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研究产卵期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ectenes)和湖鲚(C.ectenes taihuensis)肌肉生化成分与能量密度,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鱼类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采集卵巢发育至Ⅴ期的样本各50尾,分别测定相关指标,实验均设置3个重复,结果取平均值。3个种群样本肌肉水分含量为74.62%~81.87%,粗蛋白占肌肉鲜重的比例为15.06%~18.08%,粗脂肪为1.65%~6.78%,粗灰分为0.98%~1.49%,能量密度为4.447~7.209kJ/g。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49~76.04,不饱和脂肪酸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2.50%~72.48%与6.54%~8.39%。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最高的均为钾,最低的均为铜。结果表明,凤鲚、刀鲚和湖鲚均为理想蛋白源,不饱和脂肪酸及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同时还富含赖氨酸、支链氨基酸、EPA和DHA等生理必需因子。生化成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刀鲚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显著高于凤鲚和湖鲚,这种差异直接反映了洄游习性对鱼类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mRNA差异显示技术是鉴别基因差异表达方法之一,已在生物技术相关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介绍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优缺点,较详细地综述了该技术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状况及取得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3.
检验点激酶1(checkpointkinase1,Chk1)为一种进化保守的蛋白激酶,是细胞检验点的转导因子。当电离辐射、紫外线等引起细胞DNA损伤或者DNA复制叉停滞时Chk1活化,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周期阻滞、DNA修复或细胞凋亡等特征。现对Chk1的结构、功能以及病毒通过Chk1调控宿主细胞周期等方面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84.
用Operon公司W系列和F系的 40个随机引物列对BT1 Tn 5B1Cry1Ac敏感细胞、抗性细胞和抗性衰退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EB显色总共扩增出了 2 5 9条清晰带 ,其中有 2 5 0条带为三种细胞所共有 ,有 9条为特异性扩增带。其中 3条特异性带为敏感细胞和抗性衰退细胞样品共有 ,3条特异性带为抗性细胞和抗性衰退细胞样品所特有 ,1条特异性带为抗性衰退细胞样品特有 ,2条特异性带为抗性细胞和敏感细胞样品共有 ,另外某些带在三种细胞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强弱和宽窄差异。用三个微卫星引物序列分别对三种细胞的总DNA进行扩增 ,得到了 14条清晰的扩增带 ,发现它们在带形上并无太大差异 ,但有 1条带存在明显的强弱差异。这表明BT1 Tn 5B1细胞对Cry1Ac抗性的产生和衰退与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85.
为了从离体细胞水平探讨昆虫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部分抗性机制,本文采用活化的Cry1AC毒素对粉纹夜蛾BTI-TN-581-4细胞连续筛选86代,获得了高水平抗性细胞,研究了其某些特性。它对Cry1C产生了低水平的交互抗性,对低渗溶液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双向电泳图谱表明抗性细胞膜蛋白组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膜蛋白组分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筛选细胞的耐低渗透压和抗Cry1C。  相似文献   
86.
克氏原螯虾精巢与输精管组织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剪碎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精巢与输精管组织块分别接种于含20?S、双抗以及添加了适量无机盐等的M199-MK、MEM、S20、Grace’s和L-15培养基中,25℃恒温静置培养。结果表明,在Grace’s培养基中,只有少量组织块贴壁。在其余培养基中,大多数组织块能在1~2周内逐渐贴壁,L-15和S20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组织块贴壁后,一些成纤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逐渐从组织块迁移出来。传代后组织块可继续贴壁并重新迁移出一些成纤维细胞与少量上皮样细胞。添加部分草鱼细胞系PSF或斜纹夜蛾细胞系Sl驯化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驯化培养基:新鲜培养基=1:5(v/v),结果表明,Sl驯化培养基能促进细胞的迁移。组织块一般可离体培养2~4个月,但是都未能形成细胞单层。胰蛋白酶消化后分散的虾细胞不能贴壁。  相似文献   
87.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摄入过多维甲酸可致各种发育缺陷,其中神经管畸形最为常见. 因此有必要探明维甲酸致各种发育缺陷的发生机制,以便为各种生长缺陷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用 RT-PCR 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探测了过量维甲酸对昆明小鼠胚胎神经管中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基因表达的调整. 结果显示,在神经管闭合期过量维甲酸显著降低了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的基因表达,神经管闭合后,维甲酸受体β、β-catenin 及 caspase-3 的基因表达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升过程. 提示,过量维甲酸改变了昆明小鼠胚胎神经管中维甲酸受体α/β及β-catenin 和 caspase-3 基因的正常时间表达模式,这种异常的基因表达模式可能参与了维甲酸致昆明小鼠胚胎畸形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8.
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是1901年由杜伦(Doflein)发现,属于寄生于血液及组织内的鞭毛虫,其寄主包括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定居于脊椎动物的锥虫有时可导致严重的锥虫病,甚至可使动物死亡,因此在发展经济上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家畜中有牛、马、骡等被感染的报告。鼠类血液寄生的路氏(T.lewisi Kent)锥虫在1949年Hoare介绍一例人受感染的报告,1976年Elmer等报告路氏锥虫对乳鼠可以致死,文献介绍该虫分布广泛,但我国各地调查报告不多,河南平顶山地区至今未见报告,最近  相似文献   
89.
猫科动物的演化关系传统上一直是富有争议的,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猫科在属一级的分类众说纷纭。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我们理解猫科动物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来的猫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以Johnson等(2006)和李钢等(2016)的研究结果为核心,同时结合确切的化石记录进行佐证,推断了猫科的演化历史。我们发现,分子系统学提出的现代猫科动物于晚中新世开始适应辐射、先后分化出了8个支系等观点,与化石证据基本吻合;但是分子系统学对部分支系起源的推断与化石证据存在差异。结合化石记录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猫科8个支系中除狞猫支系和虎猫支系以外,其余均最有可能起源于亚洲,现代猫科动物在演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30次洲际迁徙。结合演化历史和形态学研究,我们遵循邱占祥等(2004)的观点,将现存的猫科动物全部归于猫亚科(Felinae),并将现代猫亚科动物划分为15个属40个物种。  相似文献   
90.
为理清刀鲚(Coilia nasus)洄游时间与体内寄生线虫的关系,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调查了刀鲚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刀鲚线虫感染率为96.0%,平均感染强度为8.06±7.26,平均感染丰度为7.74±7.29。经ITS分子标记共鉴定出7种线虫,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晶蛔属1种,均为海水性寄生虫,可作为刀鲚有海水生活经历的生物标记。其中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的感染率最高,为84.5%,其次为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31.0%),二者的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也较高,其中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6.40±6.08和2.81±2.49,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5.41±6.05和0.87±1.90;派氏异尖线虫感染丰度和感染强度在洄游早期呈上升趋势,到6月下旬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内弯宫脂线虫感染丰度和强度则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刀鲚寄生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洄游时间也有所差异,其中刀鲚感染线虫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优势物种一直是派氏异尖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