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外源AsA、GSH对Cd胁迫下石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20、40、60、80、100 mg·L-1)的外源抗坏血酸(AsA)与谷胱甘肽(GSH)对50 mg·kg-1镉(Cd)胁迫下石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g·kg-1 Cd显著抑制了石竹幼苗的生长,适宜浓度的外源AsA能够缓解Cd对石竹幼苗生长的胁迫,显著提高其生物量、株高、分蘖数、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AsA和GSH含量,但随着外源AsA浓度的增加,缓解效应下降,甚至产生促氧化效应;外源GSH可以及时补充Cd胁迫下石竹幼苗体内的非酶抗氧化剂,但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相对较小,其缓解Cd毒害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促进根系中金属螯合肽(PCs)的合成,增加其与Cd的螯合,从而降低石竹幼苗体内Cd含量.研究表明,35~45 mg·L-1的外源AsA和55~65 mg·L-1的外源GSH都能很好地缓解石竹幼苗Cd毒害,且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2.
人乙肝病毒增强子ⅡB1结合因子(hB1F)系Ftz—F1(NR5A)亚家族的新成员。经基因重组法将人hb1 fcDNA置于小鼠白蛋白增慢子/启动子序列下游构建成肝特异重组载体,通过原核显微注射将该载体导入小鼠受精卵原核,经注射且状态良好的卯回输至假孕母鼠输卯管。产下仔鼠经PCR和Southern blotting鉴定,同时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转基因的表达。阳性Founder鼠与正常C57鼠交配以建立转基因纯系小鼠,F1代以PCR法鉴定。结果共获得4只PCR鉴定转基因阳性Founder鼠,其中一只同时经Southern blotting鉴定为阳性。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的肝组织成功表达。遗传学分析表明,转基因已整合入小鼠基因组并可稳定溃传。  相似文献   
73.
在人工培养大帽藓(Encalypta ciliata Hedw.)孢子的基础上,对其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及配子体发生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描绘和照相。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帽藓的原丝体系统中主要包括两种成分,即:粗短的丝状绿丝体和细长的柳枝状轴丝体。丝状绿丝体一般由4~6个短粗柱状细胞组成;而轴丝体则是由多数细长柱形细胞构成,其上间隔分布有2~5个细胞组成的棒状体,初生假根有或者无。同时,还对大帽藓原丝体发育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初步确定大帽藓孢子萌发属于新的孢子萌发类型——大帽藓型(Encalypta-type)。  相似文献   
74.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法对顶头孢霉菌的菌丝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中的菌丝形态的变化规律,具体对菌丝长度、菌丝宽度和菌丝生长单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菌丝形态分化与头孢菌素C合成的关系。研究表明头孢菌素C的合成是在细长菌丝分化成膨大菌丝片段后才启动的,头孢菌素C可能主要是在膨大菌丝分化成节孢子的过程中被合成。  相似文献   
75.
通过在必特螺旋霉素产生菌WSJ1195发酵过程中添加金属离子Mn2+发现:发酵前期(24h左右)添加Mn2+可以明显提高生物效价,加入的Mn2+浓度以5mmol/L为最佳。实验显示添加Mn2+后发酵液pH逐渐下降,整个产素期间 pH一直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添加Mn2+摇瓶菌体浓度也较低。通过研究必特螺旋霉素发酵过程有机酸的变化趋势发现:24h添加5mmol/L Mn2+后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已经发生变化,其中丙酸浓度的增长最为显著,84h时其浓度为对照的6倍。通过丙酸盐的添加实验证实了发酵前期添加Mn2+可以促进产物合成的原因之一是促进了丙酸等前体酸的合成,丰富了大环内酯合成的前体库。  相似文献   
76.
生物被膜(Biofilm)是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的主要致病因素,生物被膜的形成依赖多糖PIA的合成,PIA合成与细菌糖代谢相关。通过研究葡萄糖类似物甲基葡萄糖(MethylDglucoside,MG)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考察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并寻找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甲基葡萄糖能抑制97337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而且不同浓度的甲基葡萄糖对生物膜作用不同。甲基葡萄糖对97337株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的粘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甲基葡萄糖处理后对ica和AtlE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不大,但能诱导agr基因的表达,这与甲基葡萄糖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结果一致;而且甲基葡萄糖处理后97337的表面相关蛋白的组成明显改变。甲基葡萄糖对生物膜的抑制并不直接由于它对生长的抑制,它对细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与其在细菌糖代谢中的竞争性相关;甲基葡萄糖能通过调控agr基因的表达改变细菌表面从而抑制97337的早期粘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但没有通过调控icaADBC、icaR的表达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可能与其对合成PIA相关糖基转移酶的竞争性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77.
征月良 《生命的化学》2008,28(2):220-222
卵母细胞可被精子、化学物质和电脉冲等激活,激活后,胞质内发生Ca z 振荡、皮质颗粒释放、pH值增长以及成熟促进因子和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失活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卵母细胞激活是人工构建孤雌胚胎和克隆胚胎的必需步骤.  相似文献   
78.
征月良 《生命的化学》2008,28(4):220-222
卵母细胞可被精子、化学物质和电脉冲等激活,激活后,胞质内发生Ca2+振荡、皮质颗粒释放、pH值增长以及成熟促进因子和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失活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卵母细胞激活是人工构建孤雌胚胎和克隆胚胎的必需步骤。  相似文献   
79.
本文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其氧化产物中性萃取级分(EOFA)、酸性萃取级分(EOFB)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EGCG及其氧化级分EOFA、EOFB对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供试的酵母和霉菌抑制作用不明显.抑菌活性大小为:EGCG>EOFA>EOFB,且EGCG及其氧化级分随温度升高抑菌活性下降;在弱酸性条件下,EGCG、EOFA及EOFB抑菌活性较强,强酸或强碱条件下,抑菌活性均大幅下降;一定浓度的氯化钠可增强EGCG、EOFA及EOFB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0.
植物多糖与免疫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讨论了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所含多糖的免疫调节特性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