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 以吉林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广东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和江西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2007年4月-2008年5月4种典型区域森林植物叶片和凋落物的碳(C)氮(N)磷(P)元素质量比与N、P再吸收率的分析, 探讨了4种森林类型N、P养分限制和N、P养分再吸收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 1)从森林类型上看, 温带针阔混交林叶片的C : N : P为321 : 13 : 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片的C : N : P为561 : 22 : 1, 热带季雨林叶片的C : N : P为442 : 19 : 1, 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叶片的C : N : P为728 : 18 : 1; 凋落物的C : N : P也是亚热带人工林最高, 达1 950 : 27 : 1, 温带针阔混交林的最低, 为552 : 14 : 1, 热带季雨林的为723 : 24 : 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为1 305 : 35 : 1,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的C : N : P的计量大小关系与叶片的结果一致; 2)从植物生活型上看, 常绿针叶林叶片的C : N均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 叶片C : P与森林类型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常绿阔叶林叶片的N : P最高, 常绿针叶林次之, 落叶阔叶林最低; 3)植物叶片的N : P与月平均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但叶片的C : P基本不受月平均气温影响, 叶片的C、N、P计量比与降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4)高纬度地区的植物更易受N元素限制, 而低纬度地区植物更易受P元素的限制; 但受N或P限制的植物并不一定具有高的N或P再吸收率。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森林的叶片与凋落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具有一致性, 但是环境因子对不同类型植物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2.
在骨骼发生、重塑和再生过程中,成骨细胞产生细胞基质蛋白和基质矿化的调节因子,它们来自于间叶细胞的前体细胞,随着成骨细胞的发生、增殖和分化,这些细胞因子经历了一个基因表达的过程。成熟的成骨细胞产生特征性的细胞外胶原基质,随后被羟灰石晶体矿化。除了一些基本功能外,矿化骨是钙和磷的主要载体,还有造血的功能。人类的一些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关节炎、骨肿瘤等会导致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成骨细胞形成和修复是整形外科以及牙科修复治疗的基础。理解成骨细胞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对于更好的治疗这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检测方法。方法:设计带生物素标记的扩增引物对检测用具有单碱基差异的野生型和突变型靶序列分别进行扩增,然后通过紫外交联的方式将相应检测靶序列的探针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借助Taq酶完成膜上单引物延伸,从而对探针捕获的靶序列进行延伸固定在膜上,最后使用生物素-亲和素酶联显色(ABS-ELISA)反应肉眼观察结果。结果:阳性和阴性对照探针显示正常。野生型探针和突变型探针能够分别特异性结合靶序列,并通过生物素和亲和素显色系统放大为一种肉眼可判断结果的检测形式。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硝酸纤维素膜载体上进行核酸扩增的SNP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4.
该研究以藤茶叶片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1个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基因,命名为AgF3H(登录号为JX087441)。AgF3H基因的cDNA全长为1 32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092 bp,编码363个氨基酸,含有双加氧酶家族的2个特征性结构域和5个保守基序。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AgF3H与其他物种F3H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与葡萄、山葡萄和圆叶葡萄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AgF3H基因在藤茶不同组织部位都有表达,在芽中的表达量最高,嫩茎中最低,在叶片中的表达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组织中的AgF3H基因表达量与藤茶类黄酮主要成分二氢杨梅素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构建AgF3H基因过表达载体并导入烟草中,获得5株转基因植株,其中4株烟草的叶片总黄酮含量比野生型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最高株系提高了26.8%。研究表明,AgF3H基因可能在藤茶类黄酮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藤茶高黄酮含量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镁、锰、活性炭和石灰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镉污染土壤上施用石灰、硫酸镁、硫酸锰和活性炭不同用量以及交互作用对小麦生长和吸收重金属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施用适量的硫酸镁、硫酸锰或与石灰配合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单施石灰或与活性炭配合施用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与对照(CK)相比,所有处理秸秆产量均下降.施用硫酸镁能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秸秆中Cd浓度,且随用量的增加两增大.低量硫酸锰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和秸秆中Cd浓度,高量反而增加小麦对Cd的吸收.石灰、活性炭单独施用或配合施用都能明显减少小麦对Cd的吸收,但籽/杆中Cd比却随石灰用量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叶面喷施硫酸镁对降低小麦吸收镉的效果与土施相当,但叶面喷施硫酸锰却比土施硫酸锰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的镉浓度与吸收量.