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51.
“莫斯科城第287学校生物学教师Р.З.祈霍米咯娃,函请本期编辑部根据为李森科院士所发展起来的米丘林学说来阐明物种形成的问题。兹发表季米特立耶娃教授关于这一课题的论文。”  相似文献   
52.
利用网格采样(10 m×10 m),对比分析了典型喀斯特坡耕地(长期耕作)和退耕地(自然恢复)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变异特征,以期探究退耕恢复20a后SO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地SOC含量(75.5 g/kg)显著高于坡耕地(15.1 g/kg),为坡耕地的5.0倍,说明自然恢复能显著提高SOC累积量;半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基台值(521.7)为坡耕地(25.7)的14.9倍,说明退耕地SOC空间异质性远大于坡耕地。坡耕地和退耕地SOC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土地覆盖类型、坡位、岩石出露率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控制着坡耕地SOC的空间格局,其贡献率分别为9.1%、6.3%、4.6%以及17.0%;土壤水分、坡度、岩石出露率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控制退耕地SOC的空间格局,其贡献率分别为26.0%、10.7%、7.2%以及3.6%;尽管岩石出露率对坡耕地和退耕地SOC的空间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坡耕地SOC的主要控制因子为土地覆盖类型以及各因子的交互作用,而退耕地的主要控制因子为土壤水分。以上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增加,喀斯特坡地SOC的累积量和空间异质性增强,自然因素对SOC空间格局影响凸显,而岩石出露率始终控制SOC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3.
家蚕NPV SOD基因序列和大肠杆菌中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PCR克隆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SOD基因,并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证明了BmNPVSOD基因产物确有SOD活性,其活力单位约为576u/mL培养液。DNA测序结果表明BmNPVSOD基因编码151个氨基酸,与人的SOD1基因的核苷到同源性为56%,与AcNPV拟为的SOD基因同源性为97.2%。  相似文献   
54.
目的:采用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评价烈香杜鹃的质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规定的方法对藏药烈香杜鹃的显微、水分、总灰分等分别进行了鉴别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不同基源烈香杜鹃的显微鉴别结果存在细微差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显示样品相似度系数为0.705~0.990。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08 2%、0.175 5%、0.583 7%,RSD值分别为62.97%、46.67%和47.89%。化学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基源的烈香杜鹃质量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法的方法能有效评价藏药烈香杜鹃的质量,为烈香杜鹃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复荣通脉胶囊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1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n=53,常规治疗)、B组(n=53,常规治疗联合利拉鲁肽)和C组(n=54,在B组的基础上联合复荣通脉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糖代谢指标、血脂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C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显著低于A组和B组,B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后,C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h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cy、hs-CRP、IL-6、PI3K信使核糖核酸(m RNA)、AKT m RNA水平显...  相似文献   
56.
纤维二糖可有效诱导丝状真菌产纤维素酶,前期研究表明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TP-02具有纤维二糖合成酶(CBS),可以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为糖基供体合成纤维二糖,从而开启纤维素酶的自诱导合成途径。为研究R. stolonifer中纤维二糖的胞内合成途径,通过重叠PCR在GDP-葡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gp中引入硫胺吡啶抗性基因ptrA,分别转化原菌TP-02和△ugp突变株,构建△ggp和△ugp/ggp突变株。利用液质联用(LC-MS)检测突变株的胞内糖组分,发现ggp的缺失对胞内纤维二糖合成的影响较弱,但同时缺失ugp则将直接导致二糖合成受阻。RT-qPCR结果显示△ggp突变株中纤维素酶基因转录水平较原株TP-02下调20%左右,而△ugp/ggp突变株中被测基因的转录水平则出现了高达80%左右的下调。同时对突变株纤维素酶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发现△ugp/ggp突变株中几乎检测不到纤维素酶活力。结果显示,UDPG为R. stolonifer胞内合成纤维二糖的主要糖基供体,而GDPG可能是UDPG的替代物,在UDPG不足时维持胞内二糖合成。此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BS结构功能深入分析,经丙氨酸扫描确定其合成纤维二糖的关键作用残基为Asp210和Asp300,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及理性改造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本文基于野生香菇资源的文献以及公共数据库中的序列信息,调查了香菇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同时利用ITS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香菇在我国的21个省市有分布,其中对云南、四川和湖北等省香菇资源的研究最为密集。不同菌株的聚类与地域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多样性分析显示我国野生香菇的多样性中心分布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本文有助于指导我们进行香菇野生资源的调查,进一步挖掘香菇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运用疾病诊断相关组指标对研究医院“消化系统大手术”亚专科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评价,为医院加强精细化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国家版诊断相关组”作为风险调整工具,从能力、效率和安全3个维度对样本医院“消化系统大手术”亚专科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结果 2008—2015年,样本医院亚专科总权重逐年增加,2015年亚专科病例数占到了市属医院的50.27%;时间消耗指数0.91,但费用消耗较市属医院平均水平高24%;2015年GB15、GB25疾病组死亡率均为0,GB11、GB23疾病组死亡率低于市属医院平均水平。结论 2008—2015年,样本医院“消化系统大手术”亚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在市属医院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但须注意在保持服务效率和安全优势的同时,增加GB11、GB23疾病组病例的收治,并应注意严格控制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9.
以菠萝22个栽培品种的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其5种色泽参数(L*、a*、b*、c*和h*值)、5种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3种抗氧化活性指标(ABTS、DPPH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色泽参数a*和h*值可以作为菠萝叶片指示色泽、主要色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的重要指标;菠萝叶片主要色素组成是叶绿素、类黄酮和总酚,且含有少量的花青苷,几乎不含类胡萝卜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菠萝叶片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与3种抗氧化活性指标极显著正相关,而叶绿素含量与其它指标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类黄酮和总酚是菠萝叶片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功效成分。  相似文献   
60.
微博、微信已成为一个获取、传播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微”平台制定营销策略已成为互联网营销的重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消费者“微”平台下对食品网购的认知和行为趋向,通过消费者对网购的熟悉程度、“微”平台的使用程度、网购食品实际行为等,综合分析了“微”平台下消费者食品网购的支付意愿,并对“微”平台食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