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中国黄颡鱼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体侧色斑、背鳍前部形态、吻长及尾柄长的差异, Ng和Kottelat(2007)将分布于中国的黄颡鱼群体划为两个物种: 北方群体为Pseudobagrus sinensis, 南方群体为P. fulvidraco。本研究通过对70个黄颡鱼标本相关形态特征的测量及对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 探讨了P. sinensis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 依据体侧色斑和背鳍前部形态的差异, 可将黄颡鱼分为对应于P. sinensisP. fulvidraco的两种形态类型, 但对尾柄长、吻长的测量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对70条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为: 两种鱼类有1个共同的单倍型; 两种鱼类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都没有得到重现, 而二者聚在一起形成获得100%支持率的单系群; 两种鱼类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基因交流(Nm = 4.7); 两种鱼类在单倍型的巢式支系分析(nested clade analysis, NCA)中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进化谱系, 所有的单倍型以不超过5步的突变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进化网络中。因此我们认为P. sinensis不是有效物种, 而应被视为黄颡鱼的一种形态类型。基于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 本研究对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分析。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Tajima’sD中性检验表明, 约在10.1-14.1万年前, 黄颡鱼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群体扩张, 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单倍型多样度高(h = 0.857 ± 0.0014)而核苷酸多样度低( π = 0.0023 ± 0.0003)的主要原因。此外, 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 推测原因可能是历史上水系的连通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32.
DEAD-box RNA解旋酶是一种特殊的RNA分子伴侣,参与了RNA代谢,包括前体RNA剪接、核糖体合成、RNA降解以及基因表达,并对植物的发育和抗性等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DEAD-box蛋白,通过同源比对,在NCBI据库中筛选得到一个DEAD-box RNA解旋酶同源蛋白,命名为SlDEAH1,并根据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应用RT-PCR方法从野生型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AC++中克隆得到了该基因的全长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学网站、软件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表达模式、胁迫及激素处理分析。结果表明:SlDEAH1包括2 07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90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有9个保守结构基序,其所涉及到的ATP结合、ATP水解及RNA结合等功能对于解旋酶活性是至关重要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lDEAH1基因可能在野生型番茄萼片、叶片发育及果实成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高温、低温、脱水、伤害、盐胁迫不同程度的诱导了SlDEAH1的表达,但在根中该基因的表达受盐胁迫抑制;ABA、ACC、IAA、GA3、MeJA和ZT均不同程度诱导了SlDEAH1的表达,其中ABA诱导效应最为明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lDEAH1在番茄发育和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海参精囊提取物对环磷酰胺诱导的生殖系统受损小鼠生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白鼠随机分组,除正常组用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P,28mg/kg),每天1次,连续5天,复制生殖系统受损、雄激素部分缺乏模型;同时治疗组每天灌胃不同剂量的药物1次,连续4周,记录小鼠的体重并观察其精神状态。计算精子总数、运动率、畸形率及睾丸组织中T-S0D酶活力,并与模型组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模型组小鼠,虽海参精囊提取物高低剂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小鼠的精子总数、运动率、畸形率和T-SOD酶活力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甚至接近或高于正常水平。结论:海参精囊提取物对环磷酰胺导致的生殖系统受损小鼠的生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以2个耐低钾基因型水稻N18、N19和2个低钾敏感基因型水稻N27、N28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低钾胁迫对其苗期根系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水稻根长、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均降低,但N18和N19显著高于N27和N28。低钾胁迫使4个基因型水稻的根冠比增大,而各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低钾胁迫下,水稻根中IAA、GA1和ZR含量均减少,ABA含量增加;N18、N19根中IAA、GA1和ZR含量都高于N27、N28。此外,低钾胁迫使水稻根中IAA/ABA、ZR/ABA、GA1/ABA值降低,但N18、N19的上述比值高于N27、N28。  相似文献   
35.
