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背景】土壤中大部分磷元素是以难溶性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不能被农作物有效利用,而传统化学肥料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目的】解决土壤磷缺失现状,开发新型、安全、高效的微生物菌肥。【方法】取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后土壤为试验材料,筛选出一株高效解磷菌。通过个体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以NBRIP为基础培养基进行条件优化,借助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细菌解磷机理探究。【结果】所筛选的高效解磷菌株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在20种氨基酸中,D-蛋氨酸对菌株的生长和溶磷促进作用最好,促进效果达到19.09%和16.16%,甲酸钠对菌株的生长和溶磷有抑制效果,抑制效果达到39.08%和10.66%。该菌株通过分泌葡萄糖醛酸、D-L-苹果酸等有机酸溶解环境中的磷酸盐,将菌株制作成菌肥对辣椒幼苗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结论】利用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分泌有机酸溶解土壤中的磷酸盐,可为生物肥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2.
【目的】为了明确柳毒蛾Leucoma salicis(Linnaeus)交配的日节律高峰,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对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等繁殖生物学的影响。【方法】将新羽化的柳毒蛾成虫置于养虫笼中,观察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并统计不同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下的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成虫在羽化当晚的后半夜凌晨开始交尾,次日晚上开始产卵。成虫交配集中在羽化翌日凌晨3:00—5:00之间,高峰为4:00。产卵高峰都出现在2日龄成虫,但是,25℃下成虫交配持续时间(9.2 h)显著短于28℃(11.8 h)。交配持续时间为30、60和300 min的处理,雌成虫平均寿命显著长于对照(对照9.2 h),雄虫仅60 min的处理显著长于对照。同时,极短的交配持续时间(30 min)显著降低雌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结论】试验明确了成虫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25~28℃),雌雄成虫的寿命、单雌总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交配持续时间明显影响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73.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8类45种,其中原生动物类14种,占31.1%;桡足类次之13种,占28.9%。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radix)和桡足类幼虫(Copepoditenauplinua)。多样性指数(H')7月(3.324)最高,10月(2.988)最低。结合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可见,调查期间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月最高,物种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缺氧对稳定表达人淀粉样前体蛋白的HEK293细胞(HEK293-APP695)存活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缺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调节作用提供稳定的细胞模型。方法:利用缺氧手套箱(0.3% O2)处理HEK293-APP695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缺氧条件下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蛋白APP、APP-CTFs和BACE1的表达变化。结果:缺氧处理后,HEK293-APP695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APP表达降低,其剪切体APP-CTFs表达升高。结论:缺氧导致APP剪切的增多,抑制细胞的存活,提示缺氧可能通过影响BACE1的活性在AD的发病进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5.
水洞沟第12地点古人类用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在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从距今约1.1万年前的灰烬层中出土大量破碎的石块。对这些石块的形态观察、大小统计和岩性分析表明它们是被人类选择、加热、利用而后破碎的。用同类石料所做的模拟实验表明, 这些石块是在经历高温热烧后被浸入水中崩解破碎的, 即它们是生活在遗址的先民用来烧水和烹煮液体食物的"烧石"。对遗址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所做的水质检测分析显示, 该地的生水中大肠杆菌含量严重超标, 不能被直接食(饮)用,但煮沸后此项危害得以消除; 生态环境资料表明当地晚更新世末以来生长着多种可被人类食用的植物, 其中的一些可食性籽粒必须经过烹煮方可被享用。该地点的烧石是首次被确认和论证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复杂、间接用火的考古证据, 对探讨该遗址古人群对特定环境的适应生存方略与聪明才智, 以及古人类用火能力与方式的发展演化,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6.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77.
中国轮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轮藻植物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以中国特有分布占绝对优势,其它分布类型所占比例较低,说明中国轮藻植物与其它地区轮藻植物联系较少。丽藻属有10种分布区类型,缺少温带特性的分布区类型,如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其它分布区类型显示丽藻属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轮藻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温带特性的分布区类型所占比例较高,如旧世界温带分布,其它分布区类型显示轮藻属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  相似文献   
78.
夏季黄海一断面底边界层动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4日在黄海从青岛至济州岛断面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底边界层动物32种, 其中桡足类19种,端足类3种,涟虫3种,糠虾2种,毛颚类2种,枝角类2种,磷虾1种, 可划分为中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和超底栖动物三个生物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戴氏猛水蚤(Danielssenia sp.)、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等。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两个主要类群。此外,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也是底边界层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性分析显示: 底边界层动物在4个调查站位的均匀度(d)皆较高(0.728-0.915), 但种类较少(19-33), 故多样性指数(H′)较低(2.248-2.827)。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中型浮游动物次之, 大型浮游动物较低。各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在白天和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在细砂底质环境的1-3站最低, 在其他3个具有粉砂-粘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26.6%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个类群。生物-环境匹配分析显示, 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及丰度除了与水深、水温有关外, 还与近底层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的沉降通量以及沉积物中值粒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和菌饼法(活菌活性测定法),系统研究了中国静灰球的菌丝体、发酵液、活菌菌饼及其子实体的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三氯甲烷和石油醚6种溶剂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黑曲霉和绿色木霉5种测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中国静灰球的菌丝体、发酵液及活菌菌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黑曲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即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其水和乙酸乙酯的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显著的抑菌作用。推测中国静灰球菌丝体中含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黑曲霉、绿色木霉5种测试菌的广谱抑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0.
[背景]大型真菌子实体发育特别是从菌丝体到原基转变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限的真菌种类或环境因素上,但对在发育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提供的信息有限.[目的]研究大型真菌原基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对11个物种及4个环境因子相关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上调基因数量从白灵菇(Ple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