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1 毫秒
41.
为了明确蜂巢奇露尾甲Aethina tumida Murray幼虫的龄期和最佳分龄指标,本研究分别对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头壳宽进行测量,根据各指标的频次分布结果初步确定龄期,并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蜂巢奇露尾甲幼虫可分为4龄,1~4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0.1842 mm、0.2942 mm、0.4613 mm、0.7280 mm;此外,本文还对蜂巢奇露尾甲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本文为研究蜂巢奇露尾甲的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及制定防治措施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以具有典型喀斯特环境特点的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模型构建, 从文化景观视角探讨了喀斯特地区自然与文化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国家生态政策制度与乡规民约等乡土保护体系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坡岗保护区经历了管护主体和保护利用态度的转变, 保存了典型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 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生存与适应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坡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形成一个地理重合、协同进化且相互作用的维持系统。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体系主要存在国家政策制度类与乡规民约等乡土文化类两种驱动因素。应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推动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 除了政策与制度类驱动因子的直接作用, 还需要注重村规民约以及生态传统知识等乡土文化的驱动作用, 以避免保护区自然与文化保护体系的割离。  相似文献   
43.
申圳  董钟  曹令立  张明明  刘国强  易现峰 《生态学报》2012,32(23):7264-7269
同种和异种干扰竞争可以增强花鼠(Tamias sibiricus)分散贮食强度,但对其贮藏点选择的影响还不清楚.在半自然围栏内,研究了同种(干扰源为不同性别花鼠)或异种(干扰源为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干扰竞争对花鼠贮藏点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同种和异种干扰竞争均显著降低了花鼠在高竞争区内的贮藏比例;(2)同种个体存在时,雌性花鼠显著降低了在高竞争区内的贮藏比例,雄性花鼠则显著增加了在中竞争区的埋藏比例.结果表明,花鼠贮藏食物时会避开高竞争区域以降低同种或异种的盗食损失,同时雌雄个体对同种竞争干扰的响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4.
贺兰山牦牛冬春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010年4-5月,采用样线法结合直接观察法对贺兰山牦牛的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冬季对11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偏爱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小于2 000 m,优势乔木为灰榆,坡度小于10,下坡位,距水源距离大于1 200 m,人为干扰距离2 000-4 000 m,隐蔽级大于70 %;春季牦牛对13种利用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海拔大于3 000 m,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 m,乔木距离大于3 m,灌木密度大于4 0株,灌木距离小于1 m,植被盖度大于7 0 %,上坡位,距水源的距离小于8 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4 000 m,隐蔽级大于7 0 %。冬春季牦牛在海拔、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灌木种类、坡位、坡向、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21.100 %,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乔木距离、优势乔木、乔木高度和乔木密度;春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是31.247 %,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和灌木密度。与其他分布地区的牦牛相比,贺兰山地区的牦牛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5.
增强酿酒酵母纤维素酶分泌能力,为提高利用联合生物加工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效率提供基础。采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分泌表达外切纤维素酶CBH1的酿酒酵母Y294中过表达线粒体核糖体蛋白基因MRP8。与对照菌株相比,过表达MRP8重组酵母的胞外CBH1酶活提高了约80%。实时定量PCR结果分析表明,在MRP8过表达突变体中,CBH1转录水平高于对照菌株,但是与蛋白折叠和分泌相关的关键基因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在刚果红平板和含有衣霉素或二硫苏糖醇的平板上生长没有受到影响。胞内ATP含量和活性氧积累未发现显著差别。本研究表明MRP8过表达促进外切纤维素酶的生产。  相似文献   
46.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且具有高毒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对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有效去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从供试菌株中筛选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并分析其降解特性,为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资源保障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法从25株供试菌株中筛选出以菲和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高效降解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初步鉴定,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分析其在液体培养基中的降解特性。【结果】筛选出的3株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SL-1、02173和02830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02173和02830分别与假单胞菌属中的Pseudomonas alcaliphila和Pseudomonas corrugate同源性最近,SL-1为本课题组发表新类群Rhizobium petrolearium的模式菌株;降解实验表明,菌株SL-1 3 d内对单一多环芳烃菲(100 mg/L)和芘(50 mg/L)的降解率分别达到100%和48%,5 d后能够降解74%的芘;而其3 d内对混合PAHs中菲和芘的降解率分别为75.89%和81.98%。菌株02173和02830 3 d内对混合多环芳烃中萘(200 mg/L)、芴(50 mg/L)、菲(100 mg/L)和芘(50 mg/L)的降解率均分别超过97%。【结论】筛选出的3株PAHs降解菌SL-1、02173和02830不仅可以高效降解低分子量PAHs,还对高分子量PAHs具有很好的降解潜力。研究表明,由于共代谢作用低分子量多环芳烃可促进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而此时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将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7.
磷酸激酶因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肿瘤生成和发展而受到重视,但与磷酸激酶功能相对的磷酸酶却因与底物作用的瞬时性、缺乏底物特异性等多种原因较少得到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结果显示,磷酸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如肝再生磷酸酶3(PRL-3),其异常高表达在实验动物、细胞培养和患者中均被证实与癌症发生、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关于其作用机制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释。本文总结了迄今为止对PRL-3结构、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PRL-3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并简要归纳了靶向PRL-3进行癌症治疗的一些最新现状。  相似文献   
48.
种间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物种演化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掌握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与其所在群落物种的种间生态学关系对黔金丝猴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空间关联方法构建黔金丝猴地栖鸟兽关联网络,探讨了黔金丝猴在群落中的生态学作用及其保护问题。结果表明:(1)黔金丝猴与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食蟹獴(Herpestes urva)、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勺鸡(Pucrasiamacrolopha)和小麂(Muntiacusreevesi)存在空间关联,其所处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较为相似。(2)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捕食黔金丝猴的地栖性天敌。(3)黔金丝猴与中华鬣羚、...  相似文献   
49.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丰富生物编目, 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 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1种, 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 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 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 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 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 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 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 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 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 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 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 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50.
【目的】提高酿酒酵母的高耐温性,从而提高菌株在高温下的乙醇发酵性能。【方法】利用染色体整合过表达酿酒酵母液泡蛋白酶B编码基因PRB1。【结果】在41 °C高温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过表达PRB1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可在31 h内消耗全部的葡萄糖,而对照菌株在相同时间内仅消耗不到一半的葡萄糖。【结论】利用蛋白酶B基因过表达可构建耐高温酿酒酵母菌株,提高在高温条件下乙醇的发酵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