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5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为建设有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和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本研究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充分利用"医"和"药"的资源,合理安排实验项目,构建了科学的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结果表明该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操作能力显著提高。为强化发酵工程教学,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将成必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究在e抗原(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2a(peg-2a)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加用胸腺五肽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HBe Ag仍为阳性,且HLA-A2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例,分为两组。一组原方案延长联合治疗作为对照,另一组在原方案基础上再加用胸腺五肽治疗(10 mg/次,2次/周,共24周)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至96周。并做体外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HBV specific CTL)培养增殖,通过Elispot技术分析其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介素-10)的功能。结果:HBe Ag转阴率,治疗96周时联合胸腺五肽组为44.4%(4/9),原方案对照组为22.2%(2/9)。HBs Ag滴度,48周时,HBs Ag为4571±3772 IU/m:;96周时,联合胸腺五肽组为1962±2869 IU/m L,转阴1人,原方案对照组为3490±3124 IU/m L,P=0.093。HBV特异性CTL培养增殖,96周时联合胸腺五肽组高于原方案对照组,且联合胸腺五肽组TNF-的分泌也高于原方案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五肽显著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特异性CTL效应。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究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质1(TRF1)、TRF2和端粒保护蛋白(POT1)基因mRNA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46例PCa患者肿瘤中心组织(中心组织组)和3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BPH组织(BPH组织组),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定量PCR测定TRF1、TRF2和POT1在中心组织组和BPH组织基因mRNA的表达,采用基因mRNA所得CT值与β-actin mRNA所得CT值之差(△CT值)表示,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中心组织组TRF1的△CT值高于BPH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9,P=0.001);TRF2的△CT值分别为8.49(5.75,10.21)和8.16(6.28,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19,P=0.086);中心组织组POT1的△CT值高于BPH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P=0.000)。结论:TRF1和POT1在P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升高,说明TRF1和POT1的高表达可能与PCa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TRF2在PCa肿瘤中心组织和BPH组织中的表达没有表现出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4.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怀疑前列腺癌但穿刺阴性的病例,为了避免漏诊,多数患者必须接受重复穿刺。尽管部分患者经重复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而更多患者经过长期随访以及反复穿刺最终确诊为良性病变。近期研究证实,癌灶附近的组织学表现正常的组织中也可发生与癌灶相似的分子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在前列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区域效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可反映前列腺癌区域效应的标记物,在穿刺阴性的标本中检出与癌灶相似的分子改变,就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常规病理诊断之前,提前预测前列腺癌的发生。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标记物,并在大规模的诊断试验中证实其可行性,那么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前列腺癌诊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下丘脑腹内侧核(VMH)损毁对大鼠脂肪组织nesfatin-1/NUCB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电损毁VMH,观察大鼠体重和脂肪组织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中nesfatin-1/NUCB2表达改变。腹腔注射6-羟多巴胺(50 mg/kg)以阻断交感神经;持续外周注射卡巴胆碱(180μg/kg)用以模拟VMH损毁,观察其对大鼠皮下脂肪nesfatin-1/NUCB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VMH损毁后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皮下脂肪(P0.05)和肠系膜脂肪(P0.05)也显著增多;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nesfatin-1/NUCB2在胰腺和肝脏中表达较多,但皮下、肠系膜脂肪和肩胛间棕色脂肪组织(i BAT)中表达较少,骨骼肌(腓肠肌)中鲜有表达;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VMH损毁组大鼠nesfatin-1/NUCB2在肝脏、胰腺、骨骼肌和i BAT中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皮下脂肪(P0.05)和肠系膜脂肪(P0.05)nesfatin-1/NUCB2表达显著增多与对照组相比,6-羟多巴胺组nesfatin-1/NUCB2表达显著升高(t=3.43,P0.05),而卡巴胆碱组nesfatin-1/NUCB2表达无显著差异(t=0.37,P=0.72)。