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对中华穿山甲的非法捕杀曾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穿山甲分布状况不明,极大地制约了对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搜集了近年来国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记录和救护新闻,甄别出67个记录分布点,利用最大熵模型软件(MaxEnt)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最冷季度降水量、人口密度、年降水量、坡度、坡向、海拔等6个环境变量是与中华穿山甲分布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6个主导环境变量构建的MaxEnt模型AUC平均值为0.961±0.014,预测结果达到极好标准。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其中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海拔是影响中华穿山甲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华穿山甲适宜生境(出现概率大于0.498)具有以下特点:最冷季度降水量141.22-439.46 mm,年降水量1471.67-2386.56 mm,人口密度≥390人/km2,海拔<316.98 m。该模型预测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适宜区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约为74.27×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7.73%,主要集中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省,面积分别占该区域的97.58%,89.65%,76.90%和73.08%;其次是浙江、福建、台湾和安徽省。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也有中华穿山甲的零星分布。湖北东南部、江苏南部、浙江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与江西接壤的区域也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潜在分布适宜区。明确中华穿山甲的潜在分布适宜区,可为该物种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血清反应因子在与心血管相关的疾病基因调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血清反应因子识别的结合位点CArG元件因其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近年来随之备受关。本研究目的是揭示血清因子结合位点的位置分布与功能的关系及CArG元件内部各个位点的保守性。方法: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遗传学方法对小鼠中CArG元件的位置分布、位点替换率及GO分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结果表明,71%的功能CArG元件分布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且距离转录起始位点越近,CArG元件的数量越多。保守性分析发掘出元件内部的替换冷点、热点及替换规律。GO分类结果显示,CArG依赖性基因多为信号转导和细胞骨架蛋白。结论:上述研究结果将为准确预测候选CArG元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将为更为深入阐述SRF的调控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近几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反思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干预措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围生儿7875例,回顾分析十二年我院检查及分娩的胎儿出生缺陷变化情况,分析其出生缺陷的种类及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有出生缺陷的围产儿215例,发生率为27.30‰,行产前诊断确诊后在孕妇知情同意下选择治疗性引产的88例,纠正足月活产婴儿的出生缺陷率为16.13‰,差异有显著意义(x2=22.16,P<0.01)。结论:有效的产前诊断技术能及早作出出生缺陷的宫内诊断,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及疾病控制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S100A9在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促结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方法:Fn感染HCT116和SW480细胞后,分别采用CCK8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100A9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用S100A9 siRNA转染HCT116和SW480细胞后感染Fn,采用CCK8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两株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利用NF-κB抑制剂BAY 11-7082预处理HCT116和SW480细胞后再感染Fn,采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100A9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结果:(1)Fn可促进HCT116和SW480细胞增殖及迁移(P<0.001); (2)Fn感染的HCT116和SW480细胞中S100A9基因及蛋白质水平均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或P<0.001),即Fn上调S100A9的表达;(3)用S100A9 siRNA下调HCT116和SW480细胞中S100A9表达后,Fn促进这两株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作用则明显减弱,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表明S100A9参与介导Fn的促HCT116和SW480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作用; (4)在NF-κB通路抑制剂BAY 11-7082预处理的HCT116和SW480细胞组,Fn上调S100A9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作用明显被逆转,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或P<0.001),表明激活NF-κB转录活性是Fn上调S100A9的机制之一。结论:Fn可上调S100A9表达且与NF-κB活化有关,上调S100A9是Fn促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5.
目的:A型肝炎疫苗(HEPA)的免疫持续期和长期保护作用的数据尚未采用系统性的方法进行审查。我们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综合审查HEPA所得到的持续性保护的证据,这也是修定现有的疫苗政策的需要。我们对现在数据的局限性以及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本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6.
127.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和渔场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成君  张衡  樊伟 《生态学报》2011,31(19):5676-5681
根据2005-2008年我国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筴鱼大型拖网渔捞日志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智利竹筴鱼渔场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规律以及CPUE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5和2006年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季节变化规律较为类似,而2007年和2008年的春季(9-11月)中心渔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西部海域也存在一定的渔场分布。2005-2008年作业渔场的最适宜SST为13-15℃,随着月份的增加最适温度随之增加,2007、2008年的秋季最适海表温度同2005、2006年相比较有降低的趋势。2005-2007年月平均CPUE与产量重心对应的SS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28.
肝脏疾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严重的致死率和死亡率,动物模型是研究肝脏疾病的有效工具,考虑到非人灵长类实际使用的限制,树鼩作为非人灵长类替代动物具有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等优势,本文对树鼩在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9.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生态学报》2014,34(19):5522-5529
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琵鹭种群年际数量变化与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为(4 632±470)只,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白琵鹭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几乎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性;10月降水量与2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12月平均最高气温与8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地2a前的10月平均最高气温、4a前的11月平均最高气温、8a前的11月降水量、4a前的12月平均气温是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白琵鹭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8.9%;其中前3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72.1%,这两个月份正是白琵鹭的越冬初期,是结束长距离迁徙的阶段,可能是白琵鹭补充能量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越冬地恶劣的天气可能导致白琵鹭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不利于能量的恢复,从而可能给种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0.
分析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4—2011年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动态,探讨了其种群动态与气候和水位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4—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平均为(1296±177)只,种群年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动态与鄱阳湖年最低水位、10月份平均水位、12月份平均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冬季水位增加导致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减小和人类干扰强度增大有关;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与越冬期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东方白鹳主要在11月份到达鄱阳湖,此时适宜的温度可能有利于提高东方白鹳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迅速补充能量,并降低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