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1.
为了鉴定水稻蜡质基因5'上游区的顺式作用因子与研究它们在组织专一性表达中的作用,我们对籼稻品种232的蜡质基因5'上游-115至-2120的区域进行了顺序测定,并将此基因的5'上游区同报告基因GUS构建成融合基因,用基因枪粒子轰击的方法将此融合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种子的幼胚和糊粉层细胞中,瞬间表达检测的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融合基因中蜡质基因5'上游区的长度已足以使GUS基因在上述组织中表达。  相似文献   
12.
用使质粒pKU3所携带的玉米Ac因子的5'末端和中间编码转座酶的基因片段分别发生缺失的方法构建成质粒pKU3(△B)和pKU3(△H)。质粒所携带缺失的Ac因子单独存在时都无自主转座能力,但当Ac(△H)和Ac(△B)共存于一个细胞时,由于Ac(△B)产生转座酶的互补作用促使Ac(△H)恢复转座能力,而当Ac(△B)和Ac(△H)因子被分离后即获得Ac(△H)因子的稳定插入突变株,它可克服因突变不稳定而给用转座因子标签法分离基因所造成的困难。将双因子系统导入烟草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从而选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显示Ac(△H)因子已经从原质粒上的NPTⅡ前导顺序中切离。Sortharnblot和PCR分析表明:Ac(△H)和Ac(△B)因子已经整合在转化烟草的基因组并能遗传至F1和F2代植株中;有些植株后代中已检测不到Ac(△B)因子的存在,说明它们的Ac(△B)因子已与Ac(△H)因子相分离;各转化植株中Ac(△H)因子在基因组中的插入拷贝数从一个到几个不等;初步显示Ac(△H)因子多数插入或转座在基因组的结构基因中。  相似文献   
13.
一个能与水稻未成熟种子核蛋白特异结合的31bp的DNA片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蜡质基因5'上游序列中有5个能与水稻胚乳核蛋白结合的片段,其中HinfId和RsaIe片段有部分重叠,而重叠部分含AACGT顺序。按重叠区上下游顺序合成了其中含有3次重复的AACGT顺序的31bp寡核苷酸,并以此为探针进行凝胶滞后实验,表明它不仅能与未成熟水稻种子的胚乳核蛋白特异结合,而且也与HinfId和RsaIe片段有强烈的竞争作用。因此31bp顺序中含有与水稻胚乳核蛋白专一结合位点,从而有可能应用此31bp的寡核苷酸作探针来分离编码蜡质基因的调控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1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水稻的各种因素后,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基因实验体系。按该体系,水稻品种中花11号预培养4d的幼胚经农杆菌EHA105/pCAMBIA1301感染后,具有GUS基因瞬间表达的幼胚比例在50%以上,最高可达90%;按产生潮霉素抗性愈伤和转基因植株的比例计算,转化率分别达到87.6%和64.6%。转基因植株总DNA的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T-DNA上的外源基因已整合进了水稻基因组,且在大多数转基因植株中表现为单拷贝插入;遗传分析证明T1代的表型分离符合孟德尔法则。此转化系统的建立为高效地将有用的外源DNA导入水稻植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水稻中分离了乙醛脱氢酶基因 (Osaldh)的全长cDNA ,序列分析显示OsaldhcDNA含有一个完整的编码 5 4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 ,其编码蛋白OSALDH的N端为预期的线粒体前导肽 ,中部具有醛类脱氢酶基因家族的酶催化活性中心 ,OSALDH与玉米、烟草、人类的线粒体乙醛脱氢酶同源性分别高达 87%、77%、5 9%。Northern分析显示 ,幼根中Osaldh的表达水平高于幼苗、幼穗 ,不育品种幼穗中Osaldh的转录水平普遍高于对应的可育恢复系。植物线粒体乙醛脱氢酶的功能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Ds转座因子转化的水稻株系中,发现了脆杆突变体bcm581-1.经Basta除草剂抗性检测和PCR检测,这个脆杆突变不是由Ds转座因子插入引起;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的小维管束数目多于对照,小维管束之间的凹陷比对照深,而皮层纤维细胞层数少于对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表皮细胞外侧的硅质没有对照丰富.虽然,单位面积内的细胞数与对照相近.但是,突变体的细胞壁薄,维管束内纤维细胞壁的加厚程度也低于对照.因此,细胞腔明显比对照大.茎杆的力学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载荷低于对照9.6倍;延伸低5.4倍;延伸率低6.9倍;应力低6倍.茎杆的相对含水量和粗纤维含量测定表明突变体的含水量高于对照3.5%,粗纤维含量则低于对照8.12%.bcm581-1与中花11号杂交试验显示,F1植株全部正常,F2群体中,正常杆和脆杆以31分离,以中花11号为回交亲本的F1B1植株,表现正常;而以脆杆为回交亲本的F1B1植株,正常茎杆和脆杆则以11分离,结果表明bcm581-1的茎杆变脆是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
