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栽培稻离体胚(幼胚、萌动胚)以野生稻总DNA浸泡或滴加处理后,经组织培养长成的完整植株进行盆栽的结果显示,当代与后代植株中大多数无变异,仅1株产生芒,2株抗稻瘟病。有芒种子再次种植于人工气候室内,其D_1、D_2和D_3代种子仍有芒;抗稻瘟病植株的种子收获后再次播种,后代仍有抗稻瘟病特性。  相似文献   
992.
李培富  史晓亮  王建飞  张红生 《遗传》2007,29(10):1249-1255
以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广谱、高抗稻瘟病为材料, 与高感稻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 获得杂交F1、F2 , 分别接种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3、ZG1, 根据P1、P2、F1和F2等不同世代植株的抗、感反应, 分析地方品种对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菌系)的抗性遗传机理。结果表明: 薄稻、铁杆青及缺儿糯对北1菌系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江南晚对北1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 铁杆青及缺儿糯对ZE3小种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薄稻和江南晚对ZE3小种的抗性可能分别由两对显性基因和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 铁杆青对ZG1小种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主基因控制, 薄稻和江南晚对ZG1小种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进一步将薄稻与12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品种杂交,用北1菌系接种不同组合的F1和F2 , 进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 薄稻对北1菌系的抗性基因与12个鉴别品种所携带的已知抗稻瘟病基因是不等位, 将该基因暂定为Pi-bd1(t)。  相似文献   
993.
水稻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RZF7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郭书巧  黄骥  江燕  张红生 《遗传》2007,29(5):607-613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T-PCR方法从水稻幼苗组织中分离了1个新的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RZF71, 该基因编码一条25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含有两个典型的C2H2型锌指结构。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 RZF71在根、茎、叶和幼穗中呈组成性表达, 在根中的表达丰度略高; 在高盐和PEG6000胁迫的水稻幼苗组织中, RZF71的表达显著增强, 但低温和ABA处理对该基因的表达量影响不大。农杆菌介导的洋葱表皮细胞GFP瞬时表达实验表明: RZF71定位于细胞核内。讨论了RZF71可能作为一个转录调控因子在水稻耐高盐和渗透胁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大相岭北坡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2005 年3 ~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利用样方法发现的大熊猫痕迹频次对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景观连接度(适宜性)赋值,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面积约为2266.79 km2 ,其中竹林分布面积约为842.3 km2 。仅有约56.8 km2 占6.8%的竹林面积是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次适宜地区面积为96.3 km2 ,约占11.4%,较差适宜地区面积为177.4 km2,约占21.1%,3 个等级加到一起共为330.5 km2 ,占竹林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 的平缓山坡,有60% 以上为不适宜地区。人为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是不仅减少了大熊猫的生境面积,也降低了大熊猫亚种群之间的景观连接度,对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碍。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5.
2008 年2-6 月, 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 2)对59巢15 个巢址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巢址选择均主要受5 个主成分的影响(5 个主成分中, 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 巢位高、水源距离、巢下方郁闭度、巢枝分叉级数和巢树隐蔽度), 累计贡献率达70.18%。三种交配型(黑色型-黑色型, 黑色型-棕色型和棕色型-棕色型)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不同交配型在巢材选择上取材均较为广泛, 但差异不显著, 巢的生态测量值亦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认为, 棕背伯劳不同色型在巢址生态位尺度上未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996.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 人口和载畜量的日益增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主要植物种群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和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正遭受日益严重的虫噬、放牧等机械损伤的影响, 干扰因子对花花柴和骆驼刺的影响日趋明显。以塔克拉玛干南缘沙漠策勒绿洲主要建群种花花柴和骆驼刺为材料, 测量了韧皮部环割处理10天后, 光合色素含量和光系统II (PSII)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在韧皮部半割处理下, 花花柴、骆驼刺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变化都不明显。(2)在韧皮部全割处理下, 花花柴、骆驼刺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各参数变化较大, 在该处理下, 两种植物光合原初反应被抑制, PSII结构和功能遭到损害, 活性降低, 光合器官对光能的吸收、传递、转化和电子捕获等过程被抑制。(3)韧皮部全割对花花柴和骆驼刺各生理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相比而言, 环割对花花柴的影响更为持久。对于单个植株而言, 机械损伤对花花柴的破坏损伤更为显著。(4)在环割对花花柴和骆驼刺光合速率的影响中, 存在着依赖于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dependent)的机制。  相似文献   
997.
<正>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鼎湖山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23°09'21'–23°11′30″N,112°30′39″–112°33′41″E),面积1,155ha。该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是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较好地保存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相对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孔国辉等,1998)。自1956年保护区设立后,陆生脊椎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相对较少,仅见关于蝙蝠新记录(吴毅和彭洪源,2005)和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类型之  相似文献   
998.
研究了旅游干扰下滇西北高原碧塔海和属都湖湖滨湿地植被和土壤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22个典型湿地样点划分为原生湿地、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类型.沿退化梯度,碧塔海和属都湖湿地植物群落的密度、盖度、物种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大,植被高度下降,碧塔海湿地植物群落的Whittaker多样性指数增大;碧塔海湿地植物物种数、土壤有机质、全氮、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低于属都湖湿地,群落密度、高度、土壤全钾、pH值变化规律则相反.利用42种植物的重要值和11个土壤理化指标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等养分含量是影响旅游干扰下碧塔海和属都湖湖滨湿地植物物种分布的关键因素. TWINSPAN分类和植被-土壤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旅游干扰对碧塔海湿地的影响比属都湖湖滨湿地更大.  相似文献   
999.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转化番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将含有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的质粒pRSSGNA1通过冻融法转化到根癌土壤杆菌9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end)Conn)菌株LBA4404中。采用叶盘法转化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栽培品种“C8”、“A39”和“A53”,获得了含GNA基因的43株转化植物株。通过卡那霉素抗性鉴定、NPTⅡ基  相似文献   
1000.
选择了几种废水形成的厌氧污泥,进行了稳定性、基质代谢及种间氢转移的研究.颗粒化的污泥对盐、pH、酶作用、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影响有一定的抗性,在丙酸代谢中,丙酸对颗粒污泥抑制浓度可达1000mg/L,而絮状污泥在500mg/L就被明显抑制,并比较了两者的最大比产甲烷速率和氢酶活性,在种间氢转移实验中,乙醇对颗粒污泥的抑制浓度比絮状污泥要高,颗粒污泥在各方面的性能都明显优于絮状污泥,还对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及保存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