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研究微管微丝交联因子(MACF1)与成骨样细胞(MD63及MC3T3)微丝/微管骨架、黏着斑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MACF1不连续地分布于微管纤维上,与微丝骨架部分共定位于胞质中,在很多的成骨细胞中可见MACF1分布于骨架相关的粘着斑处:细胞松弛素B影响了MACF1在成骨细胞中的分布,并有使其向细胞核周围及核内转位的趋势.秋水仙素对MACF1的分布无明显的影响.转染了siRNA—MACFl的MG.63细胞微丝骨架纤维分布不连续、微管骨架纤维分布紊乱.这些结果提示MACF1不仅起交联微丝及微管细胞骨架的作用.而且还可稳定细胞骨架:成骨细胞MACF1的分布更依赖于微丝骨架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02.
从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两个半矮秆籼稻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F2代群体中发现一个高秆突变体D111,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用2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D¨1及其原始亲本6442S-7和蜀恢881之间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未发现D111具有2个原始亲本都没有的新带型,证明D1¨的确是6442S-7和蜀恢881的杂交后代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将D111分别与蜀恢881、蜀恢527、明恢63、9311、IR68、G46B等6个半矮秆品种和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杂交,分析F1和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D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以蜀恢527/D111 F2群体为定位群体,运用微卫星标记将D111显性高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 cM、25.5 cM和6.0 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将上述基因定位结果与Causse等(1994)和Temnykh等(2000,2001)发表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比较,发现LC(t)基因恰巧位于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因此,还就LC(t)基因与sd1基因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3.
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效应分析 李秀兰 吴 成 邓晓建 王平荣 李仁端 杨志荣  相似文献   
504.
TFP(10-100μmol/L)可引起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胞外Ca2+内流,TFP浓度不同,促进Ca2+内流程度也不一样,50μmol/LTFP的促进作用最大。并且TFP浓度越大,Ca2+内流出现峰值也越早,10、20、50、100μmol/LTFP处理后,胞内总钙出现峰值时间分别为45、45、30、15分钟。胞外H+浓度也会对TFP引起的Ca2+内流产生不同影响,缓冲液的pH值为6.0时最有利于TFP引起胞内Ca2+含量增加,碱性条件下TFP的效果最不明显。由TFP引起的Ca2+内流增加要比单一地增加外钙浓度效果好得多,TFP在10μmol/L浓度的外钙条件下引起的胞内钙含量数值比1000μmol/L的外钙条件而无TFPT所引起的胞内钙含量还要高53.9%。缓冲液中加入0.8%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LaC13或溶液中无葡萄糖的存在,TFP的促进作用消失,说明TFP促进Ca2+内流是通过钙离子通道来完成的并需要能量参与。  相似文献   
505.
铬在工业上用途广泛。随着工业的发展, 排人环境的铬化合物越来越多。而六价铬是有 毒的,因此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506.
检测中国对虾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对虾非体型杆状病毒(PcNOBV)是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暴发性流行病--白斑征的主要病原,与台湾流行的PmNOBⅢ、泰国的PmNOBⅡ及日本的RV-PJ(=PRDV)有相似的致病特征、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了角PcNOBV与PmNOBⅢ两种地域分布邻近的毒株基因水平的关系,并建立早期、敏感、特异的检测技术,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分离纯化了PcN  相似文献   
507.
细菌乳酸脱氢酶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国爱 《生物技术》1999,9(1):11-15
从乳酸杆菌发酵液经过两次柱层析,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乳酸脱氢酶,酶的比活力高达678.9u/mg,纯度提高85.7倍。酶的热稳定性好,pH稳定范围较宽,在临床上可用于雨氨酸氨基较移酶活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508.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灭多威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wana腹六神经节(A6节)突触传递的影响。用灭多威溶液浸泡A6节,电刺激尾须神经粗支,用甘露醇间隙法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突触后动作电位。给予弱刺激只记录到EPSP时,灭多威作用初期EPSP幅度增加、时程延长,能诱发突触后动作电位,随后EPSP逐渐减小至消失,冲洗可恢复,突触前反应保持不变。增加电刺激强度记录到突触后动作电位时,灭多威可阻断A6节的突触传递,阻断时间是浓度依赖性的,阻断是可逆的,但冲洗30 min仍保留一定的后作用。对美洲大蠊雄性成虫腹腔注射灭多威测定致死中量(LD50)为(3.56±0.01) μg/g体重。根据灭多威的作用机理对其阻断A6节突触传递的特点以及对虫体的毒杀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9.
钼,硼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3个大豆(Glycine max L.)品种(“浙春3号”、“浙春2号”和“3811”)为材料,设置不同的钼、硼水平,研究了3个生育期(五叶期、初花期和盛荚期)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钼、低硼胁迫下,大豆叶片的质膜透性(MP)、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to)的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O)的活笥增加,抗坏血酸(As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相似文献   
510.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刘文哲  张爱新 《西北植物学报》2000,20(6):1082-1085,T007
利用新鲜材料的秆手切片直接观察,5%NaOH水溶液显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戊二醛及饿酸固定薄切片法对大黄根茎蒽醌类化合物进行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发现大黄根茎内蒽醌类化合物主要积累在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细胞中。根据显色程度的不同,可以判断早期形成的维管射线细胞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晚期形成的射线细胞的含量高,二年生根茎的含量高于一所生根茎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