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黄河流域积温数据栅格化方法优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燕卿  刘勤  严昌荣  何文清  刘爽 《生态学报》2009,29(10):5580-5585
在获得黄河流域109个气象站点45a的逐日平均气温、各气象站的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数据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Cokriging、积温垂直递减和"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3种方法对黄河流域≥0℃的积温栅格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关性为"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积温垂直递减>Cokriging,T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Sig.:"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积温垂直递减<0.05<Cokriging,Cokriging方法结果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 方法比积温垂直递减差异性更显著,比较分析可知"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是最适合的.  相似文献   
2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稻季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烤田后至水稻收获期间CH4排放量较低;N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3次施肥及烤田期.稻季排放的CH4对全球增温潜势(GWP)的贡献远高于N2O,各处理所占比例为94.7%~99.6%,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对象.不同轮作模式下,稻季CH4排放总量及其GWP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小麦-水稻>紫云英-水稻>休闲-水稻轮作;稻季N2O排放总量及其GWP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施加氮肥显著降低了CH4排放量和GWP,但不同氮肥用量下的CH4排放量和GWP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紫云英还田稻季施氮240 kg·hm-2下的水稻产量却最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紫云英还田稻季施氮240 kg·hm-2下的增产减排综合效果更好,是值得当地推广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23.
基于DSSAT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潜在产量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茹  陈国庆  刘恩科  居辉  刘勤 《生态学报》2018,38(9):3219-3229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潜在产量的影响,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AR5提出的BCC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1-1)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的基于典型浓度RCP各情景(基准时段baseline、RCP 2.6、RCP 4.5和RCP 8.5)主要气象要素的逐日模拟数据和历史观测数据。通过DSSAT模型模拟历史时期(2001—2009年)冬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并计算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二者的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开花、成熟期和产量模拟结果的相对均方差根误差分别在0.83%—2.98%之间和7%以下,符合度D均接近于1)明确最优遗传参数,应用最优参数模拟加以验证,完成模型参数区域化。结合历史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期(2021—2050年)主要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DSSAT模型模拟分析未来3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DSSAT-CERES-Wheat品种遗传参数本地化后能准确模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及产量潜力。较基准年相比,2021—2050年RCP情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10℃积温除RCP 2.6情景外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RCP 8.5RCP 2.6RCP 4.5;降水量年际波动都比较大,区域性差异明显;太阳总辐射量较基准年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随着年份的增加逐渐减小,变化率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趋势。除昆山外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较基准年均有所提前,开花期到成熟期天数则随之缩短。仅考虑气候条件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与基准年减少,昆山、英山下降幅度较滁州、钟祥大(3%—59%),且区域差异明显。分析可得,一定范围内冬小麦产量随积温的增加逐渐增加,超过一定阈值时则逐渐减少,其他气候因子增加或减少并不能弥补积温过低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4.
基于BCC_CSM 1.1全球气候模式RCP气候情景输出的2021—2050年和基准年(1961—1990)逐日气候资料,采用机制法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并利用Theil-Sen斜率估计、MK检验和Arc 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稻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明影响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对评价未来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和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基准气候时段下(1961—199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介于10000—12000 kg/hm~2和8000—10500 kg/hm~2之间,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小麦呈现下降趋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表现为自研究区域中部向南北逐渐增加,冬小麦则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RCP 8.5和RCP 4.5),稻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均呈现显著线性增加趋势,表现为RCP 8.5情景大于RCP 4.5。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速率较冬小麦大两倍左右,且年际波动较小,稳定性强。RCP 4.5气候情景下,研究区域内稻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与基准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500—5000 kg/hm~2和5000—6500 kg/hm~2。东部沿海地区、两湖平原地区和江西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域。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与基准时段相反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南昌和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80 kg hm-2a-1),水稻则表现为自中西部向东南部沿海逐渐增加。在RCP 8.5情景下,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较基准年增加了4000—6000 kg/hm~2;从地域分布特征看,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南阳盆地和两湖平原为高值区,庐山周边区域(近鄱湖阳湖)变化率高达80 kg hm-2a-1(P0.05)。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与基准年相似,仅较基准年增加1000 kg/hm~2左右,两湖平原和庐山周边地区和江苏中部大于11000 kg/hm~2,较基准年高值区面积有所扩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受气候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双重影响。作物生育期内≥10℃积温为主导因子,其次为太阳总辐射,而降水量的影响较小。平原地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较同一纬度地区大。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在保证足够数量的同时相互协调更是获得高气候生产潜力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5.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我国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内。它始建于1986年,经过三年的建设,1988年成为我国第二批对国内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产生癌的首要原因是细胞的某些基因在病毒、肿瘤因子和诱变因素作用下发生了变化(目前还不能准确地知道是哪些基因)。近数十年来,  相似文献   
26.
