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91.
采用12 株正常动物肠菌群,经微囊化后,组方四个复方生态制剂(1 、2 、3 和4 组) ,加上基础饲料,饲喂20kg~90kg 的生长育肥猪。结果显示四个配方对生长育肥猪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重肥育效果,但其中1 组对前期(20kg ~40kg) 增重效果显著,日增重率提高52.57 % ,P< 0.05 ;3 组对后期(40kg ~90kg) 增重效果显著,日增重率提高20.40 % ,P< 0.05 。由此可推论出:育肥猪前期和后期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可能不一样,故需补充的生态制剂的菌株也不尽相同,只有补充适当的生态制剂,方能促使动物增重育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86321的生长特性,为该菌生理功能研究和高效发酵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生长曲线、产酸量、最适厌氧方式、最适pH、最适培养温度及最适接种量等一系列实验,对两歧双歧杆菌86321进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两歧双歧杆菌86321在BL培养基中培养时间可缩短至16 h,最高活菌数的lg值达到9.5;其最适厌氧方式为自然厌氧法或密封法,装液量视实际情况而定;在pH7.08.0生长良好,最适初始pH为8.0;在3742℃生长良好,最适温度为37℃;综合总菌量和生产成本,确定最适接种量为7%(v/v)。结论用BL培养基可以大大提高两歧双歧杆菌86321的产量。细菌产量的高低和发酵速度的快慢与菌种活力、厌氧方式、培养温度及pH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PROM)产妇羊水感染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以探讨PROM的病原学特征,并为围产期感染的用药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0年7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送检的199例PROM产妇羊水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以法国梅里埃的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VITEK-2 compact)对分离出的...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双歧醋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影响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双歧醋低剂量组[1.8 mL/(kg·BW)]、中剂量组[3.4 mL/(kg· BW)]、高剂量组[6.8 mL/(kg·BW)]和市售醋组[3.4 mL/(kg·BW)]、高脂模型组以及基础对照组,观察双歧醋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影响作用机制,测定指标包括大鼠肝脏脂质、大鼠LDLR的免疫组化分析,HMGCoA还原酶和LDLR的RT-PCR分析.结果 双歧醋各组对于HMGCoA还原酶表达有抑制作用,但可以上调LDLR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结论 双歧醋可以通过调节HMGCoA还原酶和LDLR的表达预防高脂饮食大鼠高血脂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纳米四氧化三铁双歧杆菌脂磷壁酸(Fe3O4-LTA)复合物缓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情况。方法 100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N)、溃疡性结肠炎阳性对照组(UC)、0.1 mg/mL纳米Fe3O4-LTA缓解组(L)、0.5 mg/mL纳米Fe3O4-LTA缓解组(M)、1 mg/mL纳米Fe3O4-LTA缓解组(H)。N组不施加作用,UC组、缓解组(L组、M组、H组)用2%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自由饮用2周,2周后UC组不施加作用,L、M、H组分别采用0.1 mg/mL、0.5 mg/mL、1 mg/mL灌肠1 mL,每天1次,连续3周。观察临床体征和检测WBC、CRP、PCT、IL-18、IL-10。灌肠3周后处死小鼠,分离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用RT-PCR法检测TLR2、TLR4的表达,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p65的表达,组织病理切片评估缓解效果。结果纳米Fe3O4-LTA缓解1周后小鼠精神状态明显恢复良好,活动及进食增加,毛色有光泽。缓解组比UC组体重增幅大(P0.05);血液检测发现缓解组炎性指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H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显示:UC组与缓解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TLR2的表达要高于N组(P0.05),UC组TLR4的表达要高于N组和缓解组(P0.05)。NF-κBp65的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UC组与缓解组的表达要高于N组(P0.05);病理组织切片和临床体征显示总缓解率达83.33%。结论纳米Fe3O4-LTA复合物具有较好缓解UC的能力。  相似文献   
96.
