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41.
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1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阐述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影响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因素,重点介绍该途径中的主要酶及其基因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42.
利用一种改良的非依赖核酸序列的单引物扩增方法,从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的核酸中扩增基因,克隆至pMD18-T中并进行测序和基因序列分析。J19株的VP2、VP3的编码基因为基因2、4,分别长2 969bp、2 204bp,它们分别编码973个氨基酸和719个氨基酸。J19株的VP2蛋白序列对B组人轮状病毒IDIR株的一致性为47.2%;J19株的VP3蛋白序列对C组人轮状病毒Cowden株一致性为25.1%。对J19株VP2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J19株在进化树上的位置靠近外群蛋白以及A、B和C组轮状病毒分枝的根部,并且它比较偏向于B组轮状病毒的分枝。这与VP6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相一致。根据上述结果推测J19株可能是一个与B组轮状病毒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的毒株之一;同时,这表明VP2在研究轮状病毒的遗传进化上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VP2、VP3的编码基因的序列分析,这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43.
从机理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吸入性麻醉药使用过程中在诱导期的数学模型,采用室分析方法,建立了人体血药浓度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和吸入药量模型,并求出其精确解.然后以七氟谜用药累积记录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值计算,算得药代动力学模型和吸入药量模型与实际测量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5和0.8874.最后给出模型拟合曲线.  相似文献   
444.
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方法用酒精灌胃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分别于4、8、12和16周留取血清和肝组织,用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用生化比色法检测肝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血栓素B2(TXB2)、甘油三酯(TG)、氧自由基(ORF)、抗超氧阴离子(ASO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用HE染色、苏丹Ⅳ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随着病程进展,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脏呈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内炎性坏死灶、窦周纤维化和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等病理改变,血清ALT和AST逐渐升高,CHE降低,肝组织匀浆TG、OFR、MDA和TXB2含量逐渐升高,SOD、ASOA和6-K-PGF1α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ALD发病过程中存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5.
对采自陕西秦岭地区的大孢蜈蚣衣属地衣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本属地衣8种,其中P.lobulifera,P.elegantula为陕西新记录种,P.venusta又被列入中国名录。本文给出了分种检索表及种的简要讨论,并附有作者鉴定的标本。  相似文献   
446.
采用动物行为随机观察法和斑块资源调查样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对生境斑块的利用频率及其与斑块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共利用斑块230个,占总斑块数的80.99%;其中属于主食竹种分布的斑块190个,约占竹类分布斑块的87.16%,利用斑块的82.61%.从不同月份大熊猫利用斑块的总面积来看,野化培训大熊猫经过了3个生态适应过程:恐惧期、探寻期和稳定期.具体表现为刚放入培训圈活动范围小,其后随机性较高,活动范围增大,随着对环境的适应,逐渐趋于稳定.由于野化圈的面积较小,生境结构单一,培训大熊猫的斑块利用频次除与个别斑块组成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之外,而与其它斑块资源均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447.
448.
中国鸡皮衣科地衣的分类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隶属于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该科的主要特征是地衣体壳状,常缺乏下皮层;子囊器茶渍型,侧丝分枝结网状;子囊壁一般较厚,多为两层,顶部内  相似文献   
449.
膜孔灌溉条件下点源平均入渗水深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ETC和SWMS-3D软件对多种典型土壤的膜孔灌溉点源入渗特性进行模拟,分析了膜孔灌溉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开孔率、膜孔直径、粘粒含量和土壤容重等因素的膜孔灌溉点源平均入渗水深通用模型,并利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的室内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膜孔灌溉条件下的入渗系数随开孔率的增大而增大,随膜孔直径和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入渗指数随开孔率和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新建模型能较简单和准确地确定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膜孔灌溉点源入渗特点 .  相似文献   
450.
1995年以来从紫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紫杉醇类化合物,按其结构骨架列表收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