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3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在离子通道水平探讨谷氨酸对急性分离海马CA  相似文献   
132.
细胞凋亡与线粒体细胞色素c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细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Kerr于1972年提出了细胞凋亡(apoptosis),随后发现细胞凋亡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免疫调节以及许多病变如肿瘤有直接关系。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是一个相对主动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形态上...  相似文献   
133.
2017年5~11月,我们在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布设64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经过8 394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我们共鉴定出分属9目26科共56种的野生兽类和鸟类,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5种和13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野生动物分别有2种、3种和6种。相对多度指数居前三位的兽类和鸟类分别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猕猴(Macaca mulatt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亚丁保护区内鸟兽的种类、丰富度、分布以及人为干扰情况,是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次开展鸟兽的本底资源调查和研究。我们的调查结果对掌握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种类和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保护区今后的科研工作及开展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微小核糖核酸(mi R)-17-5p表达与增殖基因、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7例宫颈癌患者,取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ncRNA HOTAIR、mi R-17-5p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PRDX4、NEK2、FHIT、BLCAP转录水平表达。Pearson分析宫颈癌组织LncRNA HOTAIR、mi R-17-5p表达与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LncRNA HOTAIR、mi R-17-5p表达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结果:宫颈癌组织LncRNA HOTAIR、mi R-17-5p、PRDX4、NEK2、FHIT、BLCAP转录水平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宫颈癌组织LncRNA HOTAIR、mi R-17-5p表达与PRDX4、NEK2、FHIT、BLCAP转录水平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LncR...  相似文献   
135.
挥发性硫化物是微囊藻死亡分解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嗅味污染物, 伴随微囊藻水华的暴发而大量产生, 不仅严重影响了水体的水质状况, 也给沿湖居民以及水生生物带来危害。本研究分析了夏季太湖西岸近岸带上覆水以及沉积物中三种典型挥发性硫化物二甲硫醚(DMS)、二甲二硫醚(DMDS)、二甲三硫醚(DMTS)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挥发性硫化物(VSCs)在沉积物表层含量最高, 其中DMDS 浓度最高达262.25 ng·g–1, DMTS 浓度最高达50.90 ng·g–1。空间分布上: 在近岸带, 表层沉积物(0 cm-4 cm)自然芦苇带内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低于人工挖掘的漕沟内; 近岸带嗅味物质明显高于湖区内。研究认为, 藻类大量聚集死亡沉积至湖泊底部, 降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 促进了致嗅物质的产生, 为湖泛的暴发留下隐患。建议在近岸带蓝藻聚集区适时打捞, 底泥疏浚等生态治理措施, 降低湖泛风险。  相似文献   
136.
根据形态特征比较,浙江丽水所采集的异角蟾标本应属一新种——丽水异角蟾Xenophrys lishuiensis Wang,LiuJiang,sp.nov.。正模标本:WYF00164,雄性成体,2016年5月20日采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葑垟林场附近(28°11′51.72″N,119°49′2.28″E,海拔1 100 m);配模标本:WYF00169,雌性成体;副模标本:12♂♂(WYF00165~WYF00168,WYF00171~WYF00178),2♀♀(WYF00170和WYF11011),均与正模同时、同地采集。正模和配模标本,以及8号副模标本(WYF00165~WYF00168,WYF00171~WYF00173,WYF11011)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其余6号副模标本(WYF00170,WYF00174~WYF00178)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丽水异角蟾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小,雄性体长30.7~34.7 mm,雌性体长36.9~40.4 mm;2)头长略大于头宽;3)无犁骨棱,无犁骨齿;4)舌游离端无缺刻;5)掌突2个;6)胫长不及体长之半;7)趾间无蹼,趾侧无缘膜;8)背部具"X"形斑块,或"X"形斑中间断开,色斑粗,边缘清晰且镶浅色边;9)头背三角形斑与体背斑块不相连;10)雄性肩部具不显著的浅色半圆斑;11)雄性第一、二指背面具婚垫和极小而密集的婚刺,第二指婚刺较少。依据线粒体基因16S r RNA共397 bp序列以贝叶斯法构建异角蟾属14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包括新种丽水异角蟾在内的10个异角蟾属物种,以高支持率(后验概率98%)形成一个单系(支系B),其中,该种3个个体以高支持率(后验概率100%)形成一个单独的支系,与其近缘种淡肩异角蟾(X.boettgeri)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9%,大于同属部分物种间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137.
