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8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血压晨峰≥23.6mmHg或23.6mmHg分成A组(晨峰组)79例与B组(非晨峰组)89例,所有患者均同步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具有可比性。与B组比较,A组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频发房性早搏、房速、频发室性早搏和室速等心律失常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总数明显高于B组(=52.19,r=0.552,P0.001)。与B组比较,A组的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ST段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和T波改变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10.05,r=0.213,p=0.001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若出现血压晨峰提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增加,尤其是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血压晨峰与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关系密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组人群的血清CRP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原发性高血压组病人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分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EH),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组(EH+SAP)、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心绞痛组(EH+UAP)、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组(EH+MI),比较各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差异。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EH组及EH合并CAD各组患者血清CRP均显著升高(P0.05);②与EH组比较,EH+UAP和EH+MI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③与EH+SAP组比较,EH+AMI组和EH+UAP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斑块稳定程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氮对黄花蒿生长、光合特性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不同氮处理黄花蒿生长、生物量分配、青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供氮量在0~0.4g.kg-1之间,黄花蒿叶片单位重量的氮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随供氮量的增大而增加,之后开始下降。在较大范围内,环境氮含量越高,黄花蒿的光合能力越强,能够利用的光强也更高;(2)黄花蒿根生物量分数和根冠比均随供氮量的减少而显著增大,低氮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养分吸收器官,有利于减少氮素对生长的限制,供氮量在0.1~0.6g.kg-1之间,黄花蒿叶生物量分数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大,高氮时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碳同化器官,提高了植株的竞争能力;(3)无论以最大净光合速率、地径、叶片生物量还是以总生物量来衡量,均以0.4g.kg-1氮处理的植株生长得最好,0.2g.kg-1氮处理的青蒿素含量最高,生产中推荐使用0.2g.kg-1剂量的氮更经济。  相似文献   
64.
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亚霄  张飞  陈瑞  王一山 《生态学报》2020,40(11):3677-3687
利用天山北坡2001-2015年植被生长比较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 NDVI产品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法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及地形的动态变化和面积加权重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天山北坡6-9月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4-0.5,以低、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大致呈西北-东南向相间分布;(2)2001-2015年间,植被覆盖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改善区域(54.42%)大于退化区域(45.58%),西部较东部改善更为明显;植被覆盖度变异类型以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为主,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以稳定型为主;(3)天山北坡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海拔高度影响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较低植被覆盖度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次上升趋势,较高植被覆盖度则与之相反;海拔3880 m以上低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占比逐渐下降直至几乎绝迹;(4)各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加权重心集中在沙湾县、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及呼图壁县;并呈现由集中到相对分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血流限制(BFR)结合低强度抗阻训练对男性大学生下肢肌肉及心肺功能影响。方法:27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压组(L组)、高压组(H组),每组9人,受试者大腿近端放置可充气非弹性袖带后分别进行无压力、120 mmHg、180 mmHg,进行20%1次重复最大力量(1RM)强度的负重半蹲训练,比较每周3次,共12周训练前后及各组间股直肌、股中肌肌肉厚度(MTH)、相对伸膝峰值力矩(rM)、峰值功率(P)、相对最大摄氧量(rVO2max)、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训练前比较,12周训练后L组和H组股直肌MTH、股中肌MTH、rM、rVO2max、SV、EF均显著提高(P<0.05,P<0.01),且显著高于训练后C组(P<0.05,P<0.01),而L组与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2周120 mmHg或180 mmHg压力下20%1RM强度BFR训练均可有效提高男性大学生股四头肌肌肉厚度及力量并显著提高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66.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东海银鲳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以期探讨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结果表明:东海区银鲳平均碳(8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分别为-18.22‰、8.16‰,其可能摄食饵料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7.33‰~-21.58‰,差值为4.25‰,δ15N值变化范围为3.89‰~7.96‰,差值为4.07‰;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主要为箭虫、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和浮游动物等,其中箭虫为主要可能的食物来源,其贡献率为24%~78%,平均贡献率为57%;银鲳可能摄食的其他饵料中,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1000 μm浮游动物、500~1000 μm浮游动物和100~500 μm浮游动物,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8%、8.4%、7.1%、5.0%、4.9%、3.2%和2.6%.由以上结果可知,银鲳是一种广食性鱼类,其饵料种类较多,碳和氮的来源均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7.
对我国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20个主栽菌株进行了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的28个ISSR引物中22个具有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8-0.86之间,在0.72时可将菌株分为6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大。在PDA培养基上,除菌株Sr-03和Sr-05最适生长pH值为8.0外,其他菌株均为pH 5.0-6.0;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除菌株Sr-01、Sr-08、Sr-11在30℃时长速受到抑制外,其他菌株长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在35℃时仅有5个菌株在培养20d时具有活性;皱环球盖菇菌丝在以木屑为主的原种培养料中长速较慢,为0.73-1.08mm/d。在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中,菌株Sr-12的菇型比例最好、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98.09%,菌株Sr-08和Sr-12菇体硬度较大,菌盖颜色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菌株Sr-19和Sr-20的菌褶颜色较其他菌株差异较大。本研究筛选出了7个具有遗传差异的优异种质,产量高、抗逆性强,并在菇型、菌盖颜色、菌褶颜色等农艺性状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为皱环球盖菇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菌株选择。  相似文献   
68.
目的:用人体胰腺癌细胞株,建立小鼠胰腺癌细胞株(pGHAM-1)移植性胰腺癌模型,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pGHAM-1细胞培养后配成1×107/ml,取0.2mL接种于小鼠皮下。于接种后20、30、40天观察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腹水量。接种40天后处死动物,解剖取出移植瘤,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再进行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转移相关蛋白(nm23-H1)的表达。结果:分别于20、30、40天测量肿瘤体积为84.1±21.9 mm3,413.7±208.4 mm3,2187.3±1882.8 mm3,后者与10 d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呈条索状或小梁状排列,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罕见。免疫组织结果显示VEGF和nm23-H1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异位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易复制,时间短,成功率高,为胰腺癌体内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9.
随着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日益提高,人工材料植入重建韧带功能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植入后宿主细胞的趋向、黏附和迁移是人工材料在体内形成长期稳定生物连接的关键。以往研究集中于提高材料生物性,如增加材料亲水性、表面修饰、黏附适宜细胞以及复合细胞因子等,目前在张力环境下三维微孔结构对宿主细胞黏附、迁移、长入和分化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T)材料作为载体,探讨在张力状态下新编PET的结构、孔径大小和孔隙率对细胞迁移等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为这些研究的深入指明方向,也为PET作为人工材料修复韧带损伤的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人工韧带材料表面接枝壳聚糖长链分子,对改性PET人工韧带的表面结构与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较好生物相容性的PET人工韧带材料的设计和研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首先采用化学接枝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织物表面接枝丙烯酸(PET-AAc),再与壳聚糖分子发生酰胺化反应实现PET表面的壳聚糖接枝(PET-CHI)。借助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和扫描电镜(SEM)等对PET改性效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壳聚糖长链分子成功接枝到PET表面,壳聚糖在PET表面的接枝厚度为2.25μm,接枝量为9.66 wt%。结论:接枝改性后PET表面亲水性有较大提高,浸润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