从喀麦隆南部咯贝河入海处鉴定出6种链状分生孢子真菌,分别为灯芯草水枝孢Dendrosporajuncicola, 具缢链趾孢Phalangispora constricta Nawawi, 纳瓦链趾孢 P. nawawii, 具柄旋生孢Speiropsis pedatospora, 形旋生孢S. scopiformis, 连合韦氏孢Wiesneriomyces conjunctosporus。另有2类星形分生孢子归到枝孢属Dendrospora,但未鉴定到种。咯贝河的星形分生孢子真菌与来自马来西亚及其它热带地区的种类相似。  相似文献   
36.
2017年5月在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59′04.73″N,116°04′44.36″E,海拔1 228 m)采集到鼩鼱形动物雄性个体1只。该个体体色棕灰,尾长约为体长的80%,颅全长大于19 mm,上颌有3枚单尖齿,齿式为1.3.1.3/1.1.1.3=28,符合川西缺齿鼩鼱(Chodsigoa hypsibia)的形态特征。通过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从Gen Bank下载的缺齿鼩鼱属4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该个体与川西缺齿鼩鼱聚合并形成单系,同时该个体与Gen Bank中所检索到的川西缺齿鼩鼱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该个体为川西缺齿鼩鼱。这是川西缺齿鼩鼱第一次在安徽省被发现,扩大了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37.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形态产生强烈影响。川西林线交错带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极度敏感。以川西林线交错带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苗异龄叶为对象,采用原位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s)模拟增温,研究了长期模拟增温下岷江冷杉幼苗异龄叶片叶长、叶厚等叶形态的响应,采用表型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对叶形态的可塑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温限制岷江冷杉幼苗叶片的增长、增宽和叶面积、体积的扩大,使叶长、叶宽、叶面积、叶体积分别较对照减小12.77%、11.86%、17.76%、11.49%;增温促进叶片厚度的增加,较对照增加7.27%;除叶长宽比外,增温对其余叶形态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叶形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温度、叶龄的交互效应对叶长和叶面积影响显著(P0.05),对叶宽和叶厚影响不显著(P0.05)。两种表型可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除1 a叶叶长外,增温不同程度增大各叶形态可塑性。长期增温使冷杉幼苗叶片有旱生倾向且形态值更发散。研究提供了岷江冷杉幼苗叶片对长期增温的差异性响应证据,为评估青藏高原东缘优势植物对响应气候变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8.
39.
为探讨镉(Cd)胁迫条件下蒌蒿对促生细菌(PGPB)的响应机制,以芽孢杆菌T3(Bacillus sp.)菌株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Cd处理水平下芽孢杆菌T3菌株对蒌蒿生长、生理、Cd富集转运以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d胁迫条件下,芽孢杆菌T3菌株可显著促进蒌蒿地上部、地下部及总干物质的积累,但对株高和根冠比的影响不明显。(2)芽孢杆菌T3菌株能显著促进Cd胁迫条件下蒌蒿对Cd的富集与转运,相比单一Cd胁迫,蒌蒿地上部生物富集系数(BCF)增加了8.3%~29.3%,地下部BCF减少了6.6%~11.1%,同时转运系数(TF)增加了20.8%~38.3%。(3)在Cd胁迫和芽孢杆菌T3菌株的共同作用下,蒌蒿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4)芽孢杆菌T3菌株使Cd胁迫条件下蒌蒿体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增加,可有效抵御由Cd胁迫所产生的氧化伤害。(5)芽孢杆菌T3菌株能显著增加Cd胁迫条件下蒌蒿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可减少蒌蒿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在Cd胁迫条件下芽孢杆菌T3菌株对蒌蒿生长、生理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可产生积极影响,可增强蒌蒿植物对Cd胁迫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其对Cd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高压氧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0例(124耳)进行研究。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60耳)及对照组(45例,64耳),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改善内耳微循环及神经营养类制剂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听力改善程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纯音听阈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