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的高校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教育应从尊重人和关怀人的生命开始,使得教育成为"为人"的教育。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应从开设生命教育师资、生命教育课程及授课方式三方面入手来完成促使完整的人的发展为目的教育。  相似文献   
92.
目的介绍小鼠颌下静脉丛采血方法。方法选用2月龄昆明小鼠,固定小鼠后,将采血注射针头刺入颌下静脉丛血管取血。结果单人操作约1 min内可完成小鼠颌下静脉丛采血,采血量达到0.3-0.5 mL。结论此方法无需麻醉、创伤小、采血量大并可重复采血,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采血量多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方法-双色荧光正相杂交芯片技术对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基于芯片的双色荧光正相杂交检测SNP技术,进行芯片杂交动力学研究,考察信号值(Cy3,Cy5)和ratio值(Cy5/Cy3)与PCR产物点样浓度、PCR产物长度和荧光标记探针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PCR产物点样浓度、PCR产物长度和荧光标记探针长度对SNP分型的影响。结果采用正反标记实验后,Ratio值随着PCR产物点样浓度的增加呈稳定趋势;PCR双链产物长度对信号值影响比较大,点样时其长度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450 bp;随荧光标记探针长度的增加,基因分型能力明显下降,长度为15 bp最佳,长度超过20 bp时,已基本没有区分能力。结论PCR产物点样浓度、PCR产物长度和荧光标记探针长度是双色荧光正相杂交SNP分型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采取适当的PCR产物点样浓度、PCR产物长度和荧光标记探针长度,并采用正反标记实验,可以取得稳定、准确的基因分型效果。为进一步进行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监测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双色荧光杂交芯片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一种新的高通量SNP检测方法-双色荧光杂交芯片技术进行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应用双色荧光杂交芯片技术对4个品系近交系小鼠的多个基因组DNA样本进行SNP分型,整合6个SNP位点的芯片杂交信息,对样本所属品系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SNP检测方法-双色荧光杂交芯片技术能够对选定的6个SNP位点进行高准确率分型;双色荧光杂交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SNP检测的良好工具,适合于对少量近交系品系来源的大样本量小鼠进行遗传污染监测和品系鉴定,并具有扩大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5.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疣鼻天鹅繁殖行为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11月和2007年4~8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疣鼻天鹅(Cygnus olor)的繁殖数量、繁殖行为及迁飞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疣鼻天鹅通常4月初迁来,10月底迁离,居留期长达196 d左右(n=3).4月下旬开始求偶,时间一般为上午进行,没有固定求偶地点,每次求偶所需时间平均172 s(n=8).主要依靠炫耀行为来保卫和标记领域.2006与2007年的繁殖种群数量均为12只(6对),2006年育成幼鸟数分别为4、2、4、3、6、3只;2007年仅有3对繁殖成功,幼鸟数分别为4、4、5只.  相似文献   
96.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 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 m×20 m的样方, 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研究结果表明, 景迈芒景地区植物地理成分的热带性明显。在景迈古茶园中发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 其中濒危种5个, 易危种7个, 稀有种3个, 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从古茶园、天然林、新式茶园3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 古茶园与天然林较为接近而比新式茶园高得多, 因而在该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茶园的物种数按照生活型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附生。与天然林相比, 古茶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的比例减少, 草本和附生(寄生)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 这与古茶园内乔木郁闭度及茶树的存在密切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 不同村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利用率均存在差异。6个村寨的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059, 高于同纬度地区旱谷地和橡胶林, 可见人们在古茶园管理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利用的物种。由于不同农户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同, 影响了古茶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古茶树的更新, 因而使各农户的茶叶经济效益存在差别。古茶园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建议应当传承并发展当地人民对古茶园的管理经验, 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 通过示范和培训加强学习指导, 对古茶园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7.
云南澜沧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 m×20 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景迈芒景地区植物地理成分的热带性明显.在景迈古茶园中发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其中濒危种5个,易危种7个,稀有种3个,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从古茶园、天然林、新式茶园3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古茶园与天然林较为接近而比新式茶园高得多,因而在该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茶园的物种数按照生活型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附生.与天然林相比,古茶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的比例减少,草本和附生(寄生)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与古茶园内乔木郁闭度及茶树的存在密切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村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利用率均存在差异.6个村寨的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059,高于同纬度地区旱谷地和橡胶林,可见人们在古茶园管理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利用的物种.由于不同农户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同,影响了古茶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古茶树的更新,因而使各农户的茶叶经济效益存在差别.古茶园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建议应当传承并发展当地人民对古茶园的管理经验,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通过示范和培训加强学习指导,对古茶园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8.
T90-1木霉菌的筛选和对草莓灰霉病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木霉菌(Trichoderma)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因子,可以产生几丁质酶降解植物的多种病原真菌细胞壁。利用低能离子束注入木霉菌使其产生变异,再通过初筛选和复筛选两个过程,获得T90_1木霉菌株,并用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来检验T90_1防治真菌病害的能力。发现该菌株通过侵染、缠绕等多种重寄生方式,并分泌降解病原真菌细胞壁的物质,使病原菌原生质外渗,改变细胞内有序的代谢状况,从而抑制或杀死病原菌。初步揭示该菌株抗真菌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99.
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水曲柳幼苗的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根区渗灌控水技术,将土壤水势长期控制在0~-0.02 MPa(W1) 、-0.02~-0.04 MPa(W2)、-0.04~-0.06 MPa(W3)、-0.06~-0.08 MPa(W4)、-0.08~-0.16 MPa(W5)范围内。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光化学效率和Rubisco羧化活性的日动态。结果表明,在所有土壤水势条件下,苗株皆在早晨达到净光合速率(Pn)最高峰;不同处理间光合午休的程度随所处土壤水势递降而加剧。从W1至W5,叶片的日光合累积比例为100∶96∶64∶60∶52。各处理晨后最初的Pn降低主要是气孔导度下降引起的,W3~W5处理午间强烈的光合抑制则主要源于非气孔因素。各处理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也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午间降低,且所处的土壤水势越低,降幅就愈大,其中W3、W4和W5处理的递降趋势尤为明显。苗木叶片光合作用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除W1显著较低外,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充分供水条件下(W1、W2)Pn仍有晨后降低分析,林外强烈的大气因子(如高温、强光和低大气湿度)已经构成苗木光合作用的胁迫因素,而土壤供水不足则大大加剧了胁迫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0.
随着转基因植物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对其进行生态风险性评价也日益引起许多学者和科学家的重视。人们对转基因逃逸到其它亲缘物种中能否产生超级杂草、昆虫是否会产生耐受性及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逃逸的几种主要途径作了综述,并对研究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简要讨论,希望能为有关决策和科研部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