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Biolog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不同苯酚浓度培养对焦化废水处理厂反硝化池生物膜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类型的影响。DGGE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苯酚和不同培养方式富集培养后, 细菌16S rDNA的部分条带分布谱形发生改变, 还有部分条带只受到了苯酚浓度变化的影响; 富集培养过程中由于碳源组成相对焦化废水简单, DGGE条带所代表的优势微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Biolog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膜样本的细菌群落代谢能力最强; 低浓度苯酚富集后的样品能利用的底物碳源类型最丰富。对Biolog试验结果的主成分分析显示, 相同浓度苯酚富集培养后的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相似, 但从DGGE结果看出其结构组成产生了变化。富集培养使样品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发生改变, 低浓度的苯酚富集增加了群落中微生物的代谢类型。而不同条件获得的分离物其苯酚降解能力的初步分析也表明, 富集与分离条件对苯酚降解菌的分离能力和得到的菌株特性具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膳食诱导肥胖(Diet Induced Obesity,DIO)大鼠与健康对照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分析比较,寻找造成2组大鼠菌群结构差异的分子标识物,探讨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与宿主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ERIC—PCR结合Southern-blot得到肠道菌群基因组指纹图谱,利用Southem-blot与多元统计方法(PCA、PLS等)找出差异条带,回收差异条带进行测序,根据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定量PCR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ERIC-PCR图谱表明膳食诱导肥胖大鼠在肠道菌群结构上与正常大鼠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根据杂交结果找到一段基因组DNA片段为膳食诱导肥胖大鼠组所特有,定量分析表明该DNA片段在2组大鼠间区别明显。结论膳食诱导肥胖大鼠所特有的一段基因组DNA片段可作为肥胖大鼠肠道的特征分子标识物,该标识物有望用于膳食诱导肥胖的机制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2001—2002年,分别对两起养殖的石鲽(Stone flounder,Kareius bicoloratusL.)病害进行了检验,均表现为败血症感染特征。经以20尾病(死)石鲽(每起病例各10尾)做病变组织中细菌检查、细菌分离与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等的病原学检验,表明两起被检病例均为同种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感染;另在其中1起病例所检10尾石鲽的2尾中,同时检出了呈继发感染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通过对所分离后做纯培养的60株杀鲑气单胞菌6、株不动杆菌分别进行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Phenotypic information)及代表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其中的杀鲑气单胞菌为一个新亚种,不动杆菌为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的一个新形态型;又择代表菌株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进行了表观性状、DNA中C Cmol%的测定等的复核鉴定,并将其中的杀鲑气单胞菌新亚种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flounderacidasubsp.no...  相似文献   
14.
DGGE/TGGE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只限于环境样品中极少部分(0.1% ̄1%)可培养的微生物类群,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综述了以16S rDNA为主要研究对象的DGGE/TGGE(Denaturing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DGGE/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GGE)技术原理,以其为主要手段结合PCR扩增、克隆建库、序列测定以及种系分析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的最新动态。DGGE/TGGE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实际问题的诊断、作物生长跟踪监测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某公司6个以1,1,1-三氯乙烷(1,1,1-Trichloroethane,1,1,1-TCA)为主要污染物的地下水样品中的降解微生物Dehalobacter spp.(Dhb)进行相对定量和多样性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6个样品中1,1,1-TCA、1,1-二氯乙烷(1,1-DCA)和氯乙烷(CA)的浓度;通过定量PCR法分别测定6个样品中Dhb占总菌的百分比;以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和Dhb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的PCR产物构建了6个样品的Dhb特异性克隆文库,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的最相似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6个样品中均有1,1-DCA和(或)CA的检出,推测此6处地下水中1,1,1-TCA可能存在生物降解.定量PCR结果表明,6个样品中Dhb丰度差异较大.6个Dhb特异性克隆文库获得41条序列,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与它们最相似的已知分类地位的序列全部属于Dhb属.这些序列按99%的相似性被划分成7个可操作性分类单元(OTU).其中24条序列属于OTU1,该OTU的序列与已知能阵解1,1,1-TCA的Dehalobacter sp.str.TCA1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8%;文库中的3个OTU与GenBank中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95%-96%.[结论]该污染场地地下水中存在多样性较丰富的降解微生物Dehalobacter属细菌,它们可能与现场的1,1,1-TCA生物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6.
难降解污染物喹啉微生物降解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啉是一种难降解污染物,近年来,随着工业废水的增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受到重视。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微生物降解喹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分离获得一批可在有氧条件下分解喹啉的细菌和真菌菌株,并进行了一些基础与应用研究。但国内外对喹啉在缺氧/无氧条件下分解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国内喹啉降解领域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系统发育与进化关系研究的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脂肪酸分析,同工酶分析,165rRNA序列比较和RAPD分析在微生物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对它们原理的简明介绍及典型应用上的比较,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一处经过长期使用贝壳砂进行改良的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和细菌分离分析,研究该土壤中反硝化细菌的组成特征。【方法】采用454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分析了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选用Giltay培养基培养、鉴定从土壤中挑选的分离物的反硝化能力,并对具有反硝化能力的微生物进行了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该土壤样品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为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等门的微生物,属的水平上则有近70%尚未确立分类地位。所分离的细菌中,共得到12株厌氧条件下具有较高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微生物,分属Pseudomonas、Aeromonas、Serratia和Acinetobacter,均为γ变形菌纲的微生物。【结论】该土壤中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很多未知类型的微生物和众多类型的反硝化细菌;分离到了11株具有反硝化能力的菌株,可用于该土壤的反硝化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喹啉废水反硝化反应器中优势菌的代谢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纯培养技术对一个降解喹啉的反硝化反应器筛选到的26株优势菌株进行反硝化能力以及好氧降解喹啉能力研究,其中的反硝化菌还测定了反硝化条件下的喹啉降解能力。结果发现Bacillus、Staphylococcus、Pseudomonas、Brucella、Delftia等5个属的10株菌具有反硝化能力,Rhodococcus属的9株细菌能够好氧降解喹啉,揭示了反硝化喹啉降解反应器中主要细菌类型的代谢特性,发现在缺氧反硝化反应器中存在多样的代谢类型的细菌。  相似文献   
20.
锦鲤中吉氏库特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患病锦鲤(Cyprinus carpio L.)肝组织中分离的1株纯培养菌(HC050630C-1)进行了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对健康鲤鱼的致病作用、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检验;同时测定了该株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被检菌为吉氏库特菌(Kurthia gibsonll),对健康鲤鱼未显示明显的致病作用;所测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1459bp,在GenBank中登录号为EF611423;该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吉氏库特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的氨苄青霉素等27种药物呈现高度敏感或敏感,对头孢吡肟等6种呈低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4种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