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1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62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病例是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根据疾病痊愈情况分组,将128例痊愈患者作为实验组,72例未痊愈患者作为参照组,Logistic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HAstV感染121例,占60.50%;HAD感染36例,占18.00%;HUCV感染15例,占7.50%;HRV感染10例,占5.00%;混合感染18例,占9.00%。HAst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呕吐为主;HAD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呕吐为主;HUC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为主;HR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呕吐为主;混合感染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呕吐为主。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1 w是否接触过腹泻是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腹泻不同感染类型,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预后与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1 w是否接触过腹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构建体外共培养体系,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对脂多糖(LPS)活化后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G)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TIMP1/MMP9途径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振荡分离法获取C57/BL6小鼠原代RMG,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Iba1的表达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含有LPS的培养基(终浓度为1μg·mL~(-1))刺激RMG 24h后,将其分为LPS对照组、NSCs组、TB-NSCs组,其中NSCs组将RMG与NSCs共培养24 h,TB-NSCs组将RMG与用中和性抗体封闭TIMP1的NSCs共培养24h;同时,未予以LPS刺激的RMG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RMG的Ki67表达情况,观察其增殖能力;TUNEL技术检测各组RMG凋亡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RMG上清液中TNF-α、IL~(-1)β的蛋白质量浓度。结果:采用振荡分离法获取的原代RMG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Iba1呈阳性。NSCs组Ki67阳性率较LPS对照组降低(P0.05),而TB-NSCs组Ki67阳性率较NSCs组升高(P0.05)。NSCs组TUNEL阳性率较LPS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TB-NSCs组TUNEL阳性率与NSC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LPS对照组、NSCs组、TB-NSCs组RMG上清液中TNF-α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2.10±0.65)、(25.69±2.01)、(20.01±1.63)、(23.76±1.45)ng·mL~(-1),总体比较差异显著(FTNF-α=302.65,PTNF-α0.05);IL~(-1)β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1.77±0.74)、(15.38±1.18)、(10.88±0.95)、(13.45±1.41)ng·mL~(-1),总体比较差异非常显著(FIL~(-1)β=179.84,PIL~(-1)β0.05);其中,NSCs组TNF-α及IL~(-1)β蛋白质量浓度均较LPS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TB-NSCs组TNF-α及IL~(-1)β蛋白质量浓度较NSCs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体外共培养模式下,NSCs可抑制RMG增殖能力,提高其凋亡水平,并抑制其分泌促炎因子TNF-α及IL~(-1)β,该效应可能与调控TIMP1/MMP9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研究水热波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估算陆地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IS遥感影像获得的时间序列NPP和土地覆盖产品,结合气象观测数据(气温和降水),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00-2015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水热波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该地区植被NPP的相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东北地区植被NPP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69.24 g C m-2 a-1增加到2015年的453.84 g C m-2 a-1,平均值是412.10 g C m-2 a-1,年际增加速率为4.54 g C m-2 a-1。近16年来东北地区年均植被NPP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整体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其中轻微增加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45.9%。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年均NPP差异明显,其中灌木最高为400.34 g C m-2 a-1,草地最低为300.49 g C m-2 a-1。东北地区植被NPP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与降水量主要表现为正效应。水热波动对该地区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PP总量变化的贡献大于土地覆盖变化的贡献,其中对森林和农田的贡献最大,均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994.
3-羟基丙酸(3-HP)作为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以此为底物能够合成多种具有商业潜质的生物制品。野生菌合成3-HP产量较低,严重限制3-HP的大规模应用与生产,通过改造合成代谢通路的相关基因,构建以廉价底物为碳源的工程菌株,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的目的。文中将对近年来国内外通过代谢工程合成3-羟基丙酸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甘油途径、丙二酸单酰辅酶A途径、β-丙氨酸等途径合成3-HP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对3-HP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5.
该研究以核桃的复幼和成龄插穗为材料,通过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技术(MethylRAD-Seq),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检测成龄与复幼插穗中DNA甲基化位点分布特征,进一步对复幼处理前后插穗中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复幼处理可显著降低核桃插穗的DNA甲基化水平。(2)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主要参与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和木质素生物合成等功能,参与光合作用、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cAMP(cyclic AMP, CAMP)信号途径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3)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复幼处理前后,不定根发生的关键调控基因NAC1、ARF5、ARF6和WRKY22在复幼和成龄材料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研究认为,复幼处理降低了核桃插穗中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进而影响不定根发生过程关键功能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复幼调控核桃不定根发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研究在低氧条件下,奥巴克拉(OBX)联合吉西他滨(GEM)对乳腺癌细胞MCF-7、BT-20的细胞活性、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细胞MCF-7与BT-20细胞,分组为正常氧组,低氧组,GEM组,OBX+GEM组。正常氧组:37℃,5% CO2培养箱培养24 h与48 h;低氧组:37℃,1%O2,5% CO2 ,94% N2条件下培养24 h与48 h; GEM组:37℃,1%O2,5% CO2 , 94% N2,加入终浓度为10 μmol/L的GEM培养24 h与48 h;OBX+ GEM组:7℃,1%O2,5% CO2 ,94% N2,加入终浓度为10 μmol/L的GEM与终浓度为50 nmol/L的OBX培养24 h与48 h。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正常氧及低氧条件下MCF-7与BT-20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利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中MCF-7与BT-20细胞活性,每组设置15个复孔;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MCF-7与BT-20细胞迁移能力,每组设置6个复孔;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CF-7细胞中vimentin、E-Cadherin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HIF-1α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细胞中的表达远远高于其在正常氧条件下培养的细胞中的表达(P<0.05),说明低氧条件成功;与低氧组相比较,GEM可降低MCF-7与BT-20细胞迁移能力和细胞活性(P<0.05),减少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P<0.01),促进E-Cadherin和p53的表达(P<0.01);与GEM组相比较,OBX联合GEM组可明显降低细胞活性和MCF-7与BT-20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显著降低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P<0.01),显著升高E-Cadherin和p53的表达(P<0.01)。 结论:在低氧条件下,OBX联合小剂量GEM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增强GEM对乳腺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7.
