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271.
冠果草的性表达状态及其进化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双全  宋旎 《Acta Botanica Sinica》2000,42(11):1108-1114
通常认为雄花两性花同株是植物性表达两性花进化到雌雄异株的过渡类型之一。慈姑属仅冠果草(Sagittaria guyanensis H.B.K.subsp.lappula(D.Don)Bojin)的性表达为典型的雄花两性花同株,其他种为雌雄同株。对冠果草野外和实验居群的性配置进行了定量观察。东乡和武夷山居群雄花的比例分别为2.48%0.96%。实验表明,栽培条件影响冠果草的性表达:在营养较好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272.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海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长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治疗25例IBS患者,与服用安慰剂组25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IBS特征性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各种症状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贝飞达的短期疗法有望成为IBS治疗中的一个颇有前途的手段。  相似文献   
273.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74.
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与转化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3a定位研究数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PAHs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携带的PAHs有10种,总含量为288.662μg.L-1;林内穿透水中PAHs有6种,总含量为101.901μg.L-1;树干茎流水中有5种,总含量为82.069μg.L-1;灌木层和草本层穿透水中只有4种,总含量分别为49.049μg.L-1和74.938μg.L-1。大气降水中的PAHs经过树冠、树干、灌木和草本层的吸收、淋溶和淋洗作用后,有的种类表现为完全被吸收而消失,有的种类浓度大幅度降低,而有的种类则浓度增大。随地表径流迁移水中PAHs有5种,总含量为36.866μg.L-1,与大气降水相比,PAHs种类减少50%,浓度降低87%。同时阐述了水文学过程中PAHs迁移转化机理和樟树林具有较高的净化效能。该项研究为城市森林的铲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5.
不同苗龄梭梭根系分泌物组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汝民  张丹  白静  陈宏伟  高岩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50-2154
以梭梭幼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循环灌溉技术收集梭梭不同苗龄近自然状态下根系分泌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和含量,探讨梭梭幼苗不同发育时期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苗龄梭梭幼苗根系分泌物化合物的种类组成相似,主要由酚醌类、醛酮类、醇类、有机酸类、酯类和胺类化合物组成;30 d梭梭幼苗根系分泌物主要以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占梭梭幼苗根系分泌物总量的81.57%;60 d梭梭幼苗根系分泌物主要以酯类和含氮化合物为主,占梭梭幼苗根系分泌物总量的65.08%.  相似文献   
276.
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 分析了广西那坡县广西青梅种群的数量动态过程; 利用生存分析理论, 编制静态生命表, 绘制生存曲线并分析生存函数变化。结果表明: 广西青梅种群缺少大径级个体, 幼苗占较大比例, 主要集中在胸径为 0-1 cm, 占整个群落个体数的 88.3%; 其生长至胸径 4 cm 以上时, 植株死亡率较低, 并能保持稳定, 种群存活曲线趋于 Deevey-Ⅲ型。广西青梅生长更新良好, 更新方式为种子繁殖, 幼龄数量储备充足, 结合量化分析为增长型种群。结果表明种群在发展前期出现较大的波动, 选择合适的恢复和保存方法为广西青梅更新层个体发育创造适宜的生境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77.
探究第四纪气候波动和地质事件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同域分布的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和白梭梭(H.persicum)分布、分化和演化的影响,对了解旱生植物区系的发展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测定新疆自然分布的19个梭梭种群225个个体和12个白梭梭种群106个个体叶绿体DNA间隔区(trn S-trn G和trn V)序列,整合单倍型网络分析、主坐标分析、分子方差分析、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揭示种间、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空间遗传结构,估算种间谱系分化时间,分析群体演化历史。主要结果有:(1)共定义了21个叶绿体单倍型,梭梭和白梭梭聚为独立的支系;(2)接近80%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物种间及梭梭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物种间分化发生于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这可能受干旱化加剧和沙漠形成、扩展的共同影响;(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环境因子对梭梭和白梭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气候和土壤因子总体上主导梭梭、白梭梭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气候因子对梭梭和白梭梭均为显著正向作用;在沙漠西南缘,气候因子对白梭梭为...  相似文献   
278.
金属离子对钙调素生物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治国  项辉 《生命科学》1999,11(A01):74-77
  相似文献   
279.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吸收、积累和利用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一代以及与第一代连栽的第二代杉木林的40多年定位连续测定的生物量和养分数据,分析了第一和第二代杉木林在养分吸收、积累、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生育阶段第二代杉木体内N、P、K、Ca、Mg浓度分别比第一代高2.85—3.48,0.16—0.25,1.86—2.72,2.10—2.50,0.77—1.31 g/kg;第一代7、20、25年生时的养分积累量分别比第二代多9.14%,2.01%,0.22%,而11、16年生时则分别比第二代少6.72%,3.44%,杉木连栽不一定导致第二代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减少;第一代1—7年生的年均吸收养分量比第二代多7.94%,8—11,12—16,17—18、21—25生分别比第二代少13.04%,2.52%,7.93%和14.58%;1—7,8—11,12—16,17—20,21—25年生时,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养分,第二代比第一代分别多1.28、3.19、4.28、4.09、4.09 kg;杉木连栽可导致第二代林的养分吸收量增多,养分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280.
茶树花作为茶树的生殖生长产物,含有丰富的多酚、皂素、多糖、氨基酸和蛋白等多种活性物质,有抑制微生物生长和减少黑色素沉积的护肤作用。本文分析了茶树花及其提取物(Tea flower extract,TFE)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研究了其抑菌和美白功效的机理,为相关功效日化产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茶树花及茶树花提取物的主成分种类相同,含量有一定差异,提取工艺后,茶树花提取物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7.51%,多酚含量增加25%,氨基酸含量减少66%,皂素含量降低90%;TF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5 mg/mL和9.0 mg/mL;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外美白实验结果表明,TFE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形态、抑制细胞增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等途径达到美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