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6 毫秒
21.
我们从北京大学获得一株杆菌(2990-6),开始只能生产少量的谷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产量已大为提高。在初期实验时,虽然醱酵条件和醱酵培养基的组成并没有改变,谷氨酸的产量却时高时低,不容易掌握。我们是将细菌从斜面培养基接入前培养基生长18小时后,再取1/50的量接入醱酵培养基中进行醱酵,因此,考虑产量不稳的原因,可能是繁殖菌种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根据研究另外一株(南京土壤研究所28号菌)产生谷氨酸菌种的经验,知道前培养基对谷氨酸醱酵是有一定的影响,沈善炯等的报导中也指出金霉素醱酵工作中前培养基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许多非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与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的天然免疫很相似,而且一些在哺乳动物模型中表达的真菌毒力因子对非哺乳动物的致病也具有相似性。在医学与药学实验中,非哺乳动物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以及不受伦理学制约等优势。因此,非哺乳动物可以作为研究宿主对真菌的天然免疫反应以及筛选抗真菌药物的简单而实用的实验模型。此外,这些宿主所具有的清晰的遗传学特征和保守的天然免疫系统为在分子上的水平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23.
重复DNA沿染色体的分布是认识植物基因组的组织和进化的要素之一。本研究采用一种改良的基因组原位杂交程序,对基因组大小和重复DNA数量不同的6种植物进行了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self-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self-GISH)。在所有供试物种的染色体都观察到荧光标记探针DNA的不均匀分布。杂交信号图型在物种间有明显的差异,并与基因组的大小相关。小基因组拟南芥的染色体几乎只有近着丝粒区和核仁组织区被标记。基因组相对较小的水稻、高粱、甘蓝的杂交信号分散分布在染色体的全长,但在近着丝粒区或近端区以及某些异染色质臂的分布明显占优势。大基因组的玉米和大麦的所有染色体都被密集地标记,并在染色体全长显示出强标记区与弱标记或不标记区的交替排列。此外,甘蓝染色体的所有近着丝粒区和核仁组织区、大麦染色体的所有近着丝粒区和某些臂中间区还显示了增强的信号带。大麦增强的信号带带型与其N-带带型一致。水稻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图型与水稻Cot-1DNA在水稻染色体上的荧光原位杂交图型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信号实际上反映了基因组重复DNA序列对染色体的杂交,因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是显示植物基因组中重复DNA聚集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与重复DNA相关联的染色质分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4.
25.
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氮垂直分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棣  耿增超  佘雕  和文祥  侯琳 《生态学报》2015,35(16):5421-5429
以秦岭典型林分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松栎混交林、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氮素的积累和分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云杉和松栎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含量较低,不同林分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46—26.41 g/kg、4.47—9.51 g/kg,大小顺序均为云杉松栎混交林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各个林分的土壤C/N在5.93—15.47之间,C/N平均值大小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油松﹥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锐齿栎(马头滩林区);各个林分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云杉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油松,分别为150.94、135.28、124.93、109.24、102.15、96.62 t/hm2;各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与C/N则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从南海海域白姑鱼消化道分离到1株海洋真菌ZH2.1,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和生物学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并结合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归属。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其与孔状短小茎点霉Phoma exigua var.exigua在进化位置上最为接近,其18S rDNA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FJ450059。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可认为菌株ZH2.1为茎点霉属真菌。对该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ZH2.1为兼性海洋真菌,最适生长盐度为3%。此外,在微氧条件下也可生长。  相似文献   
27.
通过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对显脉旋覆花进行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比较了不同民族的使用习惯.结果发现显脉旋覆花作为跌打损伤药是湖南通道侗族居民特有的用药方式;资源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显脉旋覆花市场需求大,种植繁殖困难,导致资源锐减.应加强显脉旋覆花的引种栽培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8.
为了研究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TDN)对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生长的影响,将从污水中分离到的硫酸盐还原菌和从pH为2~3的酸性土壤中分离到的脱氮硫杆菌(TDN)用于含适当浓度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模拟污水的处理,并测定单菌或混菌培养后系统中硫酸盐、硝酸盐浓度的变化以及硫化氢的产量。结果表明,在仅接种硫酸盐还原菌的培养系统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分别降低4.8%和1.0%;而在同时接种脱氮硫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系统中硫酸盐的含量升高了4.7%,但硝酸盐氮含量降低了25%,这一作用随着培养基中硝酸盐起始浓度的提高而得到加强。另外,混菌培养系统的硫化氢浓度比单一硫酸盐还原菌培养系统降低了65.93%。由此推断,在混菌培养系统中,脱氮硫杆菌通过其反硝化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使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从而抑制其生长并减少了硫化氢的产生。这对预防硫酸盐还原菌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9.
采用极性不同的6种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和水)、按索氏提取法逐级萃取破壁灵芝孢子粉,并同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超高效液相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各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101种化合物,其中酸类10种、酯类40种、醇类7种、酮类6种、酚类2种、烃类18种、甾类9种和杂原子化合物9种;UPLC-Q-TOF/MS共推断出40种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1种、二萜类1种、三萜类9种、生物碱类4种、酰胺类7种、有机酸类9种以及其他化合物9种。两种测定方法间共有化合物仅1种,仅存在于5种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和甲醇)萃取物之一的化合物共105种,2种或2种以上萃取物共有的化合物共31种,实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样品中化合物组分的充分分离,扩大了可检测化合物的范围。研究结果为灵芝孢子粉中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与鉴定、及灵芝孢子粉的化合物谱图库的完善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相关药理、药效分析及灵芝的药用模式真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观赏辣椒一步成苗诱导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6-BA、NAA和2,4-D对观赏辣椒一步成苗影响的结果表明:6-BA与NAA的浓度比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最大。筛选出的观赏辣椒一步成苗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 1.0mg·L-16-BA 0.5mg·L-1NAA 0.2mg·L-12,4-D,并获得移栽后的成活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