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背景】附子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性病害,该病原菌严重影响附子的生产。【目的】筛选出对附子白绢病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并将其用于病害防治。【方法】利用平板涂布法和划线法从黄粉虫蛹体分离菌株,平板对峙法筛选对齐整小核菌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以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初步测定拮抗菌的菌悬液、挥发性气体和发酵液对齐整小核菌菌丝的抑制效果。【结果】筛选出的拮抗菌株将其编号为N2,初步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菌株N2最佳培养基配方(g/L):胰蛋白胨10.0,酵母浸粉5.0,蔗糖20.0;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 6.0,温度36℃,转速240 r/min,装液量30 mL,接菌量0.05%;其菌悬液、挥发性气体和发酵液均能有效抑制白绢病菌菌丝的生长;胞外酶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不产嗜铁素。【结论】菌株N2对附子白绢病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2.
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中糖肽结合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具有多型性,它的主要的两个型E3和E4都是糖蛋白。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E3和E4中各种单糖组分。在E3中,糖残基数为:甘露糖16,半乳糖2,术糖2,阿拉伯糖2,葡萄糖l,总残基数为23;在E4中残基数为:甘露糖19,半乳糖3,木糖3,阿拉伯糖3,葡萄糖1,共29个残基。  相似文献   
73.
1963—1964年,笔者在云南蒙自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小白腰雨燕(Apus affinis subfurca-tuS)标本进行了观察记录。 一、工作方法 为了研究小白腰雨燕在居留期的换羽,选定一个巢区每7天左右采集一次,每次1—4只,通常2只。自1963年7月9日到1964年12月12日,共观察记录124只。所获标本逐只检查全身换羽情况,并按羽域一一记录。对换羽顺序很显明的尾羽,飞羽和初级覆羽的每一片羽均记录其长短和状态。如某枚羽刚脱落,血鞘羽长,破出羽鞘长,从羽鞘中刚破出完毕,即刚完成其换羽以及某羽全长等。对无显明换捌顺序的其他羽域,如有1~5片羽处在换羽过程中者记“ ”,6~10片记“ ”,10片以上记“ ”。  相似文献   
74.
羽化激素对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发育起关键作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亚洲农业重要害虫之一,本实验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cDNA的分子结构和表达模式。利用兼并性引物RT-PCR技术,克隆了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cDNA的中间片段,然后再用RACE方法,获得羽化激素基因的 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cDNA全长986 bp(GenBank登录号: DQ668369),开放阅读框为267 bp,编码88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其中包括前2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6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与烟草天蛾、棉铃虫和家蚕已报道同源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79.5%、77.3%和67.0%,与黑腹果蝇同源基因的同源性最低,仅45.5%。亚洲玉米螟羽化激素基因mRNA只在脑中表达,在咽下神经节、胸神经节、腹神经节等神经组织中检测不到,在非神经组织如中肠、脂肪体和表皮中也不表达。  相似文献   
75.
黑脊蛇     
黑脊蛇 ,Achalinnsspinalis Peters为游蛇科游蛇亚科脊蛇属、无毒蛇。体小而细长 ,全长 30~ 50 cm,最大可超过 60 cm;圆柱形 ;头略呈椭圆形 ;头、颈区分不明显 ;眼小 ,圆形或直立椭圆形。背面棕黑色 ,有一深纵条黑脊线 ,占脊鳞及其两侧各半片鳞宽 ;腹面色略浅 ;腹枚前颞鳞仅尖端入眶 ;鼻间鳞缝比前额鳞短 ;背鳞除最外行较大而平滑外 ,其余均起棱。上唇鳞 6,3- 2 - 1式 ;眼前鳞及眼后鳞均无 ;颊鳞 1 ;颞鳞 2 2 ;背鳞通身 2 3行 ,个别的在躯干某段有 2 1或 2 5行者。腹鳞雄性 1 46~ 1 64,雌性 1 59~ 1 76;尾下鳞雄性 50~ 66,雌性 39~ 5…  相似文献   
76.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栖息地干涸将对生活在水中的无尾类幼体提出了挑战。通过浙江丽水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蝌蚪在实验条件下对不同水位变化的表型响应,检测表型可塑性的遗传性和环境近因性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头宽和体重影响不显著,对体长影响显著,其中逐减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慢波、恒高与快波、逐增水位依次减少;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发育历期以恒高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体长以逐减水位最大,恒低、快波和慢波水位显著偏小,逐增和快波水位居中;头宽以恒低水位最小,逐增水位居中,其余较大;体重以恒低水位最小、恒高水位最大,其余居中。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不显著;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对头宽影响不显著;恒低水位的变态时间最长,恒高水位的变态时间最短,其他水位变化之间差异不显著;恒高水位的体长最大,恒低和快波水位最小,其他居中;逐增和快波水位的体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不同的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蝌蚪响应水位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差异显著,长期在容易发生干旱和水位变化的冬季繁殖的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低,在雨水充沛的春季繁殖的黑眶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高,表现出表型可塑性的种间差异和遗传性;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两种蝌蚪体长的共同的表型变异与缺乏遗传基础的环境近因性影响有关;黑眶蟾蜍蝌蚪对低水位或水位下降作出减速分化的消极响应,响应程度与环境信号的强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7.
