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91.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常见指标及NAFLD纤维化评分(NFS)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达格列净对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收治的8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T2DM合并NAFLD组),选择同期80例T2DM不合并NAFLD患者为T2DM组。收集腰围(WC)、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NF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FGF-21水平。比较T2DM组和T2DM合并NAFLD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血清FGF-21水平与T2DM合并NAFLD患者其他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影响因素对T2DM合并NAFLD的诊断价值。将8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达格列净组各40例,治疗前后观测各项指标变化,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T2DM合并NAFLD组患者WC、BMI、FINS、HbA1c、TG、AST、ALT、HOMA-IR、NFS及FGF-21均高于 T2DM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FGF-21水平与T2DM合并NAFLD组患者WC、BMI、HbA1c、TG、HOMA-IR、NFS均存在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bA1c、FGF-21、HOMA-IR为影响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BMI、HbA1c、FGF-21、HOMA-IR对T2DM合并NAFLD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以FGF-21的预测效能最佳。治疗后,达格列净组TG、AST、ALT、NFS、FGF-21水平较二甲双胍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血清FGF-21水平为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参与了T2DM合并NAFLD发病及进展,且对T2DM合并NAFLD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相较于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可明显降低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FGF-21水平并改善NFS,具有一定程度的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2.
小宝贝台村位于内蒙古宁城县西泉乡的东北部,全村总面积36,646亩,生育期降水量一般400—500毫米,属于半干旱山区。解放前这里山秃、地瘦、人穷,风、旱、雹、洪、病虫、霜冻等灾害频繁,自然林破坏严重,森林覆被率不到2%,粮食亩产只有几十斤。解放后,从1952年开始,大搞植树造林,逐步实现农、林、牧、副有机结合,全面发展。如今林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副业多、收入多,初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有四条:  相似文献   
193.
1.本文描述了三尖杉酯碱对小鼠L_(1210)腹水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瘤细胞主要是以“凋落”(Apoptosis)的形式裂解死亡。并观察和讨论了这种坏死细胞的形态变化过程。2.三尖杉酯碱引起瘤细胞有丝分裂减少,从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析,可能是由于药物引起分裂间期细胞的损伤,从而使进入分裂期的细胞数减少。3.通过观察三尖杉酯碱对瘤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我们对药物作用的原理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它可能是直接对核酸的结构与代谢发生作用,但也不能排除对蛋白质代谢的干扰。4.实验组细胞中A型病毒颗粒的减少,可能主要是瘤细胞受到药物的破坏,而间接影响了病毒的正常复制。  相似文献   
194.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各个发展中国家都在尽先抢占发展的势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工业污染之后,到处都是废弃物,废水、污浊的空气,严重导致臭氧层破坏,造成潜在的雾霾天气。针对这些污染物问题,目前我们采取了较为先进的检测手段,即利用发光菌进行污染物的毒性检测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该项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价各类污染物的毒性等级和分布范围,反映出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的毒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发光菌毒的生物特性,利用发光菌进行环境检测的基本技术原理,并且就其在环境应用范围探究发光菌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5.
为了解河南地区群体染色体畸变发病率情况,研究可能与染色体畸变有关的 因素及再现风险。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细胞遗传学技术对3068例新生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染色体核型异常者进行家系分析、再现风险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地区新生儿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为2.74%;其中13.1%由亲代遗传,86.9%为子代新生突变;病例组84例中有46例再次生育,再现染色体畸变8例,染色体畸变再发生率为17.39%;孕妇高龄、异常妊娠史、妊娠期间致畸因素接触史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可能是新生儿染色体畸变的高危因素。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and recurrence risk in Henan and inqure into the risk factors resulting in newborn chromosomal aberrations,3 068 newbors were karyotyped with several advanced cytogenetic methods.The result showed the incidence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was 2.74%(84cases),only 13.1% out of 84 aberrations were transmitted from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86.9% arose de novo.Within 46 second babies being born after their sibling with chromosomal aberrations,8 were abnormal karyotypes,the recurrence rate was 17.39%.The case-control study showed mothers with advanced age,mothers exposure to detrimental factors in pregancy and mothers with abnormal reproductive histories,intranter growth retardation may be the risk factors resulting in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相似文献   
196.
197.
可溶性有机碳在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米槠天然林(Castanopsis carlesii)为研究对象,采集林内米槠凋落物并通过挖剖面法分6个土层采集土样至1m。通过浸提米槠凋落物得到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液并在室内模拟其在不同土层的淋溶过程,不仅分析了土壤性质对DOC淋溶的影响,还研究了淋溶前后DOC化学结构的变化,以阐明DOC在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探寻米槠天然林土壤的固碳潜力和DOC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更强,亲水性DOC与疏水性DOC间会争夺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位点,而且芳香化合物和大分子物质等疏水性DOC组分会被优先吸附;(2)红外光谱表明,芳香类和醚类等疏水性物质会优先被吸附,烷烃类物质却不易被吸附,土壤中原有的酚、醇类亲水性物质会被初始DOC中的疏水性物质置换出来;(3)土壤DOC的截留能力与粘粒、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影响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DOC截留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8.
中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对武夷山和建瓯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米槠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2~3.01、25.84~28.23 和0.88~0.90。0~10 cm土层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的,且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0 cm土层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高于0~10 cm土层的;细菌特征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真菌,表明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采样地点的不同引起。  相似文献   
199.
为了解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的真菌多样性,利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37~3.80、26~29和0.977~0.984。经测序及同源性比对,真菌以担子菌类(Basidiomycota)最多,占总数的35.9%;其次为子囊菌类(Ascomycota),占总数的15.4%;接合菌类(Zygomycota)和半知菌类(Deuteromycota)分别占总数的10.3%和7.7%。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点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其中由地点引起的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大于土层深度。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因子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碳、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0.
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了中亚热带地区罗浮栲天然林和相邻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结果表明: 两种植被类型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为0~10 cm高于10~20 cm土层,罗浮栲天然林高于杉木人工林.在两种植被类型的两个土层中,细菌PLFAs含量均显著高于真菌PLFAs含量.两种植被类型中,细菌PLFAs含量约占PLFAs总量的44%~52%,而真菌仅占6%~8%,表明细菌在该地区两种植被类型土壤中处于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主要由植被类型差异引起,土层深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分析显示,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细菌的PLFAs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PLFAs含量与总氮、有机碳、C/N和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