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小黑瓢虫新猎物--高氏瘤粉虱发育速率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 David et Subramaniam是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的新猎物寄主,本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高氏瘤粉虱的发育速率,得出高氏瘤粉虱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为:卵期8.30℃、一龄若虫6.46℃、二龄若虫7.71℃、三龄若虫7.12℃、四龄若虫一拟蛹7.68℃、产卵前期7.90℃、世代7.64℃。另外还得出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线性日度模型、Logistic模型。  相似文献   
182.
池杉叶的二萜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科落羽杉属植物池杉 ( 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原产于美国东南部 ,耐水湿 ,主要分布于沼泽地区及水湿地。我国江苏南京、南通和浙江杭州、河南鸡公山、湖北武汉等地有栽培 ,生长良好 ,作为低湿地的造林树种或用于庭院绿化 [1 ] 。迄今为止有关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在对杉科植物特征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系统研究中 ,我们从池杉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初步分离得到 3个二萜类化合物 ,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1 8-oxoferruginol( 1 ) ,右松脂酸 ( 2 ) ,trans-communic acid( 3 )。化合物 1的质谱显示其分子离子峰为 3 0 0 ,1…  相似文献   
183.
本文通过全部作过酶学检测的24个DMD病家系的调查,应用四维时空遗传学对其中四个家系内的发病、瘫痪及死亡年龄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解释临床医学中的客观现象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4.
拉萨地区林周盆地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的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Aln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Quercoidites,胡桃科的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Ulmipollenites,椴科的Tiliapollenites等,孢粉化石多为古近纪常见分子,未发现白垩纪的特征分子。古近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孢粉组合更接近于古近纪中晚期的面貌,其时代可能属于晚始新世。因此,设兴组上部的年代可能是始新世晚期。由此推论,设兴组和林子宗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不能代表白垩纪古近纪之间的构造运动,而是代表始新世晚期后的构造运动。同时,林周盆地可能沉积有古近纪的河湖相地层。  相似文献   
185.
琥珀蚕Antheraea assamensis Helfer,1837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柞蚕属(Antheraea)昆虫,利用其茧缫制的琥珀蚕丝,具有金黄色光泽,产量少,价格极其昂贵,现今只有印度从事琥珀蚕丝的研究及生产工作。本文通过野外考察,收集资源进行室内饲养,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琥珀蚕在云南西双版纳1年发生34代,喜高温多湿,喜食天竺桂、香樟、假柿木姜子等多种樟科植物,以蛹越冬。成虫首次出现在3月上中旬,第3代出现在9月底10月初。室内饲养244代,喜高温多湿,喜食天竺桂、香樟、假柿木姜子等多种樟科植物,以蛹越冬。成虫首次出现在3月上中旬,第3代出现在9月底10月初。室内饲养2428℃,80%28℃,80%95%条件下,卵期895%条件下,卵期812 d,幼虫4眠5个龄期,历期2412 d,幼虫4眠5个龄期,历期2435 d,蛹期1835 d,蛹期1830 d,成虫430 d,成虫412 d。  相似文献   
186.
退化森林的恢复一直是林业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森林土壤结构有助于林木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团聚结构的形成依靠土壤胶结物质。然而,土壤胶结物质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为探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不同恢复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以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为对照(CK),选取了亚热带三种常见的人工林:一代杉木林(P1)、二代杉木林(P2)和黄山松林(P3),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了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森林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pH值、碳氮比、速效磷含量、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所有森林类型中,三种人工林的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CK,P2的大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含量。团聚体稳定性与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呈正相关,但与EEG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人工恢复比自然恢复更有助于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游离氧化铁、菌根密度和EEG是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  相似文献   
187.
摘要 目的:探讨BET抑制剂JQ1通过调控GSK3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HCT116细胞进行培养,按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C组)、给药组(JQ1组)、给药+沉默组(JQ1+siRNA-GSK3组)与给药+过表达组(JQ1+OE-GSK3组)。分别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数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相关mRNA含量水平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增殖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C组表现出的高增殖活性相比,给予JQ1后能够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与JQ1组相比,沉默GSK3后其增殖活性则进一步下降,过表达GSK3后其增殖活性明显上升(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对NC组相比,JQ1组及JQ1+siRNA-GSK3组细胞凋亡水平显著上升;与JQ1组相比,过表达GSK3后其凋亡水平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NC组细胞凋亡数量最少,而给予JQ1后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沉默GSK3后其细胞凋亡数量进一步上升,过表达GSK3后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与RT-PCR显示;与NC组相比,给予JQ1及siRNA-GSK3处理后Caspase-3及BAX表达显著增加,GSK3与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JQ1组相比,过表达GSK3后Caspase-3及BAX表达明显降低,GSK3与PC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JQ1能够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水平并促进其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一过程可能与JQ1能够抑制GSK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8.
探讨人为干扰对森林养分利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影响,对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和天然林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土壤深度(0~80cm)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线性模型表明林分和土层深度对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主效应显著,但是交互作用不显著;米槠次生林细根N和P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林,而细根C浓度、C:N、C:P显著高于天然林,天然林1~2mm细根C浓度显著低于次生林;天然林和次生林细根N、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显著下降趋势,C:N、C:P、N:P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两林分下降趋势无显著差异;天然林和次生林细根N、P含量及N:P分别与土壤全N、全P含量和N:P存在线性关系,而细根N、P含量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均与直径显著相关,与细根比根长(SRL)无关。天然林经过人为干扰后,细根化学计量特征随土层深度变化规律虽未发生改变,但细根N和P浓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9.
本文研究了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前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分化诱导作用。细胞染色计数和~3H-TdR掺入数据表明,在0.078—1.25 ng/ml浓度范围内,rhTGF-β1剂量与增殖抑制呈正相关。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rhTGF-β1诱导细胞分化,诱导体系中细胞形态和生长方式均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转为贴壁生长,表现出Mφ的细胞形态。α-醋酸萘酚酯酶、硝基蓝四唑还原、细胞吞噬试验均表明细胞具有Mφ的生物功能。电镜观察显示分化细胞具有典型的巨噬细胞样细胞形态,胞内出现Mφ所特有的亚细胞结构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另外,TGF-β特异性中和单抗TB 21对实验体系THP-1细胞分化的阻断证明,THP-1细胞的分化确为rhTGF-β1诱导所致。  相似文献   
190.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工作表明,曾被认为是无能的胚胎癌细胞(EC)株的F9细胞,在维生素A酸(简称RA)的影响下能分化成内胚层细胞或神经样细胞等。分化细胞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和胶原样蛋白都有显著增加,而且细胞表面的抗原、糖蛋白及植物凝集素受体等随之也发生明显变化。某些抗原(如F9抗原)随着分化会逐渐消失,而另一些抗原(如H-2抗原)又会出现。在细胞分化中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变化较为显著,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花生凝集素受体(简称P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