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1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实验采用滤光片及ICCD图像探测系统对白菜叶及其叶绿体的超弱发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实验方法 :选取 2 1片窄带滤光片 (波长范围 :4 70~ 75 4nm ,带宽小于 15nm) ,白光照射样品 2分钟 ,延迟 2 0秒后连续采集 6幅图像 ,每幅曝光时间为 10秒 ,每换一片滤光片都进行同样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发现 ,叶绿体与叶片的光诱导的延迟发光光谱为相似 ,二者在 5 91nm、6 35nm等处均存在较强的峰值。这证实植物的超弱发光主要来自叶绿体。另外 ,延迟发光的光谱特征不随延迟时间的增长而变化。这似乎意味着诱导的延迟发光与植物自发的超弱发光的…  相似文献   
992.
菖蒲干体提取液对两种水华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浓度的提取液添加试验,研究了水生植物菖蒲的干体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菖蒲干体提取液中含有抑藻活性的化感物质.高浓度的提取液(>40 ml·L-1)对两种低接种密度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866%和9238%;而低浓度的提取液(<30 ml·L-1)能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第7天最低抑制率为-4952%.但两种浓度的提取液对高密度藻的生长并无显著影响(P>0.05).对比提取液的半连续添加和一次性添加试验发现,提取液中的抑藻组分较易分解,表明自然水体中化感物质的持续分泌可能是菖蒲对浮游藻类产生抑制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作为干旱荒漠区的优势树种,其与风沙长期作用过程中形成了柽柳沙堆,研究沙堆上多枝柽柳水分利用来源及其对各水源的利用比例,可为干旱荒漠区原生植被的保护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模型分析,解析了不同发育阶段沙堆上多枝柽柳的水分来源及其对各水源的利用比例,揭示了沙堆堆积过程中多枝柽柳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多枝柽柳沙堆土壤水分含量随沙堆堆积增高而存在较大差异,且0–500 cm层土壤平均水分含量依次为雏形阶段(4.57%)>增长阶段(4.46%)>衰退阶段(3.62%)>稳定阶段(3.48%);(2)雏形及增长阶段沙堆土壤含水率在40–180cm层显著升高,稳定及衰退阶段沙堆土壤含水率分别在180–360cm和360–500cm层显著升高。(3)各发育阶段沙堆上, 0–40 cm层土壤含水率及稳定氧同位素比值(δ18O)波动较大,季节变化明显,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δ18O趋于稳定,表明表层土壤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4)春季,多枝柽柳在雏形阶段沙堆上主要利用360–500 c...  相似文献   
994.
四川省若尔盖县是高寒湿地的重要分布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以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分析了研究区2000—2019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县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995.
一个具两型子囊的齿裂菌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波罗栎(Q.dentata)上的齿裂菌属一新种,即异囊齿裂菌(Coccomyces dimorphus)。该种因子囊同时以两种状态存在而明显区别于齿裂菌属其它成员,主、副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996.
随着菠萝果皮由绿转黄,果肉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溶性糖醛酸含量增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持续升高,而果胶脂酶(PE)活性在过熟期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研究表明,同一菠萝不同部位果肉硬度、PG活性及可溶性糖醛酸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97.
栽培稻离体胚(幼胚、萌动胚)以野生稻总DNA浸泡或滴加处理后,经组织培养长成的完整植株进行盆栽的结果显示,当代与后代植株中大多数无变异,仅1株产生芒,2株抗稻瘟病。有芒种子再次种植于人工气候室内,其D_1、D_2和D_3代种子仍有芒;抗稻瘟病植株的种子收获后再次播种,后代仍有抗稻瘟病特性。  相似文献   
998.
广州汉族人群DYS19、DYS389Ⅰ/Ⅱ、DYS390多态性及其单体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PCR结合PAGE技术观察111例广州汉族男性DYS19、DYS389Ⅰ/Ⅱ、DYS390等位基因及单体型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广州地区汉族男性DYS19基因座观察到5种等位基因,DYS389Ⅰ观察到4种等位基因,DYS389Ⅱ观察到5种等位基因,DYS390观察到5种等位基因;χ2检验表明上述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其他地区人群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还观察到72种由上述基因座共同构成的单体型,单体型多样性达0.953。 Abstract: In order to apply a set of useful and high polymorphic Y?STRs in forensic practice and genetic analysis,we performed a population genetic study from Chinese.The allele distributions of the systems DYS19、DYS389Ⅰ/Ⅱ、and DYS390 were investigated in sample of 111 unrelated males from the area of Guangzhou, China.PCR products were detected using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silver staining.5、4、5、5 alleles were observed in locus DYS19、DYS389Ⅰ、DYS389Ⅱ、DYS390 respectively.Different allel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were observed when compared to other population.Haplotype frequency date of 72 different types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999.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转化番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将含有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的质粒pRSSGNA1通过冻融法转化到根癌土壤杆菌9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end)Conn)菌株LBA4404中。采用叶盘法转化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栽培品种“C8”、“A39”和“A53”,获得了含GNA基因的43株转化植物株。通过卡那霉素抗性鉴定、NPTⅡ基  相似文献   
1000.
大相岭北坡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2005 年3 ~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利用样方法发现的大熊猫痕迹频次对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景观连接度(适宜性)赋值,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面积约为2266.79 km2 ,其中竹林分布面积约为842.3 km2 。仅有约56.8 km2 占6.8%的竹林面积是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次适宜地区面积为96.3 km2 ,约占11.4%,较差适宜地区面积为177.4 km2,约占21.1%,3 个等级加到一起共为330.5 km2 ,占竹林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 的平缓山坡,有60% 以上为不适宜地区。人为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是不仅减少了大熊猫的生境面积,也降低了大熊猫亚种群之间的景观连接度,对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碍。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