为揭示丘陵沟壑区刺槐的养分重吸收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该区不同林龄刺槐叶片全氮和全磷的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分析了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与土壤养分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植物和土壤的养分随林龄增长发生显著变化,而土壤总磷和速效磷浓度较低。氮重吸收效率随林分生长先增加后降低,范围为48.2%~54.0%,平均为48.5%;磷重吸收效率则显著增加,范围为45.2%~49.4%,平均为46.9%。氮重吸收效率与土壤氮素和氮磷比呈负向响应,而磷重吸收效率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呈负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变化负向驱动养分重吸收效率。由于该生境中刺槐林的固氮效应及磷限制,叶片养分重吸收策略对土壤氮磷比响应强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明确区域性景观组成对玉米苗期捕食性天敌的生态学效应,可为开展玉米田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山东省92块玉米田为研究区域,基于玉米苗期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试验点的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类型分类数据,运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耕地、居住工业交通、草地、林地、水体5种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比例对玉米苗期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共调查到3 744头捕食性天敌,其中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55.29%),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25.32%),小花蝽Orius similis(6.73%),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4.01%),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3.58%)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3.47%)为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现林地和水体生境对龟纹瓢虫的种群数量有显著的正效应,草地和水体生境对三突花蛛的种群数量有显著的正效应,水体和林地生境对捕食性天敌的总数量有显著正效应。【结论】华北农田景观中非作物生境作为捕食性天敌的资源库,在玉米苗期捕食性天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单一微生物降解水稻秸秆效果不明显,多种微生物组合在一起的微生物菌群能够有效降解水稻秸秆,是当前降解秸秆类废物的首要选择。【目的】探究微生物菌群比单一菌株转化秸秆效率提高的种间协作机制,为改善秸秆类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菌种组合,以水稻秸秆减重率为指标人工构建出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培养的微生物群体组合,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结合纤维素酶活性、发酵产物GC-MS分析等指标得出水稻秸秆降解时微生物群体的种间协作机制。【结果】菌株B (Bacillus cereus)在30℃培养8 d水稻秸秆降解率为50.9%,菌株B与菌株D_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W_1(Ochrobactrum intermedium)、G_1降解(Bacillus licheniformis)组合构成4株菌BD_2W_1G_1的复合菌群,在30℃培养8 d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3.3%,比B单菌株分解能力提高22.4%。发酵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单独培养产生大量酸、酚等物质。B+D_2联合培养,发酵液内酸类相对减少87.4%,酚类相对减少61.9%(十五烷酸、正十六烷酸、2,4二叔丁基酚和6-叔丁基对甲酚减少明显),水稻秸秆降解率为64.6%。当B+D_2+W_1联合培养,发酵液内酚类进一步减少15.7%(6-叔丁基对甲酚减少明显),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1.0%。当B+D_2+W_1+G_1联合培养,酚类继续减少10.7%,水稻秸秆降解率为73.3%。【结论】十五烷酸、正十六烷酸、2,4二叔丁基酚和6-叔丁基对甲酚等酸、酚类物质会抑制菌株B分解水稻秸秆的效率,菌株D_2、W_1、G_1能够减少包括4种物质在内的酸、酚类含量(酸类共减少82.9%,酚类共减少88.2%),来提高分解效率(共提升22.4%的分解效果)。水稻秸秆成分复杂,具有不同功能的菌种组合成复合菌剂,减少反馈抑制形成代谢互补,能有效提高水稻秸秆生物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工业微生物底盘细胞的开发将为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细胞工厂,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合成生物学"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esign-Build-Test-Learn,DBTL)策略,对底盘细胞进行多维度的理性或半理性改造是实现"建物致知"以及"建物致用"目标的重要手段。文中简述了合成生物学DBTL策略中各步骤相关的重要技术方法;概述了部分重要模式微生物底盘细胞的策略与研究进展;重点比较介绍了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利用一碳化合物及高效生产平台化合物的部分非模式细菌;同时也提出了实现优良、安全合成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与应用的策略。这些方法策略包括依靠合成生物学技术方法,综合模式与非模式微生物优势,开发应用经济、高效的高通量智能装备,建立分子组学与表型组学研究平台,推动多层次系统生物学与表型组学大数据的解析、整合、模拟与可视化,以及建立高质量的数字细胞模型和基因组优化的底盘细胞,推动高效、优良工业细胞工厂的理性设计、构建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