依据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采自浙江丽水的树蛙属物种订为一新种——丽水树蛙Rhacophorus lishuiensis Liu,Wang and Jiang,sp.nov.。新种丽水树蛙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较小,雄性体长34.2~35.8 mm,雌性体长45.9 mm;2)鼓膜直径大于眼径之半;3)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伸贴体达眼后角;4)背面光滑,无明显疣粒;5)生活时背面绿色,无斑或散有稀疏的浅蓝绿色细点;6)咽喉部白色,虹彩黄色;7)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第一指基部具浅黄色婚垫。依据线粒体基因12S rRNA、tRNAval和16S rRNA共2 038 bp序列以贝叶斯法构建树蛙属41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新种丽水树蛙为一个独立的支系,并与绿背树蛙(R.dorsoviridis)支系以高支持率形成姐妹群(后验概率1.00),支长较长。  相似文献   
138.
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国际植物科学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我国植物科学领域也在整体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特别是水稻基因组框架图(Yu et al., 2002)和4 号染色体基因组精细图(Feng et al., 2002)以及水稻控制分蘖的MOC1基因发现(Li et al., 2003)等重大研究成果在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顶级科技刊物上的发表, 使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刮目相看, 亦使中国科学家为之振奋。据不完全统计, 2004年中国科学家本土取得研究成果在植物科学专业顶级学术刊物The Plant Cell、The Plant Journal 和Plant Physiology 上发表的论文有2 2 篇, 在其他重要综合性期刊Nature、Science、PNAS、Trends in Plant Science、Molecular Biolgy and Evolution、Ecology Letters和Conservation Biology等上也有论文发表, 这反映了我国科研总体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本文基于我国科学家发表在这些著名刊物上的成果对《植物学通报》的读者作一简单介绍, 希望从一些侧面反映我国科学家在本土所做研究的主要进展, 由于篇幅有限, 不能对每个领域各项逐一介绍, 收集文献不尽完善请同行和读者见谅。下面就不同研究领域举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9.
产胞外布雷菲德菌素A青霉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了青霉(Penicillium)属真菌SHZK-15产胞外布雷菲德菌素(B refeld in-A,简称BFA)的液体发酵条件。最佳的BFA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含马铃薯200g(煮汁),葡萄糖20g,(NH4)2SO44.0g,KH2PO41.0g,MgSO4.7H2O 2.0g,CaCO35.0g,pH自然,瓶装量为100mL/250 mL,培养温度为28℃,转速为120 r/m in,培养时间为7d,BFA的最高产量可达151.6mg/L。  相似文献   
140.
稻株上拮抗细菌的定殖及其对土著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湘民  许志刚  MEW T W 《生态学报》2008,28(8):3868-3874
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分批播种、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孽盛期喷雾拮抗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7-14 (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 和B5423-R(Bacillus subtilis 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的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测定了菌株Pf7-14、B5423-R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株和纹枯病株上的种群数量,所获结果如下:①当相同的浓度(约2.0×108cfu/ml)的菌悬浮液喷雾到叶片时,菌株Pf7-14定殖的时间比菌株B5423-R长,且在相同的时间内,菌株Pf7-14的平均群体数量高于菌株B5423-R;②在健康的水稻茎部,菌株Pf7-14的两个高、低不同浓度处理的平均群体数量均表现出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相比,较低浓度(4.0×107cfu/ml)的B5423-R在茎部的平均群体数量随着时间的下降,而较高浓度(2.0×108cfu/ml)的B5423-R的平均群体数量在水稻乳熟至黄熟期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③当病斑面积占取样茎面积的比率为20%~35%时,在应用1和14d后菌株Pf7-14在健茎的平均群体数量分别是病茎的6倍多和2倍多,差异均达到显著性的水平(P=0.05),而菌株B5423-R 在应用1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低大约1倍,但在7~14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高5~6倍,群体在病茎表现出相对的增长;④土著细菌群体在病斑茎部是健茎的6~7倍.这些结果表明两类拮抗细菌有着明显不同的定殖习性,在病斑上B5423比Pf7-14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是一类更好的生防制剂;同时表明引入的拮抗细菌同土著细菌群体在营养和空间上竞争激烈,且土著细菌群体更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