硫酸镁与硫酸锰,或石灰、硫酸镁和硫酸锰3种物质配合施用,对小麦籽粒镉浓度和吸收量的降低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对抑制小麦体内镉从秸秆向籽粒的转移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测定不同周龄的BWEL-SPF种鸡生理和生化指标,并对测定值进行t-检验。方法分别采用计数板法、血涂片法、血液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法、双缩尿法、溴甲酚绿法、酶比色法和硫氰酸汞比色法等测定了10、40和60周龄的雌、雄BWEL-SPF种鸡的生理生化指标,并对雌、雄差异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测定的生理生化指标中,不同周龄雌雄之间差异显著性表现项目不同,其中在10周龄时,只有总胆固醇(CHO)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40周龄时,甘油三酯(TG)、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总胆固醇(CHO)为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60周龄时,出血时间(BT)、嗜碱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M)、谷丙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凝血时间(CT)和甘油三酯(TG)在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除此以外,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在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BWEL-SPF种鸡的生理和生化指标随周龄不同,在雌、雄之间的差异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17.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育及酶活测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质,这些丰富的宝贵资源大部分被浪费了,而且由于部分地区焚烧秸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充分利用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研究逐步展开。通过新华滤纸为唯一碳源的杜氏培养基和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从堆肥、污泥、马粪和土壤中分离得到7株纤维素分解菌。以5号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诱变,用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透明圈选育法得到8号菌株。为了评价筛选工作,对8株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酶活测定。结果表明,8号菌株具有最高的CMC酶活和FPA酶活。  相似文献   
118.
揭示区域物种组成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 掌握物种多样性的周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是理解物种多样性形成的生态过程的核心, 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地网络构建的科学基础。神农架是众多古老、孑遗和特有植物的关键栖息地, 也是全球落叶木本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 我们对影响神农架植物物种周转并形成镶嵌格局的驱动因素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对神农架长期系统的植物群落物种调查数据, 通过广义相异模型(GDM)和偏回归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气候差异、地理距离、人为干扰等因素对神农架植物物种周转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年均温(MAT)、≥ 0℃积温、≥ 10℃积温差异和地理距离增大, 植物β多样性显著增加, 而年均降水量(MAP)、距离道路距离及森林破碎化等人为干扰因素对植物β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地理距离、气候差异和人为干扰分别解释了物种相异性变异的28.75%、34.56%和12.55%, 其交互作用解释了变异的8.52%。地理距离、气候差异和人为干扰共同解释了物种相异性变异的43.47%。综上, 地理距离和温度分异是驱动神农架植物物种空间周转过程的关键因素。保护海拔梯度上植被的垂直带谱及复杂多样的地貌异质性, 是维持神农架物种周转生态过程的关键, 也是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乃至鄂西北保护地网络构建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9.
杨芸兰  蔡兰兰  张锐 《微生物学报》2015,55(9):1097-1104
摘要:病毒作为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生命粒子,通过侵染和裂解宿主细胞影响宿主生理生态特性,改变海洋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面升温、海洋酸化、营养盐和海水盐度变化、低氧区扩大等海洋环境问题,对海洋病毒生理生态特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从海洋病毒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出发,概述了气候变化因子对病毒分布、丰度、生命策略以及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等的影响,提出海洋病毒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产后出血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产后出血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09例产后出血病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临床观察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109例产后出血患者全部治愈,在所有产后出血病患中,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56例,胎盘滞留所致产后出血3例,软产道撕裂所致产后出血47例,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3例.结论:观察产后出血临床治疗后发现,产妇分娩后发生出血主要分为三个时段,产后1h内发生产后出血最为常见,各期出血导致产妇生命体征危险的影响因素不同,在所有产后出血病因中,宫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