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鱼类对潮间带水域的利用,2010年5月、8月、11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水域进行了插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28种鱼类,隶属于10目16科,鲤形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鲈形目;群落优势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可以分为河口定居鱼类、海洋偶见鱼类、降海洄游鱼类、溯河洄游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淡水鱼类6种生态类群,其中河口定居鱼类和海洋洄游鱼类占据明显优势。对调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夏季差异显著,鮻、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是对季节差异贡献最大的3种鱼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鱼类群落主要受到海洋洄游鱼类的影响,而秋季主要受到河口定居鱼类的影响,这2种鱼类的幼鱼在不同季节利用潮间带水域索饵肥育可能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银鲳4野生群体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个野生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样本于2008年5月分别采集于河北黄骅、江苏连云港、浙江舟山、广东惠来4地沿海海域,分别对其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银鲳群体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群体银鲳肌肉间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肌肉粗脂肪含量在4群体银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连云港群体肌肉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65.14%和27.32%,浙江舟山群体(64.31%和26.42%)其次,河北黄骅群体(60.32%和25.47%)最低,4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高于另外2群体.4群体银鲳肌肉间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要高于另外2群体.综合比较,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营养价值要优于河北黄骅和广东惠来群体.从银鲳4野生群体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就氨基酸含量来说,浙江舟山与江苏连云港群体差异最小,与广东惠来群体差异最大;就脂肪酸差异来讲,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群体相似性较高,与广东惠来之间的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23.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相似文献   
24.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暴露试验和6周的Pb排放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Pb2+水溶液(0、0.2、0.8和1.6mg.L-1)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响。Pb暴露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其中1.6mg.L-1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幼鱼血液中的LDH和CK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其中LDH活力只在1.6mg.L-1组显著升高(P0.05);而CK对Pb浓度则比较敏感,0.8mg.L-1组达到对照组的8倍(P0.01),1.6mg.L-1组则高达对照组的20倍(P0.01)。Pb排放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仍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各暴露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幼鱼血液中LDH活力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积累和排放对比显示,血液中的ALP活力在0.8和1.6mg.L-1组有所回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LDH活力在1.6mg.L-1组极显著降低(P0.01),表现出明显恢复。初步认为:经1.6mg.L-1Pb2+暴露后的中华鲟幼鱼会发生代谢异常;血液CK变化较ALP和LDH更为明显,是Pb污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5.
小檗科八角莲属(Dysosma)为我国特有的多型属植物类群。全属8种1变种,其中包括1987年以来在峨眉山发现的新种峨眉八角莲(D.emeiensis)和川八角莲变种即长瓣八角莲(D.veitchii var.longipetalis)。峨眉山计有本属植物5种1变种,尤其是集中了川八角莲(D.veltchii.)贵州八角莲(D.majorensis)  相似文献   
26.
拥挤胁迫对史氏鲟稚鱼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补体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主要依赖先天性免疫反应或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来保护自己,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似乎比某些高等脊椎动物更有潜力,因此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必要的。在鱼类的养殖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的应激反应,急性胁迫结果是打乱代谢平衡,使用于生长的能量转移到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转变中,慢性胁迫更是会使能量耗竭。鱼类处于慢性胁迫时常表现出免疫抑制,尽管其机理尚未完全揭示,  相似文献   
27.
为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类型的喜好性,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个体和群体对泥、泥沙(泥﹕沙=1﹕1)、中沙(0.35—0.50 mm)和细沙(0.25—0.35 mm)等4种底质的喜好性。亲蟹个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结果均表明亲蟹对泥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底质(P<0.05); 扣蟹个体和群体实验结果均表明扣蟹对泥和中沙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底质(P<0.05); 仔蟹群体实验结果表明仔蟹最喜好泥底质, 其次是泥沙, 两者显著多于中沙和细沙(P<0.05)。昼夜研究结果表明, 亲蟹个体和群体、扣蟹群体及仔蟹群体在白天和夜晚对底质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扣蟹个体在夜晚对底质的选择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栖息方式的研究表明, 亲蟹无显著的埋栖行为, 扣蟹喜好埋栖在泥和中沙里面, 仔蟹喜好埋栖在泥里面, 其次是泥沙。研究揭示, 中华绒螯蟹对不同底质的喜好性具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及栖息方式也不尽相同, 为其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8.
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倩  徐兆礼  庄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9):2049-2055
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通过物种多样性、累积优势度曲线等群落水平指标和相似性检验分析(ANOSIM),对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主要优势种的差异,以及主要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港主要由潮汐影响的淡水和低盐水组成,北支由中、高盐水组成.春季,北港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北支浮游动物优势种数较多,主要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夏季,北港和北支的多样性较接近,但种类组成差别较大,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由火腿许水蚤、虫肢歪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等构成河口和近岸群落.秋季,北港的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且两个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落差异明显,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为主,北支则由小拟哲水蚤、针刺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等组成.冬季,两个水域种数和多样性均较低,群落差别在四季中最小,均以中华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温度和盐度及其相互作用是决定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温度是研究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由径流和外海水之间的消长引起的盐度变化是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区域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9.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感觉器官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华鲟为我国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幼鱼生活史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本文通过分别封闭中华鲟幼鱼不同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嗅觉、触觉、侧线感觉、电感觉等),研究了这些感觉器官在中华鲟幼鱼摄食行为中的重要性,旨存为改进中华鲟幼鱼的保护措施和人工培育技术提供科学依据。63尾实验鱼于2006年5—6月采集于长江口水域,实验鱼在试验开始前暂养适应2周,实验设计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期水温为24.5—27.0℃。实验结果显示:封闭视觉、侧线感觉和电感觉器官后幼鱼的摄食量与正常幼鱼(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嗅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34.76%。封闭触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73.80%。同一时间封闭嗅觉和触觉后,幼鱼的摄食量仅为正常幼鱼的17.01%。因此,可以推断嗅觉和触觉在中华鲟幼鱼觅食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养殖密度分别为 0 .2 32、0 .6 6 5、1.34 7和 2 .46 9kg·m-2 的流水环境中 ,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 ,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 .试验持续 2 8d后 ,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 ,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特定生长率 (SGR)与养殖密度 (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