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由杀鲑气单胞菌(Aerom onas salmonicida)所引起的石鲽(Stone flounder,Kareiusbicoloratus 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死)鱼肝、脾、肾及肠内容物中,同时检出了作为继发感染的病原菌。经对6株纯培养菌在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方面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 mol%的测定,表明为琼氏不动杆菌的一个新形态型并定名为琼氏不动杆菌形态型Ⅰ(Acinetobacter juniimorphovarⅠ);  相似文献   

2.
石鲽病原琼氏不动杆菌形态型Ⅰ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由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所引起的石鲽(Stone flounder,Kareius bicoloratus 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死)鱼肝、脾、肾及肠内容物中,同时检出了作为继发感染的病原菌。经对6株纯培养菌在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方面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 C mol%的测定,表明为琼氏不动杆菌的一个新形态型并定名为琼氏不动杆菌形态型Ⅰ(Acinetobacter junii morphovar Ⅰ);同时,对该菌进行了血清型、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及致病作用等方面的试验,初步表明此6株菌具有同种的表面(K)及同种的菌体(O)抗原,对供试37种抗菌类药物在不同菌株间的敏感及耐药无明显差异,对供试石鲽及牙鲆均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首次报道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疥疮病,从患病圆口铜鱼的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YTL1,并运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和6个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等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YTL1被最终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通过标准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治疗该暴发病的有效药物,结果显示YTL1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和氨苄青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6种抗生素如杆菌肽,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有耐药性,对红霉素具有中等敏感性。因此,氟苯尼考被建议用来伴饵投喂,并取得了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注射7.6×10~6—7.6×10~8 CFU/mL的YTL1菌液后,感染鱼的症状与患病圆口铜鱼症状相似。研究证明基于6个管家基因的多序列位点分型是鉴定杀鲑气单胞菌至亚种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杀鲑气单胞菌是圆口铜鱼人工养殖的最大威胁之一,并发现鲤科鱼类,如草鱼和斑马鱼均是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易感宿主。  相似文献   

4.
研究首次报道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疥疮病, 从患病圆口铜鱼的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YTL1, 并运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和6个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等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YTL1被最终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通过标准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筛选治疗该暴发病的有效药物, 结果显示YTL1对氟苯尼考, 诺氟沙星和氨苄青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 对6种抗生素如杆菌肽, 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有耐药性, 对红霉素具有中等敏感性。因此, 氟苯尼考被建议用来伴饵投喂, 并取得了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 经腹腔注射7.6×106—7.6×108 CFU/mL的YTL1菌液后, 感染鱼的症状与患病圆口铜鱼症状相似。研究证明基于6个管家基因的多序列位点分型是鉴定杀鲑气单胞菌至亚种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杀鲑气单胞菌是圆口铜鱼人工养殖的最大威胁之一, 并发现鲤科鱼类, 如草鱼和斑马鱼均是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易感宿主。  相似文献   

5.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 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 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 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 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首次从临床症状表现为溃疡、腐烂的患病江豚表皮分离到一株杀鲑气单胞菌XJ-JT株。通过细菌理化性质鉴定、遗传进化分析、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XJ-JT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无芽孢;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系统进化分析揭示其基因序列与银鲫源性杀鲑气单胞菌分离株高度同源;2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克林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卡那霉素中介,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等9种药物耐药;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鲫鱼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首次从临床症状表现为溃疡、腐烂的患病江豚表皮分离到一株杀鲑气单胞菌XJ-JT株。通过细菌理化性质鉴定、遗传进化分析、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XJ-JT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无芽孢;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系统进化分析揭示其基因序列与银鲫源性杀鲑气单胞菌分离株高度同源;2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克林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卡那霉素中介,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等9种药物耐药;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鲫鱼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度1 446 bp,Gen Bank登录号为JX164202)与其它杀鲑气单胞菌16S r RNA基因一致性在99%-100%之间,构建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人工回感可导致异育银鲫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等23种抗生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拉定等11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万古霉素等10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的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首次从临床症状表现为溃疡、腐烂的患病江豚表皮分离到一株杀鲑气单胞菌XJ-JT株。通过细菌理化性质鉴定、遗传进化分析、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XJ-JT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无芽孢;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系统进化分析揭示其基因序列与银鲫源性杀鲑气单胞菌分离株高度同源;2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克林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卡那霉素中介,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等9种药物耐药;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鲫鱼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