为了建立适合米根霉的遗传转化体系,应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构建了以潮霉素B抗性为选择标记的单交换整合型表达载体p BS-hygro-ldh A;分别采用PEG/Ca 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原生质体电转化及萌发孢子电转化的方法将表达载体p BS-hygro-ldh A转化入米根霉AS 3.819菌株中,并研究了菌丝酶解时间、孢子萌发时间以及电转化电场强度对于转化效率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q PCR)对米根霉转化子基因组中质粒整合拷贝数进行了检测,并研究了其对米根霉转化子抗性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整合了表达载体p BS-hygro-ldh A的米根霉转化子。菌丝酶解140 min产生的原生质体其再生率和转化率最高,原生质体电转化最佳电场强度为13 k V/cm,孢子萌发2.5 h转化率最高,萌发孢子电转化最佳电场强度为14 k V/cm。萌发孢子电转化方法转化率要高于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高质粒整合拷贝数的米根霉转化子比较稳定。研究建立了用于工业米根霉菌株的遗传转化体系,为米根霉代谢调控研究以及菌种改造工作提供了基础与支持。  相似文献   
78.
城市污泥等废料可以用于调理稀土矿废弃地土壤,而能源植物麻疯树有望成为稀土矿废弃地的先锋植物。本研究通过向稀土矿废弃地土壤中添加污泥(T1)、污泥+蔗渣(T2)、污泥+蔗渣+钝化剂(T3),并以矿区土壤为对照(CK),研究盆栽条件下各处理对麻疯树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CK相比,T1仅显著提高麻疯树株高,T2、T3显著提高麻疯树株高、地径和生物量,其中总生物量提高184.7%以上;3个处理均显著促进麻疯树对N、P、K、Cu的吸收;T1、T2显著提高基质中可交换态Zn、Cd、Ni比例,T3则相反,并显著降低Zn、Cd、Ni在基质中的迁移系数和活性系数,抑制麻疯树对Zn、Pb、Cd、Ni的吸收,抑制率达36.1%以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对麻疯树生长的促进顺序为T2>T3>T1>CK,对麻疯树吸收Cu、Zn、Pb、Cd、Ni的抑制顺序为T3>CK>T2>T1。混施污泥和蔗渣显著促进麻疯树生长和元素吸收,进一步加入钝化剂则显著抑制麻疯树对重金属的吸收,但不影响麻疯树生长。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20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200例进行研究,记作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儿的临床分型情况,比较两组儿童父母的一般情况、儿童出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临床分型按照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阴茎体型46.50%(93/200)、阴茎阴囊型28.00%(56/200)、冠状沟型17.00%(34/200)、阴囊型4.50%(9/200)、阴茎头型3.00%(6/200)、会阴型1.00%(2/200)。观察组父亲生活性接触化学物、母亲流产史、母亲孕期饮食缺乏肉类、母亲孕期饮食缺乏鱼类、母亲孕期应用保胎药、母亲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生活性接触化学物、母亲流产史、母亲孕期饮食缺乏肉类、母亲孕期饮食缺乏鱼类、母亲孕期应用保胎药、母亲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早产、低出生体重均是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临床分型以阴茎体型为主,双亲不良生活习惯、化学物接触史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均是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良恶性的差异分为良性梗阻性黄疸51例以及恶性梗阻性黄疸39例。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MRCP检测,并分析良恶性梗阻性黄疸MRCP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差异。此外,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并进行对比。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为十二指肠乳头区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胰头上区、胰头区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且恶性梗阻性黄疸梗阻重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梗阻轻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CA125、CEA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P<0.05);而两组血清CA19-9水平对比不明显(P>0.05)。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明显高于MRCP和血清CA125、CA19-9、CEA单独诊断。结论: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