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氯胺酮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常作为分离性麻醉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外科手术中,因其具有较强的致幻效应并使人产生欣快感而在众多娱乐场所中被消遣滥用。此外,氯胺酮还是一种起效迅速的抗抑郁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兼有兴奋和抑制作用,但是长期使用氯胺酮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强的神经毒性和精神依赖性。自噬是一个溶酶体依赖性降解蛋白质和细胞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在氯胺酮诱导神经毒性的过程中,自噬具有双向调控的作用,可加重或减轻机体的神经毒性,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主要从氯胺酮诱导细胞自噬的机制、氯胺酮诱导的自噬与神经毒性的关系以及药物对氯胺酮神经毒性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氯胺酮诱导细胞自噬的机制以及自噬在氯胺酮神经毒性中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背景]蜜环菌属(Armillaria)是一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药食两用型真菌,研究其功能基因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筛选并获得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方法]以蜜环菌(A.mellea)541为研究对象,以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培养的菌丝和菌索为对照组,以添加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抑制剂氯化二亚苯基碘鎓(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DPI)培养的菌丝和菌索为抑制剂组,以添加木屑培养的菌丝和菌索为诱导剂组,利用RT-qPCR技术和BestKeeper程序系统评估候选内参基因ACT-1、α-TUB、β-TUB 1、γ-TUB、UBQ、EF-lγ、18S rRNA biogenesis protein基因(18S rRNA BP)和GAPDH的表达量稳定性。[结果]内参基因EF-1γ在对照组、DPI抑制剂组和木屑诱导剂组中的表达量稳定性最好。[结论]EF-1γ为蜜环菌(A.mellea)的最佳内参基因,为蜜环菌属真菌功能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3.
建立一种快速高效获取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的方法,提高丝状真菌PCR鉴定效率。通过单因素法对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进行条件优化,利用优化后的方法获取13株不同种属丝状真菌的PCR反应模板,同时与Chelex-100法、机械破壁法作对比,以试剂盒抽提法作为阳性对照,进行ITS序列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获取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的最佳条件为40 Hz机械破壁1 min、微波700 W高温裂解3 min,采取该法与试剂盒抽提法获得的模板均成功扩增13株不同种属丝状真菌ITS序列,且PCR鉴定结果一致;Chelex-100法获得的模板成功扩增6株丝状真菌ITS序列;机械破壁法获得的模板虽成功扩增9株丝状真菌ITS序列,但扩增效果欠佳。机械破壁联合微波法能够有效获取丝状真菌PCR反应模板,与试剂盒抽提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的优点,提高丝状真菌PCR鉴定效率。  相似文献   
24.
李兵  刘柳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21,40(6):1357-1368
菌索是蜜环菌与宿主互作的组织结构,蜜环菌菌丝形成菌索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SWATH-MSALL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首次对Armillaria mellea菌丝形成菌索过程的蛋白质组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蜜环菌菌丝和菌索中共鉴定蛋白1 724个(global FDR 1%),定量蛋白1 179个。与菌丝相比,蜜环菌菌索差异表达蛋白640个(上调表达256个,下调表达384个)。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结果表明,蜜环菌菌索分化的生物学过程较复杂,差异蛋白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有机含氮化合物代谢、有机物生物合成、小分子代谢、氧化还原反应等。分子功能富集结果提示,电子转运活性的富集因子最高,而氧化还原反应的富集P值最显著,这与KEGG注释的氧化磷酸化代谢活跃的结果一致。进一步的推测分析表明,蜜环菌菌丝形成菌索可能是受到氧化应激所致,菌索的形成可能促使诸如硫氧还蛋白样等毒力蛋白和富马酸的合成和释放增多,抑制宿主免疫而有利于蜜环菌侵染和定植于宿主。因此,对差异蛋白质组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解析不仅有利于揭示蜜环菌菌索形成的蛋白分子机制,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建立小鼠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迁移模型,探讨化疗药物三氧化二砷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株生长的杀伤机理。方法利用肥大细胞的特征性蛋白酶抗体及其免疫荧光标记MC和PI标记EC109细胞内DNA;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腹腔液中肥大细胞各亚型的百分率及肿瘤细胞周期变化;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肥大细胞内分泌颗粒的分布。并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种诱导处理后小鼠肠组织肥大细胞由肠道向腹腔移动的变化。结果①根据流式细胞仪点图分布分析,将小鼠肥大细胞分为:类胰蛋白酶阳性、类糜蛋白酶阴性(MC T);类糜蛋白酶阳性、类胰蛋白酶阴性(MC C)和类胰蛋白酶阳性、类糜蛋白酶阳性(MC TC)三种亚型,且T型MC明显多余TC型和C型(P〈0.05);以共聚焦显微镜显示三种亚型的MC均含有丰富的分泌颗粒并分布于细胞膜内侧,为其出芽突起形成储备的状态。②经组织切片观察到诱导处理后小鼠肠组织MC由肠道向腹腔移动,且胰酶对MC的诱导作用大于食管癌细胞和As2O3。③经诱导迁移入腹腔的MC可能与癌细胞周期由S期向G2/M期跨越相关;As2O3能延迟食管癌细胞的G0/G1期,阻碍细胞向S期跨越,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结论食管癌细胞移入小鼠腹腔,主要诱导T型MC参与免疫反应。在生物机体内环境(这里指MC影响)的条件下,As2O3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使癌细胞周期的G0/G1期向S期跨越延迟,或G2/M期进入细胞分裂的延迟。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2014年-2016年,我院CSP患者经UAE治疗后发生DVT的发病率为1.63%,患者平均年龄35.2岁。DVT临床症状出现于UAE术后3-6天,多表现为下肢的疼痛及酸胀,深静脉血栓均出现在介入穿刺处肢体。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DVT发生与穿刺处肢体制动,血管受压,血液回流障碍有关。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对DVT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7.
