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Pannexin1(Panx1)是新型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它能够在神经、心血管等系统中广泛表达并形成非选择性的、大电导的半通道。现已证明,多种条件能够调控Panx1的开放并通过释放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如ATP)进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Panx1的主要存在部位,对其开放和抑制条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2.
该文探讨了力竭运动诱导的大鼠红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对谷胱甘肽合成速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静坐对照组(sedentary control,C)和力竭运动组(exhaustive running exercise,E),力竭运动组又分为运动休息0(E0)h、1(E1)h、12(E12)h和24(E24)h组,每组10只。该研究对各组大鼠红细胞抗氧化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GSH/GSSG和TFG(total free glutathione)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分析,评估了各组红细胞L-半胱氨酸转运能力及三价铁降低抗氧化能力差异,检测了各组大鼠红细胞TFG合成速率及其与L-半胱氨酸转运速率相关性。该研究构建黄了嘌呤/次黄嘌呤氧化酶体外氧化体系,观察了各组大鼠红细胞在体外氧化条件下L-半胱氨酸转运速率、TFG和FRAP(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与静坐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组大鼠红细胞中GSSG含量增加,GSH、TFG含量下降,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力竭运动后大鼠红细胞L-半胱氨酸转运速率显著降低,FRAP水平下降。体外氧化导致大鼠红细胞L-半胱氨酸转运速率显著降低,FRAP水平下降。结果表明,力竭运动诱导大鼠红细胞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红细胞L-半胱氨酸转运速率下降,使红细胞主要抗氧化物GSH合成效率下降。这些变化导致红细胞抗氧化能力进一步减弱,从而成为力竭运动损伤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3.
为了解香樟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该文以NCBI网站中香樟转录组数据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评价转录组数据质量,选取高质量数据的转录组,去除低质量序列,组装转录组,预测基因结构,再利用自编perl脚本提取以AUG开头的基因序列37 Mb序列34 931个基因,进一步利用CodonW分析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G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73~0.742,均值为0.452; ENC的范围为26.29~61.00,均值为52.76; CAI的范围为0.064~0.401,均值为0.199; RSCU值大于1的密码子数目为27个,其中以U或A结尾的有22个; 中性分析表明,小部分基因在对角线上,大多数基因偏离对角线; ENC-plot分析表明小部分基因在标准曲线上,大多数基因偏离标准曲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香樟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比较弱,密码子常以A/U结尾; 突变和选择两者都在密码子偏好中起作用,而选择作用更大; 最终确定了GUU、CAG、GAA、UCU、GCU、GGU为最优密码子,通过对目标基因密码子的校正,提高表达效率,从而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香樟重要性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分析江苏省省级和部分市县级公立医院人员及床位编制配置情况及存在问题,为公立医院编制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江苏省级(3家)、南京市级(11家)和句容市级(2家)所有公立医院开展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主题分析对定性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近4年间江苏省不同级别公立医院编制总量有所增加,但增速较缓;城市公立医院空编率有所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空编率逐年下降;公立医院编外人数和所占比例都不断增加,且医院级别越高,编外人员所占比重越高;公立医院编制床人比与标准床人比和实际床人比均差距较大。建议 修订公立医院编制标准,科学核定人员总量和规模;优化公立医院岗位结构,压缩行政后勤人员编制;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合理利用现有空编;探索实施编制审批制与备案制相结合的编制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5.
【目的】为了研究泛素化对组氨酸转运及调控的影响。【方法】应用泛素化位点预测及定点突变等技术手段,Hip1p的3个潜在的泛素化位点K30、K42和K52被突变。这些突变的Hip1p被克隆到泛素化检测质粒中,检测泛素化位点突变对Hip1p的泛素化水平的影响。同时这些突变对细胞生长及组氨酸利用的影响也进一步做了检测。【结果】Hip1p的3个赖氨酸位点K30、K42和K52突变能有效降低其泛素化水平。同时,双重突变对其泛素化水平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进一步影响了细胞生长和组氨酸利用。【结论】泛素化水平调控能有效调节组氨酸代谢,引起细胞对组氨酸利用的改变,为进一步研究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6.
