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51.
为了获取具有应用价值的产石杉碱甲内生菌,本文从蛇足石杉分离得到60株内生真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分别检测各个真菌的提取物,发现内生真菌SNZ-12的提取物具有与石杉碱甲标品相近的色谱特征峰和保留时间(8. 994 min)以及相同的质谱特征峰((M+H)+=243. 1),说明内生真菌SNZ-12可以产石杉碱甲,其石杉碱甲产量约为1. 01 mg/L;并通过结合内生真菌SNZ-12的形态特征和18S r 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本文结果为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石杉碱甲研究提供了潜在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652.
梭梭NAC转录因子HaNAC38、HaNAC42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梭梭中克隆得到2个NAC转录因子,分别命名为Ha NAC38和Ha NAC42。Ha NAC38读码框长879 bp,编码292个氨基酸;Ha NAC42读码框长582 bp,编码19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Ha NAC38和Ha NAC42均含有NAC家族的A、B、C、D、E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H.ammodendron)幼苗中Ha NAC38和Ha NAC42基因在干旱、高盐、IAA、ABA处理以及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为进一步研究梭梭NAC转录因子功能和调控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53.
烟草青枯病为土传病害,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本文采用含有i-赤藓糖醇、α-环式糊精等15种碳源的培养板,培养青枯病长期高发病烟田土壤样品与不发病烟田土壤样品,寻找青枯病发生土壤碳源代谢特点,研究代谢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重庆彭水白果坪常发病烟田与樱桃井未发病烟田土壤中微生物均具有较强L-苏氨酸,L-苯丙氨酸,D-纤维二糖利用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指数培养期数据适合应用于做聚类分析,以指数生长期72 h数据做聚类分析时,2015年的样品聚类在一个大类中,不同时间的样品首先分离,相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样品后分离,这些样品均为同一年的烟草根系土壤,聚为一大类,2014年试验聚类结果规律不明显,采用已有碳源数据均不能将两类土壤区分开来,实验数据表明重庆彭水白果坪常发病烟田与樱桃井未发病烟田土壤中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差别不显著,受时间影响因素更大。重庆彭水樱桃井烟田中某些微生物替代了白果坪常发病烟田土壤青枯菌的碳源代谢生态位,进而具有竞争抑制青枯菌繁殖的潜力,本结论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4.
目的了解ICU患者艰难梭菌的定植和感染情况,为预防艰难梭菌的流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中139例住院时间7d的患者的粪便样本,对其进行选择性厌氧培养和质谱鉴定。对艰难梭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毒素基因(tcdA、tcdB、cdt A、cdtB)的PCR检测以及毒素A、B表型检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艰难梭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艰难梭菌检出率为17.27%(24/139)。其中,14株艰难梭菌的tcdA和tcdB基因检测阳性,占58.3%(14/24);10株为tcdA和tcdB基因检测阴性,占41.7%(10/24)。所有菌株二元毒素基因(ctdA/ctdB)均未检出。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长时间住院、高淋巴细胞数、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艰难梭菌定植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艰难梭菌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1,P=0.039)。结论我院ICU可能存在艰难梭菌感染和传播的风险,对具有高龄、长期住院以及使用抗生素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艰难梭菌的监测,以防艰难梭菌的传播、感染和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5.
自Swinhoe的早期记录跨越140余年后,2012年3月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终于在厦门被重新发现并得以确认其繁殖群的存在.继而在检视以往文献过程中,注意到对于紫水鸡在中国状况的认识,无论是对其分布,还是亚种认定,均多存疑问之处.本文对紫水鸡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发现和记录过程做了大致梳理,概述了以往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紫水鸡分布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并指出当今中国鸟类学界对中国紫水鸡亚种分布态势上的不同意见.作者提出这些问题与同行探讨,以期促成消弭疑问,并希望鸟学界同仁能够关注紫水鸡在中国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56.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能产生生物被膜的致病真菌,所产生的生物被膜是导致高度耐药性和临床白念珠菌反复感染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天然产物的抗生物被膜活性,以及不同药物联合应用的抗生物被膜效果,该文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7.