结论:VMH损毁后大鼠脂肪组织nesfatin-1/NUCB2表达改变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介导。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解开花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的Dl AP2基因功能,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mi R172a靶基因AP2同源序列c DNA全长,命名为Dl AP2。结果表明,Dl AP2基因c DNA全长为1729 bp,包含5′端非编码区81 bp、开放阅读框1464 bp、3′端非编码区160 bp和24个碱基的Poly A尾巴,在编码框靠近3′端130 bp处有1个高度匹配mi R172a的结合位点(CTGCAGCATCATCAGGATTCT)。Dl AP2编码487个氨基酸的蛋白,具有两个AP2结构域,属于AP2/ERF家族AP2亚家族的AP2组,与来自其它单子叶植物的AP2蛋白均有较高同源性。RLM-5′RACE分析表明,mi R172a主要在靶序列的第11~12个碱基之间剪切靶基因Dl AP2的mi RNA。q RT-PCR结果表明,麻竹花芽中Dl AP2基因的表达规律与mi R172a表达变化正好相反,证明mi R172a对Dl AP2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P-M13-SSR自动荧光检测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川西北和四川盆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四川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四川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地区间的遗传变异仅占14.92%,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3.06%,群体内遗传变异占60.02%,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基因流和共享基因型从分子水平证实了四川小麦条锈菌在地区间的传播,且川西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菌源交流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8.
广东地区春季大豆节肢动物种类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地区大豆田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地区春季大豆节肢动物物种十分丰富,共计3纲15目93科201种.其中植食性害虫分属于8目38科78种,捕食性天敌8目28科71种,寄生性天敌2目9科14种,中性昆虫4目19科38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在气道上皮细胞(airway epithelialcells,AECs)损伤修复中的变化。方法利用吸烟/香烟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脂多糖(lipopolysacchor-id,LPS)和博来霉素(bleomycin,BLM)刺激分别建立几种体内、外气道上皮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细胞荧光、共聚焦成像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GSK3β在几种不同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①荧光共聚焦成像:GS3β在对照组小鼠AECs胞质内呈均匀分布的红色荧光颗粒,而吸烟、LPS和BLM三种体内模型中AEC胞质内红色荧光均明显减弱;免疫细胞荧光:GSK3β在对照组AECs胞质内呈强阳性均匀分布的红色荧光颗粒,而CSE、LPS、BLM刺激后的三种体外模型GSK3β在胞质内红色荧光均明显减弱。②Western blot:在体内模型中,吸烟组、LPS刺激组及BLM刺激组GSK3β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吸烟1w、LPS刺激1d、BLM刺激7d时表达最低(P≤0.05);而P-GSK3β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吸烟1w、LPS刺激7d和14d达到高峰(P<0.05)。在体外模型中,以上三种刺激均可导致抑制性磷酸化GSK3β的水平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GSK3β表达则完全相反,随着浓度的升高趋势越明显(P<0.05)。结论吸烟/CSE,LPS、BLM刺激致AEC损伤修复过程中伴有GSK3β表达的活性改变,提示其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曹云  欧阳志云  黄志刚  郑华 《生态学报》2007,27(5):1740-1747
于从2004年7月到2005年9月,对南方红壤区油桐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油桐林穿透雨占总降雨量75.6%±8.6%,树干流占3.6%±1.1%,而截留量占20.8%±9.1%。油桐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受到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随着雨量的增加,穿透雨、树干流和截留量相应地提高,并且树干流和截留量在高的雨量下逐渐趋于稳定;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率逐渐升高,而树干流率和截留率降低。在不同雨量级间,油桐穿透雨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树干流的差异不显著。油桐林下水分输入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在不同观测点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低于林冠边缘,而且随着降雨量或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率的变异系数CV)降低;树干流对降雨也具有明显的汇集作用,在树干周围输入的雨量是林外降雨量20~70倍,并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这种汇集效应(漏斗比率)先提高后降低。同时油桐单株树干流(cm3•mm-1)与胸径、树高和冠层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是与枝下高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