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5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探讨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肿瘤作用,GM-CSF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脾脏树突细胞后,FACS分析表明其B7-1且和B7-2表达水平明显提高,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显示其对T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树突细胞体外经放射线灭活的B16肿瘤细胞刺激后免疫正常同系小鼠,能诱导出显著的CTL活性.使免疫小鼠对野生型B16肿瘤细胞的攻击具有一定抵抗作用;这种经瘤苗刺激的树突细胞导入GM-CSF基因后,体内可诱导更强的CTL活性,更有效地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并且对肺转移荷瘤小鼠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使肺转移结节明显减少,60%的荷瘤小鼠长期存活.结果提示体外经瘤苗刺激、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细胞可望成为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2.
研究将对巨噬细胞双重功能均具有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GM-CSF的基因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再经肿瘤抗原致敏后通过静脉注射用于实验性CT26结肠癌肺转移小鼠的治疗.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GM-CSF基因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转染后4h即可分泌较高水平的GM-CSF.转染后10d仍可有效表达;转染后16h左右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明显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也达最高水平;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高;荷瘤3d的实验性CT26结肠癌肺转移小鼠经肿瘤抗原致敏的GM-CSF基因转染巨噬细胞治疗后第16天肺部转移结节数明显减少;经治疗小鼠脾细胞经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也明显升高.以上结果提示,GM-CSF基因转染及表达能有效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及效应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后其对转移性肿瘤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3.
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分析了克隆的番木瓜环斑病毒(PRV)Ys株系外壳蛋白(CP)基因的序列,结果表明YsCP基因全长858nt。对PRV国内外16个株系或分离物CP基因的比较发现,YsCP基因与国内株系或分离物CP基因的同源性较高(94.44%~97.68%),而与国外株系或分离物CP基因的同源性较低(88.88%~92.70%)。CP基因之间的差异主要靠近基因5’端,特别是在YSCP基因第63nt后连续缺失6nt,SmGTHAI和SRI的CP基因也在此处缺失3nt。将YsCP基因插入中间质粒pRokⅡ的CaMV35S启动于和nos终止序列之间形成C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RPCY,通过三亲交配使pRPCY进入农杆菌LBA4404,与其中的pAL4404构成双元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164.
植物体的组件结构及其形态学和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体的组件结构及其形态学和生态学意义叶万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THEMORPHOLOGICALANDECOLOGICALSIGNIFICANCEOFPLANTMODULARCONSTRUCTIONYeWanhui(Sou...  相似文献   
165.
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物反应器研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植物细胞培养中使用的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光照培养生物反应器和其它新型生物反应器装置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6.
作用于质体醌的抑制剂DBMIB抑制低浓度脓青素介导的光系统I循环电子传递,但对二氮蒽甲硫酸酯(PMS)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无作用。当存在脓青素时,照光后类囊体表现出类似叶中的关光后荧光短期上升,以上结果表明低浓度脓青素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包括质 参与。  相似文献   
167.
从土壤中分离的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ECU1 0 0 1所产环氧化物水解酶能高对映选择性水解缩水甘油苯基醚 (对映选择率E值可达 47 8) ,当转化率为 55.9%时 ,剩余的 (S) 缩水甘油苯基醚的光学纯度 (对映体过量值 ,ee)可达 99.5 % ;当底物浓度提高到 60mmol/L时 ,光学纯 (S) 缩水甘油苯基醚的收率达到 25.6%  相似文献   
168.
利用网格采样(10 m×10 m),对比分析了典型喀斯特坡耕地(长期耕作)和退耕地(自然恢复)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变异特征,以期探究退耕恢复20a后SO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地SOC含量(75.5 g/kg)显著高于坡耕地(15.1 g/kg),为坡耕地的5.0倍,说明自然恢复能显著提高SOC累积量;半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基台值(521.7)为坡耕地(25.7)的14.9倍,说明退耕地SOC空间异质性远大于坡耕地。坡耕地和退耕地SOC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土地覆盖类型、坡位、岩石出露率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控制着坡耕地SOC的空间格局,其贡献率分别为9.1%、6.3%、4.6%以及17.0%;土壤水分、坡度、岩石出露率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控制退耕地SOC的空间格局,其贡献率分别为26.0%、10.7%、7.2%以及3.6%;尽管岩石出露率对坡耕地和退耕地SOC的空间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坡耕地SOC的主要控制因子为土地覆盖类型以及各因子的交互作用,而退耕地的主要控制因子为土壤水分。以上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增加,喀斯特坡地SOC的累积量和空间异质性增强,自然因素对SOC空间格局影响凸显,而岩石出露率始终控制SOC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9.
中国产家蚕抗菌肽A基因部分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肠杆菌感染的家蚕蛹提取RNA,用RT-PCR方法扩增未知抗菌肽基因片段,经过克隆测序,获得了蚕抗菌肽A基因的部分片段164 bp,为制备蚕抗菌肽A基因探针,筛选基因文库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0.
诱导产生的青蒿毛状根培养物置于MS培养基(含30g/L蔗糖)进行悬浮培养,并对悬浮培养过程中毛状根生长、青蒿素合成、蔗糖、磷酸盐和不同氮源的消耗、PH和电导率的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经30天培养,生物量干重和青蒿纱产量分别达到13.7g/L和0.23g/L,碳源和氮 源在培养过程中被逐渐利用,而磷酸盐的利用速率最快,培养至15天所有的磷酸均被吸收,PH在培养初期降低,后又通宵四升, 率由于毛状根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