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本研究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ADSC-Exos)对人表皮干细胞(EpSCs)增殖的影响及机制.首先使用Ⅰ型胶原酶分离人脂肪组织ADSCs,中性蛋白酶Ⅱ和胰酶分离人皮肤组织EpSCs;采用ExoQuick-TC试剂分离ADSCs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然后通过MTT法、细胞免疫荧光检测Ki67,BrdU掺入实验检测ADSC-Exos对EpSCs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DSC-Exos对EpSCs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标志分子及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以观察ADSC-Exos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的结构及Ep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ADSC-Exos能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促进EpSCs增殖,增加S期细胞数,减少G1期细胞数;ADSC-Exos也能促进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的EpSCs增殖.机制研究发现:ADSC-Exos对EpSCs的促增殖作用能部分被β-catenin抑制剂XAV-939或c-Myc抑制剂10058-F4所抑制.ADSC-Exos能促进EpSCs表达β-catenin、c-Myc及cyclin E1、A2、D1,XAV-939能抑制ADSC-Exos诱导的β-catenin、c-Myc以及cyclinE1、A2、D1表达,10058-F4能抑制ADSC-Exos诱导的c-Myc和cyclin D1、A2、E1表达.综上,ADSC-Exos能显著促进EpSCs增殖,其作用部分是由上调β-catenin、c-Myc和cyclinE1、A2、D1表达所介导.  相似文献   
32.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加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收治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25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9例。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而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对高血压病掌握情况,血压下降率,服药依从性,治疗后达标、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高血压病掌握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高血压诊断(91.5%)、高血压病因(98.4%)、高血压症状(100.0%)、高血压并发症(92.2%)掌握情况明显比对照组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压下降率为81.4%,明显高于对照组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达标率高达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达标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6%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1%和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不同高血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34.
半导体矿物介导非光合微生物利用光电子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界中微生物按其能量代谢途径主要分为两种:光能营养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微生物.化能营养微生物作为非光能营养微生物长期被排除在以日光为能量来源的能量利用途径之外.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能量利用途径,即非光能营养微生物通过半导体矿物光催化作用来利用太阳能进行生长.实验室模拟体系中,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天然半导体矿物在模拟日光激发下产生的光电子促进了化能自养与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生长与光子能量和光子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不同波长光辐照下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与矿物的光吸收谱相吻合.这一能量利用途径的光能-生物能转化效率为0.13‰-1.90‰.在含有天然半导体矿物与天然微生物的红壤体系中,进一步发现半导体矿物光催化能够明显改变环境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已有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发现并极有可能长期在地球上存在的微生物能量利用途径,即通过自然界中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作用产生的光电子能够促进非光能营养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35.
为了研究水氮耦合对于小桐子生长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3个供水水平(W1,15.3mm;W2,25.5mm;W3,40.7mm)和3个施氮水平(N1,0g·kg-1;N2,0.3g·kg-1;N3,0.6g·kg-1)进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与W3相比,W1和W2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总干物质量分别降低了61%和34%、57%和35%、46%和32%、49%和35%,根冠比在W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对不同氮素处理,株高和叶面积最大值均出现在N2处理,而茎粗和根冠比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与W3N3相比,W2N2处理节省灌溉用水38%,节约氮肥施用量50%,其株高、茎粗和总干物质量分别减少了12%、21%和12%,根冠比和叶面积分别显著增加了48%和16%,灌水后第2天、第3天和第4天的蒸腾量分别显著降低21%、15%和12%,从而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40%。  相似文献   
36.
杨瑞丽  孙佳楠  陆伟 《生命科学》2013,(11):1084-1088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后能抑制宿主巨噬细胞(M西)的免疫反应,并在其中生存、复制。研究表明Mtb减毒株感染主要诱导宿主Mφ凋亡,凋亡能抑制胞内Mtb的活力;而Mtb毒力株感染能抑制凋亡的完成,诱导Mφ坏死,最终导致Mtb扩散、感染临近细胞。通过对Mtb感染诱导宿主Mφ不同死亡方式的讨论,进一步认识Mtb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对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铂类方案治疗。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人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含量,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3.5%显著高于对照组42.9%(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YFRA21-1、SCC-A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PF)、情绪功能(EF)、社会功能(SF)、疲乏(FA)、食欲减退(AP)、疼痛(PA)方面均改善,其中,除EF外,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对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显著,具有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副反应、降低血清CYFRA21-1、SCC-Ag水平的优点。  相似文献   
38.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是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成分以及胞浆蛋白组成的网状物,它通过捕获致病微生物,抑制其扩散、灭活毒力因子以及清除病原体来发挥抗菌活性,中性粒细胞这种与其经典的趋化、吞噬作用不同的胞外杀菌方式发挥着重要的固有免疫应答作用。然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产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它可以导致凝血异常、刺激血栓形成并为其提供支架,但这一过程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促凝活性以及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有关。本文将就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及其与血栓形成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纤维综合征患者共40例,采用医师与患者沟通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疼痛、疲劳、焦虑抑郁、睡眠情况以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同时随机选取一般正常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l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疲劳程度、焦虑抑郁为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呈负相关(P0.05);疼痛与生存质量中活力维度呈负相关(P0.05),疲劳程度与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以及情感职能4个维度呈负相关(P0.05),焦虑抑郁程度以及睡眠质量与躯体功能、躯体疼痛以及社会功能3个维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影响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要缓解疼痛及其相关症状,更要同时改善如疲劳、抑郁焦虑等症状。  相似文献   
40.
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病变弥漫、病变程度严重,患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找到其他的治疗途径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DCM的病理改变,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心室重塑,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着重就DCM的发病机制、MSCs对DCM的治疗机制及效果做一综述,为MSCs在DCM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