为了深入开展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QTL精细定位、基因图位克隆、功能解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该研究以二倍体杂交高丹草F_2代群体500个分离单株无性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课题组前期已构建出的高丹草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基础上,利用区间作图法对两年两地测定的高丹草氢氰酸含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在4个不同环境下高丹草氢氰酸含量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分别为61.70%、72.05%、40.16%和69.25%,表明氢氰酸含量是既受环境影响又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且其群体测定值频率呈明显单峰正态性分布特点,符合QTL定位要求。(2)在LOD2.5的条件下,共检测到16个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的QTLs,其分布在LG1、LG2、LG4、LG6、LG7、LG8和LG10连锁群上。(3)16个QTLs中能重复检测到的稳定QTLs有9个,遗传贡献率范围为1.17%~39.9%,其中贡献率大于20%的主效QTLs有Qcn2-2、Qcn4-1、Qcn6和Qcn6-1共4个。该研究结果明确了各QTLs的遗传效应和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28.
刘思敏  黄思婕  陆笛  刘柳  孙宁静 《广西植物》2018,38(10):1326-1334
该研究以广西特色柿品种‘恭城月柿''为材料,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对其氧化还原电位(ORP)、乙烯生物合成量、硬度、色差、抗氧化酶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柿果实氧化还原电位与乙烯生物合成和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贮藏期果实的硬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乙烯利处理果实的硬度从采后3 d即急速下降,至贮藏末期始终显著低于对照。贮藏前14 d果实转色较缓慢,采后15 d乙烯利处理果实的总色差ΔE值快速上升至29.6,转色完全,显著高于对照的11.9。在贮藏前期处理和对照果实的ORP均稳定在7.5 mv·g-1,采后15 d乙烯利处理果实的ORP快速上升至11.9 mv·g-1,是对照组的1.4倍。乙烯利处理果实的乙烯生物合成量在贮藏前期呈较低水平,采后15 d乙烯生成量急剧增加至0.372 μL·kg-1·h-1的高峰,对照乙烯生成量则始终维持在0.033 μL·kg-1·h-1的较低水平。可见,乙烯生成量的增加与ORP的上升关系密切。此外,抗氧化酶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细胞壁降解酶中的β-D-半乳糖苷酶(β-D-Gal)活性与ORP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受果实ORP变化的影响。因此,经乙烯利处理柿果实的ORP贮藏末期显著上升,促进乙烯生物合成量的急剧增加,诱导抗氧化酶POD和细胞壁降解酶 β-D-Gal活性增强,导致果实急速后熟软化。柿果实ORP可能作为开关调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生成乙烯这一生物化学反应,即打破ORP的稳定状态引发乙烯合成的启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吗丁啉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选用的治疗药物,将患儿分为A组(吗丁啉组,n=42)和B组(小剂量红霉素组,n=48)两组。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上述的药物治疗喂养不耐受的症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经积极干预治疗后,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恢复出生体重、完全胃肠内营养等出院标准。两组患儿间上述指标实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儿治疗期间未见与服用吗丁啉相关的不良反应;B组患儿有6例因静滴红霉素引起的局部疼痛发生,发生率为12.5%,未见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儿间治疗副作用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丁啉和静滴低剂量红霉素均可有效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二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吗丁啉可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0.
刘柳  吴林寰  马俊才  吴新年 《微生物学报》2021,61(12):3836-3843
本文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开的“国际保藏单位2001-2019年专利微生物保藏与发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球专利微生物保藏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中国专利菌种保藏量位列全球第一,保藏全球近四成专利菌种(31386株,占比39.86%);2018年后全球菌种发放量陡增,其中美国是专利菌种发放量最多的国家(24153株,占全球发放量的96.63%),中国专利菌种的发放率处于较低水平(1034株,发放率3.29%)。中国专利菌种“重保藏、轻发放”的现象严重,需要适当提升产业化开发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