烟曲霉是侵袭性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一些细胞表面蛋白(如GPI锚定蛋白)以及分泌的毒素被认为是烟曲霉的关键致病因子。现从烟曲霉的细胞壁蛋白、多糖,细胞外基质成分,烟曲霉的分泌产物几方面综述已发现的烟曲霉关键致病因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58.
LTR-反转录转座子是真核基因组重要的组成部分,能通过RNA中间体完成在基因组上的转座。小麦种子受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后能促进其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经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的种子发芽24h和48h后,其中的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可达到对照的40倍。用基于反转录转座子扩增多态性和反转录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2种分子标记技术扩增经低能氮离子注入后的小麦DNA,指纹图谱显示出了一定的多态性,这说明低能氮离子束激活了小麦中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活性。转座子转录活性的增强可调节其邻近基因的表达和mRNA的拼接,反转录转座子插入到基因组上新的位点后,使基因组上的基因发生了重排,这种重排可能表现为植物表型的改变。因此,推测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活性提高和转座激活是产生低能离子束注入生物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59.
根管石是高等植物的化石, 它不仅能证实古土壤的存在, 还是古植被重建、古气候反演和沉积环境重建的良好载体。根管石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石岛东西海岸的潮上带广泛发育, 而在南海其他岛屿鲜有报道。石岛的绝大部分根管石在岩壁及古土壤层中独立分布, 此外还发育了裸露的根管石丛, 形态保存相对完好。本文运用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Micro-CT)针对石岛根管石丛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 获取其精细的形态特征, 结合植物生态学特性和根管石丛的微观结构, 探讨了西沙群岛石岛根管石丛的形成, 以此为海岸带环境下根管石的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X-射线断层扫描得到的石岛根管石丛宏观三维形貌更加直观地展示三层环带状构造。结合岩石薄片, 推测石岛根管石丛内带和中带皆由植物自身交代形成, 而外带则为珊瑚砂固结成岩。植被的形态特征和生态适应性表明石岛根管石丛由茎干形成, 建议使用“根茎石”这一术语更为贴切。同时, 初步推测其原生植被是分布于石岛的优势种草海桐。  相似文献   
660.
【目的】类胰岛素多肽(insulin-like peptide, Ilp)位于胰岛素信号通路最上游,其在糖类物质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则旨在探究Ilp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海藻糖代谢平衡的调控作用。【方法】以褐飞虱5龄若虫为实验材料,采用RNAi技术干扰Ilps的表达,观察RNAi后褐飞虱的表型以及雌成虫的卵巢发育。RNAi 48 h与72 h后,采用生化方法测定褐飞虱5龄若虫体内海藻糖、糖原和葡萄糖含量以及海藻糖酶活性变化;采用qPCR检测海藻糖酶基因(TRE1-1, TRE1-2和TRE2)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和TPS2)的表达量变化。【结果】dsRNA可有效抑制Ilps的表达,导致褐飞虱出现异常翅型,且注射dsIlp3以及dsIlp1+dsIlp2+dsIlp3+dsIlp4发现褐飞虱2日龄雌成虫卵巢发育不完全。分别注射dsIlp1-4和dsIlp1+dsIlp2+dsIlp3+dsIlp4后48 h均能显著提高葡萄糖含量;分别注射dsIlp2, dsIlp3及dsIlp4后48 h显著提高了糖原含量;分别注射dsIlp3和dsIlp4后48 h能够显著提高海藻糖含量,而分别抑制Ilp2和Ilp4 72 h后海藻糖含量显著下降,但注射dsIlp1+dsIlp2+dsIlp3+dsIlp4后48和72 h海藻糖含量都显著上升。注射dsIlp1+dsIlp2+dsIlp3+dsIlp4后72 h可溶性海藻糖酶活性均显著上升,膜结合型海藻糖酶活性则在分别注射dsIlp3, dsIlp4和dsIlp1+dsIlp2+dsIlp3+dsIlp4后72 h显著下降;分别注射dsIlp1, dsIlp2和dsIlp4后TRE1-1, TRE1-2, TRE2, TPS1和TPS2的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沉默Ilp基因对褐飞虱的发育以及繁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且能够提高褐飞虱体内葡萄糖与糖原的含量,下调海藻糖酶与海藻糖合成酶基因表达量,提高可溶性海藻糖酶的活性,进而调控海藻糖的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