洛氏角毛藻复合群(Chaetoceros lorenzianus complex)指具有与洛氏角毛藻相似形态学特征的物种集合, 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近岸水域。近年国际上关于该复合群的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而我国相关研究仍较为滞后。为了弄清我国沿海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 明确物种信息, 厘清种间界限, 为相关研究提供准确的物种鉴定依据, 本研究陆续在中国沿海建立了该复合群的33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形态学研究, 基于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D1-D3区序列, 构建了分子系统学关系。结果表明其形态聚类与分子系统学结论相一致, 显示我国洛氏角毛藻复合群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共鉴定到5个物种, 分别是并基角毛藻(C. decipiens)、优美角毛藻(C. elegans)、平孢角毛藻(C. laevisporus)、曼纳角毛藻(C. mannaii)和稀树角毛藻(C. pauciramosus)。研究表明传统认知的光镜下特征, 如群体特征、角毛走势等易变化, 其分类学价值需谨慎应用。角毛的超微结构, 如角毛孔纹的形状、大小、密度等是有效的种间区别特征, 休眠孢子亦是重要的物种识别依据。并基角毛藻和平孢角毛藻在我国沿岸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 而稀树角毛藻的分布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27.
近视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机制研究一直是眼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在近视的实验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眼细胞被发现与近视有关,主要涉及的细胞有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穆勒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巩膜成纤维细胞等。它们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等活性物质和表达相关受体,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眼细胞的角度对近视发病机理作一个综述,为进一步完善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8.
为研究雄性不育相关基因TA1和TA2在BNS和Y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花粉发育时期的表达特点,探讨这2个育性相关基因与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联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BNS和YS型不育系732A花药发育四分体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定量检测基因TA1和TA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在732A和BNS花粉发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基因TA1相对表达量上调,在三核期相对表达量下降;(2)基因TA2相对表达量在BNS花粉发育的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逐渐下降,三核期上升;在732A花粉发育4个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刚好相反;(3)在BNS和732A花粉发育二核期,基因TA1和TA2均表现极值,推测二核期可能为BNS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最敏感时期;(4)在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发育过程中,基因TA1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幅度比TA2的高。推测TA1对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败育影响程度强于TA2;(5)基因TA1和TA2相对表达量在BNS的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反,推测其对BNS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拮抗作用,且2个基因不连锁;在732A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同,推测其对不育系732A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9.
【目的】鉴定柑橘溃疡病菌胞外水解酶减弱突变体Mxac56-20的Tn5插入位点,及其在柑橘上的致病力。【方法】采用质粒拯救方法获得Tn5旁侧序列,与基因组信息比对后明确突变体的插入位点;构建功能互补载体对突变体进行功能互补,检测互补菌株胞外蛋白水解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恢复情况;在寄主植物柑橘上观察致病力变化。【结果】Mxac56-20的Tn5插入位点是II型分泌系统xpsD基因,所构建的互补载体使突变体的胞外水解酶活性和致病力得到恢复。【结论】柑橘溃疡病菌xpsD基因的突变,导致胞外水解酶活性降低,在寄主上的致病力减弱,说明柑橘溃疡病菌的II型分泌系统在与寄主互作过程中起到致病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为探究云南伤科用毒性药材黄草乌(Radix Aconitum Vilmoriniani)栽培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来自10个不同栽培基地黄草乌样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展开测序,经过对测序数据的组装、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展开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10个栽培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5 744~155 937 bp,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分别为86 363~86 548 bp、16 921~17 007 bp,反向重复区大小为26 170~26 236 bp,均注释到131个基因。(2)序列鉴定出60~73个SSR位点,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10个栽培品叶绿体基因组显示出一定的扩张,并在其中发现了trnK-UUU-trnQ-UUG等变异热点区域。(3)基于2个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JS-1-4、QJ-1-2、LX-1-3、LJ-3-2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亲缘关系较近;LQ-1-3、GJ-1-3、NL-1-3、DC-2-2和滇南草乌(A.austroyunn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