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8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21.
本文综述了血液的生化组成及应用、屠宰厂血液处理现状及血液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血液资源开发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表明我国屠宰厂的血液产量丰富,大量的血液未被有效利用而直接排放,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屠宰厂血液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为当务之急。同时,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展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2.
猪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继发性脑损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变化.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观察实验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伤后12h、24h组光镜下出现逐渐加重的神经细胞水肿、变性;电镜下8h、12h、24h组出现逐渐加重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解;对照组光、电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导致继发性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23.
药用真菌子实体多糖SEC-HPLC图谱的相似度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灵芝属Ganoderma下4个种共7个菌株及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和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共9种子实体粗多糖进行了体积排阻HPLC色谱(SEC-HPLC),并分析了相似度.方法:各样品水提物的HPLC图谱用平方欧氏距离法计算了相似度,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灵芝属内各样品聚类距离为8,灰树花与云芝的聚类距离为16,它们与灵芝属的距离为25,说明同一灵芝属内的不同种及同种不同菌株所产生的多糖分子量分布近似度远高于来自树花菌属的灰树花或栓菌属的云芝.结论:此方法可量化描述不同多糖间SEC-HPLC的相似关系,有作为真菌多糖样品质量控制手段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24.
合胞素(Syncytin)是一类由人俘获的逆转录病毒囊膜蛋白,与胎盘的形态发生中细胞滋养层到合胞滋养层的分化过程十分相关。Syncytin与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囊膜蛋白(Env)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特点,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膜融合机制。本文通过PCR对融合核心部位七肽重复区HR1和HR2之间linker中自然存在的一对保守的分子内二硫键进行定点突变,表达纯化该突变蛋白,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及稳定性探讨,通过与未突变蛋白的性质比较确证该分子内二硫键在蛋白结构的正确形成及稳定性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5.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TRPV1)在心肌缺血激活后可传导心绞痛信号和释放P物质(substance P, SP).SP是速激肽家族成员之一,主要通过结合并激活神经激肽1 (neurokinin 1,NK1)受体发挥作用. TRPV1和SP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对心功能的恢复和重塑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对心肌梗死后凋亡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用TRPV1基因敲除(TRPV1-/- )小鼠和野生型(wide type, WT)小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外源性给予SP和NK1受体拮抗剂RP67580,用TTC染色法观察梗死的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caspase-3、Bcl-2、Bax、p53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心肌梗死24 h后,TRPV1-/-小鼠比WT小鼠梗死面积更大,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更高,Bcl-2/Bax和p53蛋白表达更低. SP预处理可以明显缩小TRPV1-/-小鼠梗死面积,降低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和升高Bcl-2/Bax比值,而在WT小鼠中改善不明显.外源性给予RP67580,阻断SP与NK1受体结合后,与相应对照组相比,WT小鼠梗死面积和凋亡指数更大,caspase-3蛋白表达更高,Bcl-2/Bax比值更低;TRPV1-/-小鼠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凋亡指数和caspase-3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降低.研究结果表明,SP可能介导了TRPV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凋亡中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6.
采用聚集度指标与种群结构动态量化法,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柽柳灌丛的分布格局与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在潮间带, 柽柳种群从幼苗、小灌木至中灌木都服从集群分布, 大灌木为随机分布; 柽柳个体幼苗多生长在母体周围, 以母体为中心进行繁衍, 随着径级的增加, 种群个体间的竞争增加, 聚集度减小, 逐渐呈现随机分布。(2)柽柳种群结构呈纺锤型; 高度级失稳率指数显示幼苗和小灌木有很高的衰退速率, 随着群落的演替发展, 龄级较大的柽柳优势地位将被削弱。(3)种群动态预测表明, 种群明显处于衰退的早期阶段, 中小灌木的个体数量减少, 大灌木个体数增加,达到数量高峰; 虽然群落在短时期内会保持稳定, 但大灌木(或老龄个体)的数量大幅减少后, 柽柳种群将面临重度衰退。  相似文献   
127.
研究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干燥草质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哮喘活性。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Toyopreal HW-40C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对中麻黄草质茎的50%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甲氧基肉桂酸(1)、肉桂酸(2)、ω-hydroxypropioguaiacone(3)、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4)、3-(2,4′-di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oic acid(5)、8-hydroxy-9-methyl-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propanone(6)、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7)、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8)、异咖啡酸甲酯(9)、trans-syringin(10)、cis-syringi...  相似文献   
128.
129.
一株新的拮抗细菌SL19及其抑菌活性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防菌SL19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抑菌活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基于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Bacillus velezensis。利用对峙实验测定了该菌的抑菌谱,发现该菌对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立枯丝核菌、疮痂链霉菌等多种植物病原微生物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利用硫酸铵盐析法分离纯化活性物质,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探索显示:抑菌活性物质经60°C、80°C处理20 min后的抑菌活性不变;经100°C处理20 min,活性降低为原来的75.3%;经120°C处理20 min后抑菌活性完全丧失。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氯仿、紫外光均不敏感,SDS-PAGE检测发现该抑菌活性物质中含有分子量约为50 kD的蛋白质,初步推测该菌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类物质。实验表明,该抗菌蛋白能够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为该菌用于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0.
2012和2013年7—8月采用样线和样带调查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驯鹿的夏季偏好生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并对样地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表明: 与对照样地相比,夏季驯鹿利用样地的海拔(926.9±0.8 m)、乔木郁闭度(17.9%±2.4%)、乔木胸径(35.5±2.1 cm)、乔木高度(8.2±0.5 m)、乔木密度(6.9±0.5 株·400 m-2)及树桩数(1.3±0.2 个·400 m-2)较大,但灌木均高(54.2±2.0 cm)较小(P<0.01).驯鹿夏季偏好选择坡度较缓的中坡生境,因其夏季喜栖生境的水源较多、隐蔽度和避风性较差,距人为干扰距离和牧民点距离均较远.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干扰强度(由距人为干扰距离及距牧民点距离变量组成)、乔木特征(由乔木的高度、密度、胸径和郁闭度变量组成)、地理特征(由坡位、坡向和土壤湿润度变量组成)、食物多度(地表植被盖度和灌木盖度变量构成)、开阔度(由隐蔽度和避风状况变量构成)和坡度是影驯鹿夏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7%的累积贡献率,主要反映了驯鹿夏季在喜栖生境选择中的食物资源、抗干扰性和反捕需求.从夏季喜栖生境的生态特征来看,驯鹿并没有被完全驯化.在保护和管理实践中,应使驯鹿种群及其核心栖息地免受高强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