并萌发收集之意的。我刚工作时,是给从瑞典归国的古生物学家侯先光研究员作助手。作为举世瞩目的“澄江动物群”的发现者,侯老师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使我获得了修化石的机会。修化石并非顾名思义的修补损坏或破碎的化石,而主要是使化石被覆盖的部分暴露出来。因为绝大多数化石从野外采集回来时,总或多或少被覆盖物遮住一部分,所以修出化石的“庐山真面目”是极有意义的。修…  相似文献   
76.
77.
可以说,世上几乎没有一种动物,象大猩猩这样遭到过人们如此的误解和非难的了。今天,当你在动物园里,乍一见到这种身高两米余、肩宽一米,魁梧、高大的超人巨猿时,仍免不了暗暗吃惊。谜一样的传说那是在公元前460年,六十条巨船由北非迦太基浩浩荡荡驶向海洋。船上有三万名水手和士兵。这支舰队由汉诺指挥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向南抵达喀麦隆,在途经加蓬时,  相似文献   
78.
柳厚壁叶蜂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对柳厚壁叶蜂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幼虫在柳树的枝条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都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枝条上,聚集的原因是由柳厚壁叶蜂成虫集中产卵的习性与枝条上叶片空间位点共同影响所致;在叶片上,当m<2.37时,其聚集原因与春季柳树新叶空间位置有关,当m>2.37时,虫瘿聚集除与春季新叶空间位置有关外,还与柳厚壁叶蜂成虫羽化和在叶片上集中产卵的习性有关.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确定了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79.
果实类蔬菜套袋技术效果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田间系统研究了不同袋型的套袋效果及不同果实类蔬菜最佳套袋的时期。室内测定分析了套袋果实蔬菜的营养物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套膜袋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分别为16.4%、11.6%、10.1%、13.7%。套纸袋除番茄外亦均有明显增产效果。套膜袋VC含量增加22.0%~152.9%。畸形瓜(果)降低11.5%~32.3%,袋体有效阻隔了化学农药对果实类蔬菜直接接触污染。套膜袋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中农药残留量分别降低83.3%、84.5%、79.7%、85.7%,套纸袋依次降低73.2%、79.9%、70.9%、83.1%。套袋栽培协调了病虫防治与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矛盾。  相似文献   
80.
温室黄瓜套袋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 引  言黄瓜是城乡人民喜食的蔬菜,以其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而成为设施蔬菜的主栽品种,在陕西约占棚室蔬菜种植面积的6 0 %以上.病虫害是黄瓜设施栽培中重要的生物灾害[1] ,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增加、连作年限的延长,导致病虫种类增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加重,每年总产量因此造成损失2 0 %以上[3 ,4]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定时期内,化学防治仍将是黄瓜病虫防治的重要技术措施[5,6] .对于连续生长连续采摘的蔬菜———黄瓜又基本无安全用药间隔期可供选择.黄瓜受农药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食用被农药污染的黄瓜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