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目的建立Dicer1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构建pcDNA3.1-Dicer1转基因构件,经酶切、纯化后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导入BDF1小鼠受精卵原核并移植到同期受孕的ICR受体母鼠输卵管内。出生后仔鼠用PCR和Southern方法检测鼠尾DNA鉴定基因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Dicer1基因表达。结果显微注射172枚卵,移植119枚卵于3只受体输卵管中,2只怀孕,共产仔15只,经PCR检测获得6只阳性鼠,Southern检测6只均为阳性。对Southern检测阳性转基因小鼠子代进行RT-PCR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证明Dicer1基因在肝脏、肾脏、肺内均有表达。对腹腔肿胀的转基因阳性1号鼠解剖发现肝脏、脾脏明显增大,胚胎发育异常。结论成功建立Dicer1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DICER1基因功能及miRNA的表达及功能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2.
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井下奥陶系的牙形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共测制了13条新疆塔时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和北部井下的奥陶系剖面,并在不同的相区发现了不同的牙形刺序列。在北部地区牙形刺带由上而下为:Aphelognathus pyramidalis,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Belodi-na confluens,Baltoniodus alobatus,Pygodus anserinus,P.serra,Paroistodus proteus,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和Rossodus manitouensis-Cordylodus rotundatus等带;在中部区,牙形刺带由上而下为:Serratognathus diver-sus,Chosonodina和Rossodus manitouensis-Cordylodus rotundatus等带,另外,本文也讨论了牙形刺带的对比,生物相及本区的古地理轮廓变化,描述了新种Pygodus xinjiangensis。  相似文献   
103.
贵州紫云早三叠世Neospathodus timorensis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78年,笔者在贵州紫云镇新苑附近的早三叠世罗楼组上部灰岩中采集了一些牙形刺样品(地层剖面图见王义刚,1978),经实验室处理,在罗楼组顶部发现了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末期的Neospathodus timorensis牙形刺动物群,除带化石N. timorensis外,还有  相似文献   
104.
草铵膦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内吸型除草剂。目前,我国还未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铵膦除草剂油菜品种。本研究通过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方法成功将1个新型草铵膦抗性基因Syn1-RePAT转化到甘蓝型油菜中,通过筛选获得了27株阳性单株。利用Southern blot技术筛选出其中的单拷贝T-DNA插入株系,并通过后代分离比检测对重要株系进行了拷贝数验证。利用Inverse-PCR技术对OV40-7、OV40-15、OV40-16和OV40-17等转化体进行T-DNA侧翼序列分析与比对,分离获得了各转基因株系的插入位点信息。对不同转化体株系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检测外源基因序列在T1~T3代材料的整合稳定性。RT-PCR和qRT-PCR表达分析证实,Syn1-RePAT转基因在多个转化株系的不同世代稳定超量表达。对T1代转化体进行功能鉴定,各转化体对草铵膦具有良好的抗性,至少可耐受6倍田间推荐施用剂量的草铵膦。本研究所创建的新型抗草铵膦油菜种质资源极具应用前景,为我国抗草铵膦良种培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5.
烟叶微生物及其在烟叶发酵和醇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微生物在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烟叶微生物概况及其在烟叶发酵和醇化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烟叶微生物的区系划分、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以及外源添加微生物的应用方法。阐述了微生物在缩短烟叶发酵和醇化周期、改善烟叶品质、降低烟叶有害物质和提高烟叶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根据前人发表的和作者现有资料,对宜昌地区奥陶系南津关组至庙坡组(Tremadocian-early Sandbian)所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根据牙形刺带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图。研究表明,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早奥陶世晚期,Darri wilian期中期和中、晚奥陶世之交,并都与局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7.
S3307浸球对盆栽百合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3307浸球对百合的株高、叶片的伸长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S3307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植株株型丰满、叶片加宽、叶色加深、基生根增多且粗壮、鳞茎数量增多。现蕾、透色、初花时间随着S3307浓度的增加而延后1~2d,但花期和花径不受影响。S3307浸球的百合叶中IAA和GA3含量下降,ZR和ABA含量上升,(IAA GA3)/ABA、IAA/ZR及GA3/ZR比值均下降,IAA/GA3比值升高。  相似文献   
108.
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自建立以来都被归入瀚江期,并与宝塔组对比。本文根据当前的发现并结合以前报道的砚瓦山组牙形刺化石,认为砚瓦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Pygodus anserinus,Baltoniodus alobatus和Hamarodus brevirameus(=Hamarodus europaeus)等带,其时代应归为桑比早期至凯迪早期,并可与华南扬子区的庙坡组大部(或大田坝组)至宝塔组对比。其中,Pygodus anserinu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见于浙江常山、江山地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则见于江西武宁。在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砚瓦山组底部为Pygodus anserinus带;在常山205国道剖面则见Baltoniodus alobatus带;但在江西武宁地区,砚瓦山组从底部起,几乎全都归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因而,砚瓦山组在江西武宁与浙江常山等地之底界并不一致,有明显的穿时现象。本文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还表明,晚奥陶世古滕贝格的δ13 C的正偏移事件(GICE)在常山地区的起始时间不会早于B.alobatus带。  相似文献   
109.
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的三叠纪牙形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描述了采自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28个剖面的三叠纪牙形刺共22属79种。由于不同相区的牙形刺动物群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不同性质的牙形刺动物群的分布与岩相和古沉积环境关系非常密切。本区三叠纪牙形刺可明显分为两大类型,即“台地型”和“盆地型”。本文论述了牙形刺动物群的分布与岩相相带之关系,组建了不同相区的牙形刺序列,同时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110.
基于表型参数及SRAP标记的广东茶树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型鉴定与SRAP分子标记,对25份广东茶树种质和5份对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利用Pearson相关和Farthest neighbor方法对其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2.15%,其中茸毛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2.41%;芽叶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18.52%.经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30份样本可分为4组:第1组有17个品种,第2组有10个品种,第3组为云南大叶种和凌云白毛茶2个对照品种,第4组仅海南大叶种1个对照品种.利用21对SRAP引物对茶树基因组DNA进行研究,共扩增出127条带,其中114条为多态性带,占88.67%;平均每个引物组合的谱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6.05条和5.43条.当遗传距离为0.39 cm时,茶树种质可分成A、B、C 3类,其中A类占83.33%;当遗传距离为0.31 cm时,又可将A群划分为Ⅰ、Ⅱ、Ⅲ3个亚群,其中第Ⅰ亚群包括13个品种,第Ⅱ亚群包括2个品种,第Ⅲ亚群包括10个品种.依据SRAP标记的聚类与表型性状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