T-DNA插入产生的水稻迟抽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纯合体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个迟抽穗的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分离群体后代中出现正常抽穗、迟抽穗和特迟抽穗3种类型,分离比率为1:2:1,符合一对基因的不完全显性遗传;对突变体及其后代分离群体做Basta抗性检测及PCR分子检测,证实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所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该材料可用于插入座位的基因克隆.  相似文献   
18.
T—DNA插入水稻群体中卷叶突变体R1—A2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携带有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bar和Ds因子)转化中花11水稻群体中,获得了一个叶片发生明显内卷的突变体Rl-A。经过连续三代的分离鉴定,获得突变体的纯合株(Rl-A2),并与中花11号进行杂交,在调查的36个F1植株中,全部表现为卷叶,并对Basta除草剂都表现为抗性。在852个F2单株中,卷叶为645株,正常叶207株,卷叶和正常叶的比例为3:1,其中,卷叶株均对Basta表现抗性,正常叶株均对Basta表现敏感,表明卷叶性状和Basta抗性存在着共分离关系。用扩增DS因子的引物,对F2中45个卷叶抗性株进行PCR鉴定,都获得预期长度的Ds因子片段,进一步表明在这些卷叶的植株中都有T-DNA的插入;而30个正常叶敏感株都不能检测到DS的特征片段。在以卷叶突变(Rl-A2)为回交亲本的F1B1植株中,全部植株表现卷叶;在以中花11号为回交亲本的F1B1植株中,卷叶和正常叶植株的分离比为1:1。上述结果表明该卷叶突变是个显性突变,受一个基因所控制,且该基因的突变与T-DNA的插入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乳铁蛋白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及抗细菌与病毒的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血液中性白细胞中分离细胞总RNA,用oligo(dT) 为引物进行cDNA 第1 条链合成,再用乳铁蛋白cDNA 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 ,分两段合成并拼成完整的乳铁蛋白cDNA。核苷酸序列测定证明,该cDNA 所编码的氨基酸与前人论证的人乳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将该cDNA 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35ShLFc,经根癌农杆菌LBA4404 感染烟草叶盘,获得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烟草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表明,人乳铁蛋白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Northern 杂交与Western 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到人乳铁蛋白基因在转化烟草中表达。体外实验证明,人乳铁蛋白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产物对植物致病菌烟草火叶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腹锦鸡肺的组织结构与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红腹锦鸡(Chroysolophus pictus)肺的微细结构和微血管构筑特征,为呼吸生物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用组织学方法和微血管铸型技术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研究了红腹锦鸡肺的组织结构与微血管构筑情况。结果表明,红腹锦鸡肺主要由各级支气管构成,从三级支气管上呈辅射状分出许多呼吸毛细管(微气管),并相互吻合成网状,呼吸毛细管外面包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红腹锦鸡肺毛细血管垂直围绕在各微气管外,并相互吻合成密集的立体微血管网;毛细血管管径4.5~7.0μm,微气管直径11~50μm。并对肺微血管构筑情况与呼吸效率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