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2006年10月28日凌晨3点,笔者在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的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站进行夜间鸟类环志工作时,用灯光诱捕到一只鹭科鸟类,经鉴定为海南(Gorsachius magnificus),为云南省鸟类物种新记录。形态特征:头和颊部黑褐色;枕部具黑褐色的延长羽冠;有明显的白色眼后条纹,颊纹白色;眼球外凸,黄绿色的眼睑向外伸出;眼先裸露皮肤呈黄绿色;喉白,中央有褐色条纹;颈侧棕色,前端有黑色条纹,前颈具褐白斑驳的条纹,后颈黑褐色;背部、翅和尾羽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栗红色;胸、腹部、尾下覆羽及翅下覆羽白色,杂有褐色斑纹;上嘴黑色,下嘴嘴基黄色,嘴…  相似文献   
82.
Na+/H+ 逆向转运蛋白与植物耐盐性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Na+/H+ 逆向转运蛋白与植物的耐盐性有密切的关系。在高等植物体内,主要存在两种Na+/H+ 逆向转运蛋白,分别为位于细胞质膜上的逆向转运蛋白SOS1,以及存在于液泡膜上的AtNHX1。质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主要负责Na+ 的外排,液泡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主要负责把Na+ 区隔化入液泡。过量表达质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SOS1或液泡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AtNHX1能够明显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本文对植物中Na+/H+ 逆向转运蛋白及其与植物耐盐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最新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3.
多重PCR快速确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后代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转入小麦0世代中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1Dx5基因和报告基因uidA、作为选择标记的除草剂抗性基因bar的序列,设计合成三对引物。以整合uidA+bar的质粒pAHC25和整合1Dx5的质粒p1Dx5为模板寻找uidA与1Dx5及或bar多重扩增的最佳模板浓度及最适退火温度。MPCR模板量是单对引物扩增时的两倍,引物浓度同常规PCR为0.3μM,uidA与bar的适宜退火温度范围为57.1 - 62.3℃;uidA与1Dx5为60.0℃-60.6℃;uidA、bar、1Dx5的最适合退火温度范围为57.0℃-58.4℃。MPCR对大小相差50bp及以下的多重扩增片段可通过10%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在此基础上对14株T1代转基因小麦基因组DNA进行多重PCR扩增,筛选出基因未分离的小麦后代,并与常规PCR比较,结果一致,其中11株同时传递1Dx5和bar基因、1株同时传递uidA、bar和1Dx5基因,3株未检测到外源基因。表明MPCR在快速确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的传递中作用显著。研究在常规PCR反应体系上,对模板浓度和多重引物退火温度进行微调,且把MPCR技术与PAGE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获得了较好的扩增和检测效果,简化了MPCR优化程序,使MPCR的优势更明显,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7 d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天内64例出现SAI,SAI的发生率为39.02%,平均感染时间为2.58±0.94天。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胃管、留置导尿、NIHSS评分等因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成为影响SA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是影响脑卒中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I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
实习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根据骨科专业性强、内容繁多,带教老师多肩负繁重临床工作等特点,我们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带教责任制,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注重基本功训练,规范实施问诊查体,养成独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重视病历书写,培养临床思维,加强医患交流,掌握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常规,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强化骨科影像教学等内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达到提高骨科临床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2012年10~12月采用访问法、小区蹲点数量统计方法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驮逐片及周边相邻的昌平片的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驮逐片黑叶猴分布面积为9714 hm2,种群数量为10群55只;昌平片黑叶猴分布面积为1073 hm2,种群数量为7群33只;两处合计为17群88只。驮逐片和昌平片黑叶猴种群数量分别占广西黑叶猴种群数量的14%和10%。驮逐片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宣传力度和保护力度,昌平片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加大对黑叶猴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87.
该文首次报道了唇形科5种植物在广西的新记录——簇序属(Craniotome Reichenb.)及簇序草[Craniotome furcata(Link)Kuntze]、西南水苏[Stachys kouyangensis(Vaniot)Dunn]、海南深红鸡脚参[Orthosiphon rubicundus(D.Don)Benth.var.hainanensis Sun ex C.Y.Wu]、黄花香薷[Elsholtzia flava(Benth.)Benth.]、滨海白绒草[Leucas chinensis(Retz.)R.Br.]。引证标本均存放于广西中医药研究院标本馆(GXMI)。  相似文献   
88.
该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查阅与鉴定及文献考证的基础上,订正了广西长柱开口箭属(Tupistra Ker-Gawl.)植物,确定广西目前分布有3种,其中红柱开口箭(Tupistra cardinalis Aver.,N. TanakaSon)为中国新记录植物。同时,还详细描述了红柱开口箭的形态特征,并提供广西产长柱开口箭属植物照片和地理分布信息以及国产长柱开口箭属的分类检索表,以资鉴定。  相似文献   
89.
柠檬醛猴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用材、油用树种。以柠檬醛猴樟一年生枝条为材料,研究采集季节、消毒时间、激素对柠檬醛猴樟茎段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中旬,柠檬醛猴樟半木质化茎段组织培养用浓度为0.1% HgCl2消毒5 min,茎段腋芽萌芽率最高,褐化率和污染率较低。猴樟茎段萌芽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05 mg·L-1 IBA,萌芽率为60%。增殖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2 mg·L-1 IBA,增殖系数为4.33、株高为3.67 cm、地径为1.04 mm。生根培养11 d基部出现不定根,生根适宜培养基为MS+1.5 mg·L-1 IBA,生根率75.00%、根长5.06 cm、根数3.50、根粗0.82 mm。根数大于3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周期性机械应力对髓核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兔髓核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对细胞施加周期性机械应力(0.25Mpa,0.1Hz)。实验分为2组,不加压组和加压组,不加压组置于单纯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内,加压组每天置于周期性机械应力场内2小时。分别于3天,7天检测细胞数目以及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和Ⅱ型胶原的基因表达。结果:髓核细胞的增殖和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周期性压力密切相关,在周期性机械应力刺激下髓核细胞增殖明显,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增加,组织工程髓核细胞的活性显著提高。结论:周期性机械应力能够显著促进髓核细胞增殖,同时上调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的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