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6 毫秒
51.
摘要: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水平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两组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HBV DNA载量、ALT水平、CD4+T细胞PD-1、CD8+ T细胞PD-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HBV DNA载量、ALT水平、CD4+ T细胞PD-1、CD8+ T细胞PD-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CHB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进而抑制HBV DNA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52.
罗汉果转抗病基因NPR1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罗汉果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罗汉果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了罗汉果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5 d苗龄的子叶、预培养1 d、侵染20 min、共培养4 d、共培养温度22℃、AS100μmol/L、Hy浓度不定芽筛选为10 mg/L,生根筛选为20 mg/L转化率最高.抗性苗经PCR和Southern...  相似文献   
53.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其通过对靶基因mRNA进行切割或翻译抑制调节mRNA的表达,在植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介绍了植物miRNAs的特征、合成和作用机制,综述了miRNAs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2例临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1.2009,12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2例的临床资料,两例均在监护室里发生突然大出血,紧急输血,输液,机械呼吸,抗休克治疗,并行开胸手术。结果:一例心外修补抢救成功,术后2周顺利出院,一例CPB下心内外修补,因低心排综合症死亡。结论:左心室破裂是二尖瓣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因此预防,避免其相关因素更关键: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AGM3基因在异源植物中对开花及花器官发育的影响,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dominant negative mutation(DNM)结构基因35S-AGM3-E9导入烟草(Nicotiana tabacum),经PCR和Southern检测获得了一批阳性转化植株.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GM3在各个转基因株系中均有...  相似文献   
56.
毛白杨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再生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白杨基因型TC152无菌苗为材料,研究毛白杨悬浮细胞系建立与植株再生,结果表明,通过悬浮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法诱导毛白杨悬浮细胞分化不定芽,最终获得无菌生根苗。愈伤组织在MS+1.5mg·L-12,4-D+30g·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2d可建立悬浮细胞系;悬浮细胞系继代培养基为MS+0.8mg·L-12,4-D+30g·L-1蔗糖,继代周期为7d,悬浮细胞在MS+1.0mg·L-16-BA+0.1mg·L-1NAA+0.5~1.0mg·L-1ZT+30g·L-1蔗糖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可分化大量不定芽,每个培养瓶中可得到40~50个芽,个别不定芽玻璃化;不定芽在1/2MS+0.6mg·L-1IBA+20g·L-1蔗糖+5.5g·L-1琼脂培养基上可分化不定根。悬浮细胞通过固体平板培养增殖为愈伤组织块后,在MS+1.0mg·L-16-BA+0.1mg·L-1NAA+1.0mg·L-1ZT+30g·L-1蔗糖+5g·L-1琼脂的固体培养基上,不定芽分化率可达到70.00%。  相似文献   
57.
田新民  张明海 《生态学报》2010,30(22):6249-6254
为分析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马鹿种群生存状态,制定科学有效地保护措施,从分子水平研究了种群数量和性比。2006、2007两年冬季跟踪马鹿足迹链,于五泡林场共搜集210份粪便,以成功提取DNA的167份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多态性较高的7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分析,显示167份粪便DNA分属66只个体。基于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统计出林场内马鹿数量2a平均47(39—60)只,密度0.302(0.251—0.386)只/km2,与2002年大样方法调查结果相比有减无增。SRY基因性别鉴定显示,种群雌雄性比1.00∶2.00(22♀,44♂),存在较多雄性个体,分析认为偷猎是导致性比失衡的最主要原因。数量的持续下降和性比失衡提示完达山林区马鹿种群数量的恢复需要更好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8.
2003年稻纵卷叶螟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明稻纵卷叶螟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本研究在ArcGIS中对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简要的地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重大迁入过程2个,从PCVSATTM接收系统中调取覆盖各迁飞过程的实测气象数据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输入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迁飞和降落期间的大气动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结果表明:(1)用850 hPa和925 hPa高度风向来分别描述稻纵卷叶螟北迁和南迁主迁飞层种群迁移的方向是比较合适的。北迁时,从源地到迁入地之间有比较一致的偏南气流;南迁时,从源地到迁入地之间则有相对均一的偏北气流。水平风场上的气旋式曲率区有利于害虫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曲率区则有利于其迁入降落。(2)垂直气流场中下沉气流的推动作用是稻纵卷叶螟迁入和降落的最直接大气动力机制,当稻纵卷叶螟迁入某一即将危害的稻区时,其降落前36~12 h以内的850 hPa等压面上常表现为相对强而宽广的下沉气流区。(3)在稻纵卷叶螟迁入与为害前36~12 h内的高空850 hPa和925 hPa散度场上,降虫区上空对应着比较一致的高值正散度区,表明有较强的下沉气流存在,这对降虫十分有利。(4)850 hPa、925 hPa等压面上的水平流场、垂直气流场和散度场的特征分布对预测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降落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9.
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与植物库强调节、次生壁的形成和纤维素合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在纤维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本研究根据我们已获得的毛白杨PtSUS1基因片段设计引物,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毛白杨PtSUS1的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全长为2 669 bp,包括一个完整的阅读框,编码805个氨基酸。通过Blast检索分析表明,PtSUS1与拟南芥、巨桉、陆地棉、温州蜜柑、毛果杨SUS1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到76%~97%和82%~97%。运用生物信息软件对PtSUS1编码的蛋白进行了二级结构预测和功能位点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氨基酸序列包括两个功能域,存在可能的磷酸化位点38个,无跨膜结构域存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tSUS1与PtSUS2关系最为接近。RT-PCR分析结果显示,PtSUS1在被检测的毛白杨根、茎、叶及雌雄花芽组织和器官中均有表达,呈现组成型表达模式。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毛白杨蔗糖合酶基因PtSUS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以结球甘蓝‘新夏50’的无菌苗下胚轴为材料,对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纯化与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建立适合结球甘蓝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收集、培养以至再生出完整植株的实用技术体系,为其非对称细胞融合及品种改良与创新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5%纤维素酶R-10+0.05%果胶酶Y-23+9CPW+5mmol/L MES的混合酶液,从4d苗龄的下胚轴上分离出高产率的原生质体。在改良B5+0.5mg/L 2,4-D+0.2mg/L 6-BA+0.2mg/L NAA的液体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分裂旺盛。形成愈伤组织后经芽诱导和生根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倍性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原生质体所获得的24株再生植株中,19株为正常二倍体,4株为嵌合体,1株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