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46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农业院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我院对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结果表明 ,双语教学倍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良好 ,达到了既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又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2.
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tin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1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2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 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3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 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 g增加到369 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983.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984.
以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为材料, 运用6 种光合模型拟合其光响应曲线和CO2 响应曲线并探讨了最佳适用模型, 为其生理生态研究和栽培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光响应曲线中, 直角双曲线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和精确度最优, 拟合效果最佳, 由其计算出红花酢浆草叶片的光补偿点(LCP)为24.934 μmol·m–2·s–1, 饱和光强(LSP)为1445.083μmol·m–2·s–1; (2)CO2 响应曲线中, 指数改进模型精确度高, 拟合效果最好, 能准确地描述出红花酢浆草的CO2 响应曲线。指数改进模型计算出的CO2 补偿点(Г)为68.751 μmol·mol–1, 饱和CO2 浓度(Csp)为1253.773 μmol·mol–1; (3)红花酢浆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光合作用潜力很大, 但红花酢浆草属于耐阴植物, 不耐高温, 在进行人工栽培时应注意对其遮阴。  相似文献   
985.
目的:探讨观察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临床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Ⅲ(LCH-Ⅲ)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难治性2008方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并发症、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9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对照组为24.24%,观察组稍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难治性2008方案治疗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较LCH-Ⅲ方案疗效更佳,且远期生存率明显改善,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6.
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也是我国的特有蜂种。本研究基于已获得的中华蜜蜂幼虫肠道转录组数据预测SSR分子标记,并进行SSR位点的信息分析和SSR引物的发掘。利用MISA软件对幼虫肠道转录组中数据组装得到的43557条unigenes进行搜索,共预测出13448个SSR位点,它们分布于7763条unigene中,其中最主要的重复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58.03%),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28.23%)和四核苷酸重复(9.72%)。二核苷酸重复中的基序主要是AT/AT(占总量的30.4%)。对于所有的SSR位点,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成功设计出21627对引物,随机选取48对引物对5个不同来源的中华蜜蜂幼虫肠道样品进行SSR位点扩增,共有15对成功扩增出符合预期的目的片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转录组数据大规模开发中华蜜蜂幼虫的SSR引物是可行的,本研究开发出的SSR引物为研究中华蜜蜂分子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7.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多变,无特殊疗法,以综合治疗为主,我院在抗病毒、液体疗法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氧自由基治疗HFR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88.
EGFR基因重组T7噬菌体疫苗抗Lewis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中制备了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部分肽段的基因重组T7噬菌体疫苗,并开展了诱导小鼠产生内源性抗EGFR抗体的实验性抗肿瘤作用研究。由T7噬菌体展示系统将7个经筛选的异种属(人源、鸡源)EGFR膜外区片段展示在其壳体次要头蛋白(P10B)上,用所制备的基因重组噬茵体疫苗免疫小鼠,免疫4W后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10d后分离瘤体并称重,观察各实验组的抗肿瘤效果。Western Blot检测重组的融合壳蛋白均有EGFR抗原性:高表达EGFR的A431 细胞与免疫3W的小鼠抗血清结合并被荧光二抗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确认有抗EGFR抗体产生;各实验组肿瘤均重统计结果显示,P-CL1-670组、P-cp1-130组、P-cp2-136组、P-cp3-145组、 P-cp4-142组与空白噬菌体组差异性显著。说明表达EGFR的基因重组噬菌体疫苗诱导产生的内源性抗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EGFR阳性肿瘤的生长.为诱导型内源性抗EGFR抗体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89.
hGM-CSF基因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鱼腥藻7120中的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作为一种造血生长因子,能够刺激T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成熟和分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免疫调解功能.本研究运用PCR方法,从质粒pAG-MT-8中克隆该基因,并在其5′端添加有利于在蓝藻细胞中高效表达的SD序列,然后插入到表达载体(pRL-439)强启动子PpsbA的下游,进一步与穿梭表达载体pDC-08相连构建成穿梭表达载体pDC-GM.利用三亲接合转移方法将该穿梭表达载体(pDC-GM)转入丝状鱼腥藻7120,通过相应抗生素筛选后得到能稳定遗传的转基因藻.以该转基因藻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GM-CSF基因已转入鱼腥藻7120.这是首次尝试把蓝藻作为制备重组hGM-CSF的新宿主,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90.
河南大别山珍稀濒危植物与保护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河南大别山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生态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本区有珍稀濒危植物18科,22属,2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5种,属华南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有3种,华东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有8种,华中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有10种,全国广布种3种,根据大别山植物的现状提出了本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措施,系统清查本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建立技术档案,就地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建立以珍稀濒危植物为主体的生态园林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