双歧杆菌与辐射损伤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拮抗辐射损伤的时效、量效和理想的拮抗分子。方法实验动物均选用SPF级C57BL小鼠,用不同药物和不同照射剂量处理后,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WBC计数:用不同数量级浓度的双歧杆菌菌悬液对小鼠灌肠28 d后,5.0 Gy照射后3 d、6 d和10 d采取小鼠外周血检测WBC数。30 d小鼠生存率:用1×109CFU/m l双歧杆菌菌悬液灌肠28 d后,用一次性8.0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每日上下午各观察小鼠1次,记录死亡动物数和死亡日期。抗氧化指标检测:用双歧杆菌菌体3种不同成分LTA、WPG和EPS,连续7 d腹腔注射小鼠后6.0 Gy照射,检测肝组织CAT和SOD的活性。结果WBC计数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提高了辐射损伤WBC的最低值(P<0.05),随着剂量增加有上升趋势,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为1×109CFU/m l。30 d小鼠生存率试验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将小鼠生存率提高了43.3%。抗氧化结果显示:双歧杆菌菌体3种成分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尤其LTA抗氧化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对辐射损伤具有拮抗作用,其较为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数量级为109CFU/m l,双歧杆菌细胞壁的3种成分中抗辐射较为理想的效应分子是LTA。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脂磷壁酸与5-氟尿嘧啶联用诱导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双歧杆菌脂磷壁酸联合5-FU处理H22荷瘤Balb/c小鼠,计算抑瘤率,观察小鼠生存期;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Bcl-2、Bax和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双歧杆菌脂磷壁酸联合5-FU应用,与单独5-FU处理组比较,不仅抑瘤率明显提高(P〈0.01),且荷瘤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肿瘤组织Bcl-2表达下降,Bax和Caspase-3表达升高(P〈0.05)。结论双歧杆菌脂磷壁酸联合5-FU可通过上调Bax和Caspase-3,下调Bcl-2,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8.
功能性低聚糖及其检测方法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又称寡糖,是由2~10个单糖以直链或分支结构形成的糖类的总称。低聚糖包括普通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s)。普通低聚糖有蔗糖、麦芽糖、麦芽三糖等。而功能性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低聚异麦芽糖,是一类在人体不被消化,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特别是有益于肠道健康的一类低聚糖,是一种功能性食品的重要基料。  相似文献   
99.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双歧杆菌制剂临床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检索CBMd isc、VIP、CNK 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获得1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患儿4050例,对其进行M eta分析,并评价M 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异质性检验χ^2=34.60,P=0.007〈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 eta分析,合并RR=0.41,95%C I为0.35~0.49,总体效应检验,Z=10.39,P〈0.0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固定效应模型RR值和95%C I与随机效应模型完全一致,剔除小样本报道后的合并RR=0.42,95%C I为0.35~0.50,与剔除前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研究的发表偏倚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双歧杆菌制剂能降低小儿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对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起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监测孕妇产前感染HBV与宫内感染情况,评估乙肝孕妇血清中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对宫内感染HBV的风险大小,指导育龄妇女早期预防宫内感染。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乙肝标志物(HBVM)6项,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与Pre-S1;筛选乙肝携带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BV DNA检测;应用ELISA法对新生儿24h内(免疫接种前)外周血HBsAg、Pre-S1和、HBeAg进行检测。结果1002例孕妇中乙肝感染率为10.6%,106例乙肝孕妇宫内感染34例,宫内感染率为32%。HBeAg(+)者宫内感染风险率最高为77%,HBV DNA(+)与Pre-S1(+)次之。HBV DNA(-)宫内感染风险率最低为2%,HBeAg(-)与Pre-S1(-)次之。结论乙肝孕妇宫内感染率较高;HBeAg(+)孕妇宫内感染HBV风险最高,可作为育龄妇女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宫内感染的指标。HBV DNA(-)宫内感染率最低,可作为育龄妇女宫内安全的评估指标。Pre-S1是宫内感染的有利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