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6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54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科学评估目前的择伐方式对森林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对区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择伐过的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原始林为对照,分析了择伐对物种组成、林分结构以及对木材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强度择伐(≤20%)对物种组成和蓄积结构均没有显著影响,而高强度择伐则显著改变了物种组成和蓄积结构。择伐后林分蓄积量均显著小于原始林,不同择伐强度间没有显著差异。择伐显著影响了用材树种的数量和质量,导致择伐后样地中用材树种的株数和蓄积量均显著减少,严重影响了林分的木材持续生产能力。因此,从阔叶红松林木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看,需要重新思考红松不作为采伐树种的用材林经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9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丛群落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水分梯度4个研究样地(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灌丛及其丛间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生态酶活性,探讨不同水分梯度样地间及灌丛和空地间土壤酶活性计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岷江干旱河谷土壤C∶N∶P酶活性化学计量表现出了与全球尺度上酶活性化学计量的相对特异性(C∶N∶P=3∶2∶2 vs.1∶1∶1)。整体上,岷江干旱河谷区域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存在一定程度的N限制。虽然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在所有空地和灌丛土壤之间总体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各研究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相对干旱的两河口和飞虹样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N限制,而两个相对湿润的撮箕和牟托样地则存在一定的P限制。这种样地间的差异性主要受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驱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不同样地间土壤C∶N酶活性比(ln(BG)∶ln(NAG+LAP))和N∶P酶活性比(ln(NAG+LAP)∶ln(AP))的决定性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与C∶N酶活性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P酶活性比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土壤真菌、菌根真菌和真菌∶细菌比对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的影响,说明了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对干旱河谷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叶莹莹  刘淑娟  张伟  舒世燕  杨珊  王克林 《生态学报》2015,35(21):6974-6982
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种植被演替阶段(草丛、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正向演替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表现为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而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次生林草丛≈灌木林原生林,脲酶活性表现为:草丛≈次生林≈灌木林原生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蔗糖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而从总效应来看,各因素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较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全氮,但全氮对脲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负效应,而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正效应。此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剩余通径系数均较大,说明存在其它未被考虑因素对其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4.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样线法对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有鸟类16目50科224种,占陕西省鸟类种数(475种)的47.16%和全国(1371种)的16.34%。其中,雀形目鸟类32科156种,占69.64%;非雀形目鸟类18科68种,占30.36%。留鸟123种,夏候鸟67种,旅鸟25种,冬候鸟8种,迷鸟1种。在本区繁殖的190种鸟类中,东洋界种100种,古北界种67种,广布种23种。从繁殖鸟的区系成分看,东洋界种与古北界种分别为100种和67种,比例为1.5∶1,东洋界种占优势。从生境分析看,鸟类主要分布于森地和灌草丛。  相似文献   
995.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微藻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藻作为一类单细胞光合生物,具有光能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物活性成分和储能物质含量高等特点,在食品、饲料、生物能源、碳减排和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微藻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和专利,藉此对微藻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我国微藻生物技术的科技布局、重要成果及发展瓶颈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微藻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996.
采用人体测量法,在海南琼海随机测量了643例(城男160例,城女150例;乡男174例,乡女15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结果显示:1)海南汉族成人皮下脂肪发育躯干优于四肢,并以背部最突出。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高于乡村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乡村女性除面颊皮褶和肱二头肌皮褶厚度较城市女性低外,其他4项皮褶厚度均高于城市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项皮褶厚度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城乡男性面颊皮褶、肩胛下皮褶,乡村男性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城乡女性面颊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厚度与年龄呈正相关。5)与其他9个国内族群比较,海南男性皮褶厚度与山西汉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比较接近;海南女性与山东汉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山西汉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比较接近。海南汉族皮褶厚度具有北方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安康水库表层水质与浮游藻类群落现状以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1—12月对水库表层水进行每月一次的采样,分别对浮游藻类分布状况和理化因子进行分析.利用Shann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浮游藻类群落特征,根据理化指标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水体营养状态.共检测到浮游藻类7门110属,丰度为0.11×104~2.08×104 cells·L-1.藻类组成、污染指示种分布情况、多样性分析和TSI显示安康水库表层属于中污染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此外,高密度投饵水产养殖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库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支流岚河的水质状况也较差.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测定的8个环境因子中,不同季节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及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且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组成的主要营养盐因子.理化指标分析显示,安康水库表层水大体满足Ⅱ类水标准,水质良好.但部分采样点的总氮出现差于Ⅱ类水标准的现象,表明安康水库水质有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8.
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是确保我国第一个国际合作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成功的关键基础之一.在对中新天津生态城自然经济状况、功能结构和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等分析基础上,将能值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基于功能流视角将生态城系统划分为能物流、货币流及人口流子系统,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及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惯性情景、科技情景、经济情景、环保情景及协调发展情景等5种生态城发展情景,并对各情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仿真和动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景下,中新天津生态城的GDP、能值积累量、货币积累量均呈稳步增长趋势,能值废弃率、废弃物能值比、环境负载率等较小,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和生态效率指数(UEI)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比其他几种方案更具活力,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99.
增施钾肥对大棚蟠桃品质及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以蟠桃品种‘金霞蟠桃’和‘玉霞蟠桃’为试材,分别在2个品种成熟前3周(3W)、2周(2W)和1周(1W)每树环施钾肥(K2O)1 000g,比较不同时期施肥处理蟠桃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以及营养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蟠桃果实成熟前2W和3W尤其是2W施用钾肥,蟠桃果实单果重和体积总体较大,‘金霞蟠桃’2W处理果实单果重、横径和侧径分别显著高于1W处理11.48%、3.51%和3.03%,‘玉霞蟠桃’2W处理则分别显著高于1W处理56.86%、14.97%和3.67%;(2)不同时期增施钾肥对‘玉霞蟠桃’果实颜色的变化影响总体较小,‘金霞蟠桃’2W和3W处理果实的a*值分别显著高于1W处理55.02%和44.49%,但2W和3W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3)增施钾肥后,2个蟠桃品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2W3W1W,可溶性糖总量大小也依次为2W3W1W,但2W和3W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增施钾肥对2个蟠桃品种果实有机酸总量和枝叶营养生长总体影响不大。研究认为,在蟠桃果实成熟前2周左右施用钾肥,成熟时果实体积、单果重增大,果肉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糖酸比高,果实综合品质得到有效改善,但增施钾肥过早或过晚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分析衣原体微病毒Vp3蛋白在分子重组、分子进化及病毒野生株筛查的作用并挖掘生物信息,揭示其临床研究价值。以ProteinBlast的Multriple alignment程序比对各株衣原体微病毒衣壳蛋白Vp3序列;以Distance tree(ProteinBlast)程序完成种系发生树。以比对获得的高保守区的氨基酸序列为目标,应用Karplus-schulz法进行柔性区域分析;通过Gamier-robson法和Chou-fasman法分析该序列的二级结构;使用Emini法完成表位的表面可及性分析,并用Kyte-Doolittle法和Hopp-woods法完成蛋白亲水性研究;应用Jameson-Wolf法完成表位的抗原指数分析。6株衣原体微病毒Vp3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差异主要在Chp1与其他5株微病毒的Vp3蛋白之间。各株微病毒的Vp3蛋白均有以α螺旋为主的结构,蛋白序列高保守区存在多个细胞表位。Vp3蛋白结构性质保守,也是衣原体噬菌体衣壳的重要组分。其蛋白分子结构复杂,高保守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分子重组、沙眼衣原体微病毒野生株筛查研究中有实际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