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比较香芹酮和薄荷醇各手性异构体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成蚊的熏蒸及驱避活性,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日龄淡色库蚊雌成蚊为供试昆虫,采用三角瓶熏蒸法比较测定香芹酮和薄荷醇的5种手性异构体的击倒与熏蒸致死活性;用Y-型嗅觉仪法比较测定驱避作用;将活性较好单体制成电热蚊香片,用方箱法进一步评价药效。【结果】5种异构体对淡色库蚊均具有一定的击倒和致死作用,其中L-香芹酮的击倒速度最快,KT50为9.75 min;D-香芹酮的致死作用最强,LC50为0.26μL/L。L-香芹酮和D-香芹酮对淡色库蚊均具较好的驱避作用,在0.5μL剂量下,处理30 min后的驱避率仍达100%。方箱法实验表明,以200μL的L-香芹酮和D-香芹酮为有效成分的电热蚊香片加热1 h后,对淡色库蚊雌成蚊的KT50分别为13.70和17.90 min。【结论】香芹酮对淡色库蚊雌成蚊的熏杀活性优于薄荷醇,且不同异构体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L-香芹酮具备被开发为植物源卫生害虫防控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2.
1,6—二磷酸果糖(FDP)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具有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活性之功效,为恢复、改善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药物。由Harden和Young[1]于1908年首先发现并阐明了一般特性。其后,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等国的学者分别对FDP的制备和应用作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2][3][4][5]1制备方法本世纪初,各国生化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糖发酵的机制上。自Harden和Y...  相似文献   
73.
太湖猪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常青  掌子凯 《遗传学报》1999,26(5):480-488
报道了对太湖猪7个类群,红灯笼猪,约克夏种猪及太湖地区野猪共57个个体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的结果,重建了太湖猪的系统发生树。实验从40个引物中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3个引物对所有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共获得198个RAPD标记,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数在3-16间。  相似文献   
74.
大肠杆菌EP8—10转化苯丙酮酸生成L—苯丙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E. coli EP8-10 was selected from the soil. It was able to produce the transaminase with high activity when it was cultivated on the medium containing peptone and beef extract. Optimum conditions of enzyme reaction was: phenylpyruvic acid's concentration of 0.3-0.5 mol/L, L-Asptaric acid used as amino donor, pH 8.5 37 degrees C. When phenylpyruvic acid was 0.3 mol/L, 48 g/L L-phenylalanine was produced after 6 h with 97% conversion rate.  相似文献   
75.
微束激光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叙述了激光微速穿刺法导入外源DNA的基本原理及其有关影响因素等。利用该转化方法,现已成功地获得了多种动植物细胞外源基因的转化。实验证明,激光微束穿刺转化技术简便有效、重复性好、靶体选择性强,对靶体无损伤等优点。随着转化技术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光镊技术的渗透和结合,激光微束转化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
农业景观中的非农生境对维持与提高农业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探究非农生境的相关结构属性对农业景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选择黄河下游平原区的封丘县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内42个样点的非农生境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并对各个样点周围1 km范围内的非农景观要素进行了提取,分析不同非农生境中植物物种组成及其景观要素的构成、结构及空间配置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非农生境中,物种组成共有种相对较多,特有种或指示种较少;林地与树篱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以沟渠为生境的植物物种组成与其它两种生境类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林地与树篱/沟渠的组成比例相当时,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景观指数对不同非农生境中的植物物种具有明显影响,景观破碎化及人为干扰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未来在对本区域内农业景观进行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从非农景观要素的改造入手。通过调整和设置非农景观要素的不同类型及比例、合理改造其结构与空间配置,为最终实现农业景观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7.
为探讨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回声定位信号主频范围内的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我们在4 只普氏蹄蝠的IC 采用不同时程的声刺激,研究了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共获得56 个声敏感下丘神经元,其记录深度、最佳频率和最小阈值的范围分别为1547 - 3967 (2878. 9 ±629.1)μm,20 -68 (49.0 ± 11. 1)kHz 和36.5 -95. 5 (59. 8 ±13. 0)dB SPL。根据所记录到的下丘神经元对不同时程的声刺激的反应,即对不同时程的选择性(Duration selectivity),将其分为6 种类型:短通型(Short-pass,SP,n = 11/56)、带通型(Band-pass,BP,n = 1/56)、长通型(Long-pass,LP,n = 5 /56)、反带通型(Band-reject,BR,n = 3 /56)、多峰型(Multi-peak,MP,n =6 /56)和全通型(All-pass,AP,n =30 /56)或非时程选择型(Nonduration-selective,NDS)。通过比较普氏蹄蝠下丘谐波主频内和主频外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我们发现处于回声定位信号主频范围内神经元(n =32)比主频外神经元(n = 24)具有更短的最佳时程和更高的时程选择性。结果提示,在普氏蹄蝠回声定位过程中谐波主频内神经元较谐波主频外神经元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26S proteasome pathway,UPP)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最具特异性的蛋白质降解途径。该途径介导了真核生物80%-85%的蛋白质降解,参与了细胞多项生命活动过程,对于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发育的诸多方面以及干旱胁迫响应等过程都受到该途径的调控。概述了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着重阐述了由泛素-蛋白连接酶E3介导的植物干旱胁迫响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9.
张淑红  周宝利  张磊  付亚文 《生态学报》2008,28(10):5194-5199
研究了蛇床子、苦参对茄子黄萎病菌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对茄子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蛇床子、苦参的提取物抑制了茄子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并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在土壤中施入蛇床子、苦参提取物处理茄子苗后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效果,其中蛇床子处理的植株发病率最低。在土壤中添加蛇床子和苦参粉末,经腐解后,苦参处理的茄子植株株高、茎粗均高于对照处理,且二者处理后植株干物质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后茄子根际微生物中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细菌的数量相对减少,在初花期微生物的总量均高于初果期和定植期。  相似文献   
80.
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两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强筋品种豫麦34、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个灌水处理(W1:拔节水;W2:拔节水+花后15 d灌浆水;W3:拔节水+灌浆水+花后28 d麦黄水)和3个氮肥水平(0、150、270 kg·hm-2)对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70 kg·hm-2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强筋小麦(豫麦34)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明显提高,谷/醇增大;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提高,直/支下降;籽粒产量增加.弱筋小麦(豫麦50)在150 kg·hm-2 的施氮量下,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下降,谷/醇降低;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提高;不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多(270 kg·hm-2)均影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使产量下降.W2处理促进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W1或W3处理均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且导致籽粒产量下降.水、氮互作效应中,强筋和弱筋小麦分别以全生育期270 kg·hm-2和150 kg·hm-2施氮量配合拔节水+灌浆水(W2)为比较理想的水氮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