CTLA4-IgG是呈分泌性表达的CTLA4胞外区与人IgG恒定区的融合分子 ,可有效阻断T细胞B7-CD28共刺激信号通路,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延长移 植物存活.糖尿病溃疡创面难愈合是其高致病力和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而 及时有效的封闭创面是创面愈合的关键.异种(异体)皮肤是应用广泛的创 面覆盖物,但免疫排斥反应是移植皮肤存活的主要障碍.通过建立糖尿病大 鼠溃疡创面模型,研究表达人CTLA4-IgG蛋白的转基因小鼠皮肤在糖尿病大 鼠溃疡创面的存活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发现: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的 自然愈合时间显著长于正常大鼠(41.7±7.4 d vs 18.5±6.9 d, P <0.01),说明糖尿病大鼠及其溃疡模型已建立;在糖尿病大鼠创面,转 基因皮肤存活时间为22.2±5.8 d,显著长于野生型皮肤(8.2±1.8 d, P<0.01);在转基因皮肤移植后27d,糖尿病大鼠创面已完全愈合, 显著快于其自然愈合过程;在供、受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转基 因皮肤移植受体的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应答能力与野生型皮肤移植受体无 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移植皮肤表达人CTLA4-IgG蛋白可显著延长其在 糖尿病大鼠创面的存活时间,进而促进创面愈合,并对受体免疫系统无显著 的全身性影响  相似文献   
27.
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和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玮  严昌荣  李迎春  刘勤 《生态学报》2014,34(9):2367-2377
利用华北4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冬小麦的生育期数据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区域冬小麦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灌溉需水量。结果表明:(1)过去30a来,华北地区冬小麦播种期和出苗期均有推迟趋势,且高纬度站点的变化趋势明显,其他生育期则呈提前趋势,而冬小麦全生育期表现为缩短;(2)华北冬小麦灌溉需水量在空间上从北到南、自东向西逐渐递减趋势;在时间上,东西部地区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相反,东部地区呈逐渐增加趋势,而西部地区呈减小趋势;(3)冬小麦生育阶段的灌溉需水量变化不相同,播种—出苗、拔节—抽穗和抽穗—乳熟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而出苗—拔节和乳熟—成熟期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就冬小麦整个生育期而言,华北西部地区灌溉需水量(北京密云站和石家庄栾城站)有减少趋势,分别减少6.72mm/10a和8.3mm/10a;而华北东部地区(天津宝坻站和邢台南宫站)的趋势正好相反,分别增加2.6mm/10a和7.08mm/10a。6个生育阶段灌溉需水量的年际波动程度依次为:播种—出苗期乳熟—成熟期抽穗—乳熟期拔节—抽穗期出苗—拔节期播种—成熟期;(4)气象要素对灌溉需水量的影响较复杂,其中灌溉需水量同有效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且相关关系极显著,与生育期长度存在微负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平均温度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影响各生育阶段灌溉需水量的气象要素也存在差异,主要包括有效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等。  相似文献   
28.
对黄瓜枯萎病具防效的海洋源芽孢杆菌Y3F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香  唐彤彤  孙星  刘勤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10):2370-2379
【目的】对一株从连云港海域海藻样品中获得的拮抗细菌Y3F进行鉴定并且研究菌株Y3F对黄瓜土传枯萎病害的控制效果。【方法】对Y3F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Y3F的活菌液和无菌滤液的抑菌活性,利用盆栽试验测定Y3F对黄瓜枯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初步鉴定该菌属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用2216E培养基振荡培养24 h的Y3F的无菌滤液对黄瓜尖孢镰刀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表明菌株能分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盆栽试验表明,种植30 d后,浸种和灌根同时处理(JG)的防治效果达到50.46%,对黄瓜枯萎病害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显著提高黄瓜植株生物量,显著降低黄瓜根际土的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增加根际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结论】菌株Y3F能有效防治黄瓜枯萎病害,改善根际微生物结构,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9.
近48a华北区太阳辐射量时空格局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莹  刘勤  严昌荣  梅旭荣 《生态学报》2011,31(10):2748-2756
以分析华北区太阳辐射量时空格局变化特征为研究目标,应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华北地区120个气象站点48a(1961-2008)的气象资料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对48a来华北地区太阳辐射量进行计算及验证,并对空间格局及变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年际间变化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线性倾向值为-7.72 MJ · m-2 · a-1;(2)太阳辐射量由多到少突变发生在1981年,1981-2008年太阳辐射量平均值较1961-1981年降低了203.92 MJ · m-2 · a-1。从1981年突变年开始,华北地区太阳辐射量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在分析期内,下降的态势得到持续发生;(3)1981/1982年度发生的太阳辐射量由多到少突变,大部分地区突变幅度在150 MJ/m2以上。突变严重的华北中部和南部地区,突变值可达300 MJ/m2;(4)突变年后,华北大部分地区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下降速度在6 MJ · m-2 · a-1以上,其中华北东北部下降严重,下降速度可达15 MJ · m-2 · a-1。  相似文献   
30.
通过医院门诊管理及服务现状调查和根源分析,推进门诊管理机制改革,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提高门诊服务质量。门诊管理要随着门诊的功能拓展和变化而赋予新的职能,加强创新理念和服务建设,在服务中体现医院的发展和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