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31.
华北绣线菊二萜生物碱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华北绣线菊小叶变种中分离得到的总碱和 9个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及其衍生物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花生四烯酸 (AA)和二磷酸腺苷 (ADP)三种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了构效关系。结果表明 ,华北绣线菊小叶变种中总碱对PAF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9个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中 ,有 8个显著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活性与分子结构明显相关 ;此外 ,hetisine型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总碱及生物碱对AA诱导的聚集影响不明显。提示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32.
从花亭乌头(Aconitum scaposum Franch.)根中分到三个新二萜生物碱——花亭乌头碱(scaconineⅠ)、N-去乙酰花亭乌头碱(N-deacetyl scaconitineⅡ)及花亭乌  相似文献   
33.
为探索小麦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技术途径,指导小麦晚播生产实践,2012年10月—2014年6月,以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矮抗58为材料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适播(10月中旬、240万株·hm-2)和极端晚播(11月中旬、600万株·hm-2)两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极端晚播对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适播处理相比,两个生长季极端晚播处理均使拔节和开花期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从而促进拔节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成熟期穗部氮素的分配比例也得到提高,最终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偃展4110的蛋白质产量、氮素吸收效率,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其中,极端晚播处理使偃展4110的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而矮抗58的籽粒产量却显著降低.因此,极端晚播栽培模式可维持小麦拔节后的土壤氮供应,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从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是灌区小麦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4.
粉花绣线菊复合群的化学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粉花绣线菊复合群中二萜及二萜生物碱的结构特征,仿生合成及化学的相关性为基础,结合地理分布以及细胞学和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资料,讨论粉花经菊复合群的化学分类,(1)具缩醛和二萜可能是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的生源合成前体,(2)粉花绣线菊复合群是绣线菊属中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类群;(3)我国西南尤其是横断山区是该复合群近代分化中心,有要能是起源中心;(4)对某些变种进行归并。  相似文献   
35.
茜草乔木酮乙和丙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小红参(Rubiayunnanensis)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的乔木烷型三萜,分别命名为茜草乔木酮乙和丙(rubiarbononeB,C)。用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它们的结构分别为:7β,19α,28-三羟基乔木-9(11)-烯-3-酮和28-乙酰氧基-7β,19α-二羟基乔木-9(11)-烯-3-酮。  相似文献   
36.
滇姜花抗肿瘤活性二萜及其光敏氧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滇姜花(HedychiumyunnanenseGagnep.)根茎中分离到两个具抗肿瘤活性的二萜成分滇姜花素C及滇姜花素A,前者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及化学方法鉴定。此新化合物亦可从滇姜花素A的光敏氧化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7.
红豆杉生物工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从紫杉醇(taxol,又称paclitaxel,结构见图1)被批准作为植源性抗癌药应用以来,由于其天然资源的限制,使得近几年来对寻找及扩大紫杉醇药源途径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这些途径大致包括:(1)筛选高产量红豆杉(Taxus)栽培品种,(2)化学合成,(3)生物技术,(4)微生物生产。在这些研究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由于目前对紫杉醇的生物合成及关键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已使人们相信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作为最佳生产紫杉醇药源途径之一,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变为现实。本文报道的就是有关紫杉醇在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概况。1 研究简史红豆杉体外培…  相似文献   
38.
作为桉叶油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单萜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桉叶油主要从桉树叶提取,该过程耗费大量人力及自然资源,且容易污染环境。近年来,随着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加上越来越多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得到解析,为桉叶素的绿色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对桉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桉叶素合酶的结构与功能及近年来桉叶素的微生物合成进行了综述,并对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合成桉叶素等单萜化合物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和归纳,为构建高产桉叶素等单萜微生物工程菌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海南岛霸王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了解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的生存群落及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 为制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群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009-2011年, 对霸王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的70个样地进行群落调查, 研究了霸王岭保护区内1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宽度以及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 (1)生态位宽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油杉(Keteleeria hainanensis)、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香子含笑(Michelia hedyosperma)、粘木(Ixonanthes reticulata)和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2)物种生态位宽度值的大小与其自身的地理分布范围密切相关, 如: 陆均松、乐东拟单性木兰等生态位宽度较小的原因与其分布的海拔范围狭窄有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 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大, 如: 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普洱茶与海南油杉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 为0.872, 而一些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高, 如: 香子含笑的生态位宽度较小, 但与海南梧桐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为0.693。因此, 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它们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以及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3)香子含笑、粘木等的生态位宽度较小, 而且个体数量较少, 适宜其生存的群落和生境极少,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先保护; (4)未来对濒危植物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 还应从植物群落的角度考虑。只有保护好这些濒危植物的生存群落, 如山地雨林等, 才能实现对濒危植物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0.
卤化物在生物圈内广泛存在,许多天然卤化物广泛应用在药理学领域。根据催化机理,催化形成C-X键的卤代酶(halogenases)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卤代过氧化物酶(haloperoxidases)和黄素依赖型卤代酶(flavin—dependent halogenases),另外还有非血红素Fe(Ⅱ)/α-酮戊二酸盐依赖型卤代酶(non—heme Fe^3/α-ketoglutarate(aKG)-dependentha logenases)、甲基卤代转移酶(methyl halide transferases)和氟化酶(fluorinases)等。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知的卤代酶的发现、分子作用机制和生物催化潜力。近年来,卤代酶在生物卤化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利用组合生物合成、定向进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合成有价值的天然卤代衍生物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